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健身”,怎么玩儿?

  现如今,健身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小市场,吸引了大量的玩家入局角逐。有的从线上APP出发,有的则在线下健身房蓄力,玩法各不相同。不过,圈用户成了市场兴起初期,大家共同的选择。

  移动健身的四大流派

  尽管还没有独角兽企业产生,但是“移动互联网+健身”领域的玩家可不少,他们对于传统健身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有趣的是,不同的玩家各自出发点不同,也带来了各自不同的玩法。不过总的看来,主要有四大方向。

  1.从硬件切入

  在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健身”的创业浪潮中,打头阵的当属以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硬件创业者了。

  正如前文所说,小米和华为等正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智能手环产品可以监测用户的运动轨迹,走路情况,有的甚至还可以测量用户的血压和心率等健康数据。智能手环的厂商们则通过监测用户行为形成大数据,然后再通过用户手机中的APP提供数据统计功能,并结合云端大数据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健身建议。他们希望从这个角度,切入到移动健身这个更大的领域。

  在智能手环刚刚问世的那两年,一时风光无两,市场销售成绩喜人,大量的智能手环品牌在2014年先后面世,甚至还由此催生出了功能更强大的智能手表和智能跑鞋等产品。不过,短暂的美好时光之后,智能手环市场很快出现危机。被誉为“智能手环鼻祖”的Jawbone于去年年中停止了其UP系列手环的制造,并将库存卖给第三方经销商以换得收入,保证公司运作。

  这个市场虽然品牌和产品众多,但在功能方面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各路产品的核心部件无外乎是运动传感器、电池、内存芯片、蓝牙通讯模块、震动马达和体动记录仪等,最主要的差异则来自于外形设计。同时,智能手环的功能单一性问题,也开始显现,这些依附于手机和APP存在的产品主要作用也就是记录运动轨迹和计步,用户新鲜度很难得到保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高调的智能手环之外,健身潮也引起了上游的健身器材厂商的关注和布局。专业开发健身器械的英派斯集团就是其中的代表,这家公司如今已经逐渐打造出了一个自供自营自销的健身品牌模式。

  2.从社交切入

  智能手环这类设备落寞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功能可替代性强。用户使用最多的计步功能,如今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微信》”的方式实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健身相关的手机APP,在功能上和可操作性上,也胜于智能手环。或许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诸如咕咚这样的手环厂商也纷纷转型,将重点放在健身APP的开发上。

  线上APP平台的第一个玩法,就是社交,通过健身建立高黏度的社群。刚刚提到的咕咚,如今就自我标榜为“全国最大的全民运动社交平台”。运动社交是一个不错的概念,也有很大想象空间。很多APP平台为了打造自己的社群,都是纷纷以打造运动文化入手。

  比如,刚刚获得融资的悦跑圈,此前已经与中国田径协会达成战略合作,涉足线下马拉松赛事,附近的跑团也被当成是APP的重要功能。目前,悦跑圈已经培养了超过5 000个跑团。而每年由跑团自发组织的赛事数百场,每年举办参与的马拉松赛事更是超过10场,悦跑圈由此建立起了自己的“约跑”文化,也壮大了自己的社群队伍。

  相对于悦跑圈,Will陪你跑的社交模式则更注重线上部分。Will陪你跑建立了一个线上的虚拟社区,每个人都可以有虚拟形象。通过用户在线下的运动成绩,可以对应在线上改造自己的虚拟形象,实现游戏般的社交体验。

  提供专业跑步建议与相关跑步装备,是很多健身APP的通行做法。而从欧美等成熟市场的情况来看,举办自有品牌的跑步(运动)赛事,也是一个可行的盈利方向。事实上,由跑步赛事所产生的直接收益以及周边奖牌、装备的销售,已经成为悦跑圈的重要赢利点。

  3.线下O2O模式

  除了社交,线下O2O则是很多APP平台的另一个重要突破方向。

  《全城热炼》《小熊快跑》和《叫练》等APP,则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其主流玩法就是,通过低价策略,降低线下健身房的消费门槛。

  以《全城热炼》为例,用户通过APP购买相应套餐后,就可以到和《全城热炼》合作的线下场馆去健身,每个场馆可去三次。价格方面,除了99元人民币的“月卡”套餐外,APP还提供了199元人民币的高级月卡套餐,899元人民币的年卡套餐以及699元人民币的尊贵月卡套餐。

  自《全城热炼》APP上线以来,已积累了几十万用户,发展了2 600家线下签约场馆。《全城热炼》创始人司维认为,普通健身房50%左右的空置率和用户的健身需求没有对接,这个市场空当值得自己投入精力。不过有意思的是,其官方网站在我们发稿期间却无法访问。

  除了《全城热炼》这样直接和线下健身房联动的O2O模式,健身平台中也还有其他的一些玩法,比如,尝试通过运动周边装备实现品牌变现。不久前,悦跑圈创始人梁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会与世界顶级运动品牌合作,今年在广州开一家运动主题的线下店。

  而《健身坊》的玩法更为独特,它所瞄准的对象并非普通的健身用户,而是俱乐部。通过和俱乐部间的合作,进而尝试O2O这条路。

  4.重度模式

  对于很多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而言,风险更高的重度模式并非他们的首选。不过,在“移动互联网+健身”领域,还是有不少玩家选择了走重度模式这条路。Keep、乐刻运动、光猪圈和超级猩猩就是这一玩法的代表。有意思的是,同样是重度模式,玩法也有很大区别。比如,Keep重点押注的是内容,而乐刻运动、光猪圈和超级猩猩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线下场馆方面。

  Keep平台上有大量的专业健身视频教程,它们也是Keep的核心竞争力。去年6月在获得自腾讯的C+轮战略投资时,Keep创始人兼CEO王宁曾透露,这轮融资的核心目的是希望能用更多的资金,深耕内容与品牌。Keep上线之初仅有7项训练计划和16项单次训练,到去年年中就已经增加到了20项训练计划和76项单次训练。随后,Keep又引入了一系列奥运明星课程—邹市明拳击、战斗跳绳、邱波集训和刘湘集训等内容。

  在内容上的重金投入,也让Keep获得了回报。到今天,Keep的用户数已经超过8 000万,在App Store分榜排行里稳居第一。如今,Keep还与优衣库、新百伦、碧欧泉、新西兰航空和NorthFace等品牌进行合作,联合推出主题健身课程,尝试实现流量变现。

  光猪圈的重度,体现在大量的线下门店上。其核心玩法是,利用线上APP搭配“线下自营+加盟健身房”的模式,形成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光猪圈计划发展100个城市合伙人加盟。而目前,光猪圈单店的最大容量应该在450~600人左右。根据其199元人民币的月卡收入计算,单店会员卡收入接近9万元人民币。可见,一个80万元人民币的店面,回本周期并不短。

  产业链的快速成长

  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走高,“移动互联网+健身”势必也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竞争也将愈发激烈。此前智能手环厂商一直鼓吹的运动大数据,目前还并没有真正展现出其价值,接下来这或将是创业者们会努力突破的大方向。

  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网领域这股健身潮的兴起,整个产业链都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除了前文提到的健身器材生产厂商思路的转变,更多的跨界合作也将出现。除了Keep和优衣库等品牌的这类合作之外,健身平台还可以向更上游的健康食材,或者下游的医疗保险等领域渗透。围绕健康,构建一个完整、饱满的产业链体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