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强监管的对冲措施

  在一季度的时候,市场争议最大的问题还是宏观经济改善的持续性到底有多强,并且都在等待二季度进入旺季之后的验证。我们当时认为,如果验证下来经济向好,那就会成为类似于2003年的“朱格拉周期”;如果验证下来经济不好,那就会成为类似于2011年的“滞胀周期”。但从这两次历史经验来看,股市的表现在二季度以后都不会太好——如果是类似于2003年的“朱格拉周期”,那么资金“脱虚向实”会抽离股市资金,并且实业投资回升会带来较大通胀压力,货币政策易紧难松;如果是类似于2011年的“滞胀周期”,那么一方面企业盈利会开始下行;另一方面“滞胀”环境下通胀压力还是很大,也会导致货币政策易紧难松。

  我们最初的逻辑参考了2003年和2011年的历史经验,这两年虽然经济走势相反,但是通胀趋势都是一致向上的,而我们对2017年的核心假设也是“通胀向上”。但是在4月发布的3月CPI数据仅有0.9%,明显低于此前的预期,这使我们怀疑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像我们当初想的那么紧,那么利率上行的压力可能也就没这么大了;另一方面,4月1日还发布了雄安新区的方案,会改善投资者对改革的预期,进而提升风险偏好(4月第一周银证转账净流入800多亿元,创年内最高水平,使我们进一步确认风险偏好确实提升了)——考虑这两方面超预期变化的发生,我们决定修正前期对二季度谨慎的结论,选择继续维持乐观观点不变。

  事后来看,我们原有的逻辑框架忽略了“金融监管加强”这一新变量对利率和风险偏好带来的双重影响。一方面,3月底4月初,银监会连续发文对“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进行全面监管,这导致了银行间流动性的全面紧张,虽然通胀很低但是利率水平还是明显上行了;另一方面,雄安新区宣布的第一周确实明显提升了风险偏好,但是从第二周开始,证监会便开始对主题炒作加强了监管,使市场上最活跃的一批资金受到打压,最终反而抑制了风险偏好。

  一旦确认将“金融监管”看做影响市场的核心驱动因素,接下来就应该分析什么因素会对其形成制衡——后续市场反弹的机会,取决于在“稳是主基调”的政策导向下,对冲性政策出台的时间。从2010年和2013年的经验来看,当结构调整触及到“经济维稳”的底线之后,还是会有相应的对冲政策出台,市场情绪也会随之得到修复(2010年下半年主要通过加大信贷投放的形式对冲,2013年下半年主要通过央行直接向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形式对冲)。

  反观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稳是主基调”,但如果金融监管以过快的速度和过大的力度执行下去,有可能就会动摇金融维稳和经济维稳的根基(比如近期利率水平大幅上行以后,企业融资成本已经明显提高,后续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会很快显现出来)。因此,接下来应该会有对冲性的政策出台,届时,市场的悲观情绪就能够得到修复,从而带来股市向上反弹。只不过这个时间点难以把握,建议投资者密切跟踪观察接下来在央行主动货币投放、商业银行信贷增速、财政基建投入这三方面是否会出现积极变化,而在此之前市场可能继续维持弱势。

  接下来的行业配置就应该选择那些能够“逆周期”的行业,建议关注两条线索——首先,零售、高速公路、保险、环保、OLED、苹果产业链等行业的一季报业绩增速都很高,而接下来它们的景气并不会跟随A股整体出现向下回落;其次,航空、电力、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一季报业绩都是大幅负增长,但一季报反而是低点,接下来可能会向上反转,从而体现出相对A股整体的明显优势。

  陈杰/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