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震霆 情缘中华体育 待梦香港亚运
- 来源:世纪人物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霍震霆,情缘,中华,体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07 10:00
广州亚运是一个里程碑
1946年2月出生的霍震霆,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毕业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始踏足内地。霍震霆说:“最初是随父亲回内地公干,我记得当时住的酒店没有空调,第二天清早六点就被船的鸣笛声吵醒。当时有钱都买不到东西,要用粮票……”因为体育的缘故,霍震霆与内地的接触增多,也感受到内地的急速骤变。“每次到内地城市,都看到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举例说:“广州每三个月就要改一次地图。”霍震霆与父亲霍英东,几乎见证了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的重要事件。
霍震霆回忆起1990年北京的那次亚运会。他说:“那时政府决心很大,国际奥委会的委员刚在日本开完会,就被全拉去北京。那时航空条件不好,飞机上的震荡把大家吓得不轻。为接待国际奥委会委员,临时赶工赶出了一个贵宾楼,接待条件和现在相比有一定差距。”
2010年8月4日,他到广州南沙参加了“亚运倒计时100天”仪式。在霍震霆看来,广州亚运是一个里程碑。他表示:广州亚运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亚运会,意义不完全在于我们会拿多少面金牌,我们的竞技实力是亚洲老大,更重要的是当地人民可以分享举办亚运的成果,举办亚运会也将推动“旧城”的改造事宜,为城市增添新的一笔“历史文化”财富。
旧城改建的终极目的是促进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与国际接轨的舞台,同时也是最佳推广“城市品牌”的时机。体育盛事,重视的是遗产,这些遗产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不可估量。通过举办亚运会,也是对青年一代进行“城市文化”了解的机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城市有更深的了解,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广东人家乡观念很强。
广州亚运会是一个里程碑,本届亚运会在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之中,已经有43个完成参赛项目的报告,人数达到1.3万人,超过历届亚运会的参赛人数。而且本届亚运会还有42个竞赛大项,464个竞赛小项,成就了自1951年第一届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体育盛事。作为亚奥理事会的副主席,霍震霆对本届广州亚运会深感骄傲和光荣!
岭南文化的传播机遇
在笔者问到广州亚运会需要展示哪些东西来告诉世界时,霍震霆表示:现代亚运会,一个很显著的特色是积极对外传播地源文化,广州亚运会是一次岭南文化传播的好时机。例如2004年的奥运会,雅典是很强调欧洲文化的,亚洲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有历史背景。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广州也曾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城市。更多时候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城市有一种自豪感,应该多去了解自己,多去了解文化的特性,这一点儿很重要。
广东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0多年的历史中构成了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在目前全球化、区域化的大趋势之下,亚运会是岭南文化被世界知晓的好时机。亚运会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外国人更深入去了解举办城市的文化,提高这座城市的知名度。与此同时,作为东道主,广州人更应该先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有更多了解。
霍震霆说:“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个岭南文化,但现在保持的状况是什么样呢?大家都说很强调这个岭南文化,但年轻人对岭南文化的认同和我们对传统建筑的认同会不会是一种爱好?再者,大家对环保的意识是不是足够强烈?”
他接着说:“最近听说广州很多旧骑楼、很多历史建筑都被拆掉了,我觉得这是很可惜的,这种做法在我们香港也引起了争议。在城市高度发展的同时,很难去保留一些建筑。一座城市失去了历史,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所以在城市追求高度发展的同时,这些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
广州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很多的海外华侨同胞,都是从广东走出去的,很多时候不是只看你的经济发展、出口多少......其实,一些很简单的东西,就可以勾起很多的集体回忆,关于城市改建,我不得不说的是同样要小心处理。所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是很重要的。”
世袭的体育情结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在国际奥委会及各单项组织中的合法席位被纳入日程。由于还没得到大多数国际体育组织的接纳,很多重要会议,国内都无法参与。新中国缺少一个能在国际上为自己“穿针引线”的人。这时,来自香港商界的名宿霍英东先生利用自己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关系和雄厚财力,成为帮助中华体育打开世界大门的一只“推手”。霍英东生前虽然不是中国申奥委员会的成员,但却是北京申办奥运会最得力的幕后活动家。那段时间,他向不少国际奥委会执委游说,鼓励他们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事实上,他还参与了申办奥运的策划工作和推广工作。霍震霆曾经这样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景仰:“在我心中,父亲就像一个神话,我始终需要永远追随于他,并完成他的事业。”
霍震霆说:“父亲与国际奥委会主席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曾经在香港私邸宴请过萨马兰奇。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父亲借助他的影响力,多次向萨马兰奇进行游说。那时,萨马兰奇正好在瑞典洛桑筹办奥林匹克博物馆,父亲决定出资100万美元,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捐给国际奥委会。”
