大玻璃窗犯了什么错误

  我家附近有一湘菜馆子,某日忽然找它不到,细看才发现原来那一排大玻璃窗被灰墙怼上了,上面开了几个小窗。进到门里更是惊奇,那些大玻璃窗仍在,只是外面有墙封着,让黑色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据说,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最近正在整治市容,主要是政府出钱,把临街店面的大玻璃窗封砌起来,恢复到老样子。这是好事,我坚决拥护。要是能把北京的城墙立起来,把拆掉的四合院重新盖起来,就更好。

  说起在北京老旧居民楼开墙打洞开店,有的愣敢把承重墙拆了,这事确实不妥,把人民群众置于危险之中,该封了它。我要说的是,如果店家没动承重墙,还有我们那疙瘩都是平房,开店铺不仅便利了大家买东西,大玻璃窗还照亮了街道,给行人带来了幸福感。而封了大玻璃窗,赶走了店铺,居民不方便,店家断了生计,政府少了税收,到底谁得了好?

  其实,前人也一直纠结这事。“城市”这个词是由两个彼此矛盾的事物组成的。“城”原指城墙,是防御性的,是官府管理的好帮手。而“市”是指商业,指集市。中国刚改革开放时,政府里的个体处和市容处打架,说市容撵小商贩不对,没有市哪来的市容?在改革开放前,政府里就不会打架了,商店都是行政的附属,听大领导的话就行了,商店也没有开墙打洞的积极性。

  在早年,历朝的官员也不会为这事打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听皇上的呗。中国宋代之前的城市都实行里坊制,到处都是围墙,在都市里,宫殿被围墙围着,民居也有墙围拦着,连集市都享受着高墙的保护。

  唐朝的里坊制发展到极致,首都长安城拥有百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超级都市。但偌大的长安城却只有两个封闭的市场——东市和西市。传说今天之所以把购物称作“买东西”而不叫“买南北”,就源于此。东市靠近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周围里坊多是显贵府邸,因此商品高档。而西市就接地气得多,是平民百姓的最爱,比东市热闹。除此之外,别无去处。而且,市场四面筑墙,墙上各有一道出口,早晨开门,晚上关闭,猫都出不去。

  对这套泾渭分明的管理,皇上是满意的,走在街上,朗朗青天,井然有序,也不堵车,也无拦轿。但对广大人民来说,这太不方便了,他们想把墙上多开些洞,把墙推倒了才好。他们一定通过各种渠道向皇上反映过,但不知是渠道不通还是皇上固执己见,反正没大效果。

  到了北宋,经济极为繁荣,一切向钱看,欲望澎湃。在东京汴梁,从后周时期开始就有人突破坊墙和市墙的限制,开墙打洞,临街开店,形成街市。皇上不干了,下令严禁“侵街设店”。但这些沿街店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屡禁屡生,只要官员一打盹,店铺百家平地起。后来官家也不胜其烦,战斗意志衰退,同时,一些高官权贵也纷纷沿街开店,出租牟利。这些腐败分子是促进街市发展的新锐力量,最终将里坊制废止,墙塌了。

  及至新中国建立,北京这样的古城涌进大批外来人口,商业配套严重缺乏,房价高昂,空间局促,于是外来人与本地房主勾结起来,开墙打洞,建起了无数的超市、旅馆、饭铺,用合法的或违法的办法,聊解居民的生活不便之苦。正是因为有需求,才形成了这些街市,与政府的万众创业号召无关。

  我猜,那家湘菜馆子必是认定了这些需求,所以才宁肯在大玻璃窗外搞一面灰墙,单等哪天官员烦了,推倒灰墙,还大家一片光明。

  王安/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