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乡反弹“文化”曲——平鲁区文化旅游发展纪实

  • 来源:世纪人物
  • 关键字:煤乡,平鲁区,文化,发展
  • 发布时间:2010-12-07 12:43
  平鲁区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是晋陕蒙三省五县的金三角地带,这里自古就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该区国土总面积2314平方公里,总人口20.3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人。全区辖2镇11乡,共352个行政村。

  今年以来,素有“煤乡”之称的平鲁区大力挖掘历史文化,促进转型发展,一个以“门神故里”为品牌的文化产业镶嵌在平鲁大地,成为全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一、人文与历史

  平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淳朴的民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有史以来,汉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长期碰撞、交融,使平鲁这块边塞要地积淀下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有六郎寨、红娘墓、观音塔、鄂国公庙及大量汉墓群;明代修筑的古长城在平鲁境内蜿蜒绵长58公里;新中国成立后新修的李林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气势宏伟;建设中的乌龙洞景区,传说是五台山五爷修行得道的地方,并有“先有平鲁乌龙洞、后有五台五爷庙”之说。同样,平鲁也是块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宝地,历史上诞生了像大唐名将尉迟恭、金朝大夫虞仲文、明代大将李良材、清代武官刘诏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军事将领和文人墨客。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就牺牲在这块土地上,“李林精神”成为平鲁人民代代相传的“传家宝”。然而,平鲁又是出了名的穷县,1978年改革开放前,农民人均分配收入仅为20.1元,经济排队全省倒数第一、全国倒数第二。

  二、资源及优势

  平鲁区资源丰富,物华天宝。煤炭总储量达137亿吨,煤田面积达336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区之一,年产原煤达1500万吨。境内有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和安家岭露天二矿。2009年该区争取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达300多亿元,新上东露天煤矿、大梁水库,有两条铁路和两条高速公路将穿境而过。平鲁的资源优势还在于土地广阔,发展农牧业的潜力巨大。这里盛产的莜麦、山药、葫麻、豌豆、荞麦、谷黍等小杂粮倍受市场青睐,被确定为全国小杂粮商品基地区(县)。尤其是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红山荞麦,享誉海外,打入国际市场。

  三、转型让文化资源活起来

  平鲁现在富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平鲁却并未因此而止步,而是从以煤为主、靠煤致富向发展文化旅游业转变,“煤乡”转身向世人展示她那厚实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型是跨越的支撑,跨越是转型的目标。同样,要想实现跨越,必先倾力转型。“要把挖掘和整理文化定位在服务经济建设上,让文化旅游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生力量。要以文化为魂,扭住城乡水、电、路、林、房、景一齐上,打文化旅游产业牌,形成煤炭之外的又一支柱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平鲁区委书记李俊说。

  平鲁转型离不开文化,因为这里除了拥有丰富的地下资源——煤炭,还坐拥令人羡慕的地上资源——历史文化遗存。据统计,该区现有各个时期的遗址18处,墓葬群52处,古建筑32处,石刻碑碣106通,各类出土文物2000多件。乌龙洞、北固山、凤凰古镇等景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所以,从挖煤到挖文化既符合平鲁的转型实际,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旅游依托文化深挖内涵

  文化旅游以其丰富的知识性、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形式多样的创造性,正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平鲁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要求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依托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前所未有的大思路、大举措、大发展,精心打造六大旅游板块:首先依托尉迟恭祠堂、凤凰古镇、北固山、乌龙洞等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旅游文化创新,提升文化旅游景区品位和档次,建设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板块;其次是利用明海湖、大梁水库等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参与性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山水度假旅游胜地;三是以李林烈士陵园为龙头,整合红色及民俗文化资源,建设较有影响的红色旅游板块;四是依托南山公园、环城水系、溪泉河水街等城市景观,完善休闲游乐设施,建设城市景观旅游板块;五是依托平朔露天煤矿、工业园区、风力电厂等大型现代化工业的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工业旅游板块;六是依托农村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产业特色等实际,合理开发农村特色资源,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地方风味型旅游产品,开发以“农家乐”为主的农家生态旅游板块。

  (二)、文化依托旅游加快发展

  如果说,文化成就了平鲁文化旅游潇洒起飞,那么,平鲁文化旅游的日新月异,不仅让更多的人开始认知平鲁,而且更加期盼感受平鲁“门神文化、黄土风情、黑色基地、绿色生态”的旅游文化魅力。

  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遗存再不能任风吹雨打去。

  2008年2月15日,平鲁区召开了乌龙洞、北固山两大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论证会。

  2009年8月22日,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和平鲁区委、区政府联合行动,组织近40位摄影师对平鲁境内的明长城进行了全景拍摄。

  2010年7月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0多名专家来平鲁深入考察由平鲁区申报的“中国门神文化之乡”和“中国门神文化研究基地”项目。

  近年来,平鲁区委、区政府按照由黑色向绿色、由资源型产业向文化旅游业转型的思路,精心打造关联度较大、影响力较深、前瞻性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旅游项目板块,紧紧围绕尉迟故里、“门神”文化这条主线,推进凤凰古镇、井坪古城、乌龙洞、明海湖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从2007年开始该区紧紧瞄准乌龙洞、北固山两大历史景观,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捐资、社会参与的办法,投资2.5亿元开发建设乌龙洞、北固山两大旅游景区。与此同时,当地民间投资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激情空前高涨。2009年春,煤老板王明海投资2亿元开发修建的明海湖长城文化旅游项目,为平鲁西北山区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

  (三)、举“门神文化”名片,促文化旅游快速发展

  每逢春节,民间百姓有粘贴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画像作为“门神”看家护院、祈保平安之风俗,此俗相延久远。

  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好,寝宫门外常有恶鬼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告之大臣,秦叔宝奏说:“臣平生杀人如催枯,积尸如聚蚁,何惧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让二人侧立于门外,果然相安无事。遂留做二臣画像金装怒发,执玉符配金鞭、带弓箭守护平安,流传至今。秦叔宝所指敬德,便是平鲁区下木角村的唐朝名将鄂国公尉迟敬德。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2009年平鲁区委五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拓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把老祖宗传下的“门神文化”在尉迟故里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平鲁区委、区政府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围绕边塞文化、古军事文化、佛祖文化等主题,以尉迟故里、“门神”文化为主线,推进凤凰古镇、井坪古城、乌龙洞、明海湖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精心打造关联度较大、影响力较深、前瞻性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旅游项目板块,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全面启动了井坪古城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凤凰城镇、乌龙洞、明海湖二期工程建设,在区城范围胜利路以东、建设路以西、明珠街以南、红旗商店以北的旧城地段,通过拆迁改造以恢复其历史原貌;在古城内建造中华门神文化园和门神文化展厅,修复古城墙,完善古城景观,恢复千总署、参将署、民居和商铺,建设“民俗风情一条街”,并以此为平台,与传统节日、庙会相结合,逐步形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影响较大的“门神文化节”。形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统一,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相呼应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背负着大自然的厚爱,站在内涵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上,平鲁文化旅游产业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开始留下足迹。从文化资源的连接整合,到各个景点的策划包装,再到旅游线路的精心设计,平鲁区的建设者们已将文化旅游作为又一大主导产业的突破口牢牢抓在手中。

  雄伟壮观的明长城、历史悠久的古城镇,富有传奇色彩的门神故里……众多景观如珍似宝;龙洞滴珠、固山巍焕、明海湖……特色资源令人惊叹。这些曾经深藏闺中的神奇风光,正在平鲁区将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强区的探索实践中,撩开神秘的面纱,成为助推平鲁摆脱产业结构单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