除了国际游说和财力支持外,霍英东父子还积极为北京造势。1993年9月16日,霍英东以中国代表团顾问的身份前往摩洛哥蒙地卡罗,为北京申奥作最后的努力。本来霍英东对北京申奥很乐观,但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这次失败对霍英东的打击非常大:“有人甚至担心他会因此自杀”。
霍震霆说:“到了2001年中国第二次申奥,父亲当时虽然年岁已高,无法亲赴莫斯科见证这一伟大时刻,但他依然让担任香港奥委会会长的我代为出力。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胜时,父亲在香港家中马上与我通电话,我们俩都十分兴奋。还记得父亲在电话里反复地说:‘我们赢了!我们赢了!’巨大的喜悦让他兴奋无比。”
然而,历史总是给人留下遗憾,霍英东也没能等到2008年8月8日,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时刻。2006年10月28日,一代香江大佬、著名华人实业家霍英东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作为继承者,霍震霆与父亲一样,终日为中国的奥运奔忙。他身兼香港奥委会主席,同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体育迷。
据霍英东生前的一位秘书回忆,英东先生不仅是一位颇有战略眼光的商人,也是最早预见成功申办奥运会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力的人之一。
霍震霆引自父亲生前的话:“北京申奥成功并不仅仅是中国体育的胜利,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世界对中国进步的认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0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族团结、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以至民主和法制都在向前发展,北京申奥成功反映出世界对中国成就的肯定,至于北京举办奥运会把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的作用更是难以想象的。”
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重返奥运舞台之后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为配合亚运会在北京举行,霍英东出资在北京兴建一家高级五星级酒店——贵宾楼(以接待亚洲各地前来参观北京亚运会的嘉宾)和英东游泳馆。2004年1月24日,一笔高达2亿元港币的捐资,带着霍英东对北京奥运会的热望,用于修建水立方。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和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出席了捐赠仪式。霍家颇有“世袭”特色的体育情结在霍家第三代的年轻一辈中也有体现,霍启刚是出露锋芒的年轻一辈儿之一。
待圆的香港亚运之梦
霍震霆1997年当上中国香港奥委会会长,并首次踏足政坛成为立法会议员。他说,记得当年大家都担心香港回归后体育的独立性问题,不过,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及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来港出席回归杯足球赛后,一切都尘埃落定。香港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继续留在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的大家庭中,所以他每次经过湾仔海旁金紫荆广场时,都会勾起丝丝回忆,这里标志着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也代表了他个人事业的里程碑。
一位在霍英东身边工作八年的友人透露:如果你请霍震霆谈关于香港申办亚运会的话题,他一定十分感兴趣。这是他未来工作奔走的一件大事,对香港而言意义深远;对他个人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待圆的梦。他曾特别提出,申办香港亚运会重要的是信心。
霍震霆:“我们都知道,香港现在要加强与珠三角的合作,其实合作不仅是CEPA(编者注: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也不仅是商业合作。”
霍震霆:“香港回归13年了,如何再拉近距离?我想,不仅是经济上、高层间的交流,文体、民间的交流也很重要。就像我们搞这些为亚运造势的活动,其实没有政府背景,完全是民间自发性的。我们的本意是创造一个平台,政府、企业、文化界、民间都可以参与,大家都有参与感。”
霍震霆说,体育是强国之本,也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软实力。建国以来,即使面对基本条件欠佳、国际地位被打压的不利环境,国家体育仍能自助自强,积极培育运动员,全面推动体育发展。突破围堵、冲出亚洲,进军国际,更成功圆了百年奥运梦,奠定国际体坛强国的地位,成绩骄人。中国体育的辉煌历程和成就,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毅奋发的精神素质。
香港曾经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承办了马术比赛,这是香港150年的历史上,第一次承办体育领域最高级别的比赛。这次马术比赛最终花落香港,除了香港本身具备的很多独特优势外,更多还是要归功于中国奥委会的大力支持,让香港成为奥运城市,也是对“一国两制”的最好体现。
近年来,香港体育发展势头良好。本届亚运会,香港更是有史以来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霍震霆表示:回顾香港,由港英管治到特区政府,香港体育界亦经历由业余到专业、由被忽视到受重视的进步,成就有目共睹。除了运动员在各项体坛大赛中屡获殊荣,为港争光外,成功协办2008北京奥运马术比赛,以及首次举办东亚运动会都充分展示了香港体育界经过多年耕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他对香港队的参赛表示乐观,相信他们一定可以超越过往,取得骄人的战绩。
谈到香港申办亚运会,霍震霆说:“香港申办亚运会,是香港体育发展、迈向新台阶的重要机遇,2023年,香港必须抓住这次千载难缝的机会,以必胜的心态、严谨的方略、扎实的步骤、全面夺取香港申办亚运会的全面成功。香港申办亚运会,应沿用去年香港主办东亚运的节俭精神,以完善和提升现有设施、有限度兴建新场馆,并以日后可转为‘民用’,配合市民的长远需要为目标,以实用原则取代形象工程,强调善用场馆设施的可持续性,以及长远提升市民生活素质的实用性。事实上,香港已经具备足够的基础条件,以及高效率,执行能力,去成功举办国际顶级盛事。香港人民对此应该充满信心。亚运会在香港的成功举办,对香港的青少年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他们参与体育的热情,以体育为切入点,发现体育的美丽,强健自己的体魄,创建优良的生活方式。信心和凝聚,全港上下齐心,香港申办的前景一定光辉灿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