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经营变迁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多运营商推出的套餐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人们在感慨流量变得越来越便宜时,也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流量越来越不够用。从2G时代一直走到如今,伴随人们左右的手机流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G时代:非智能时代的“小确幸”

  2G时代,很多人的手机和“智能”根本没什么关系,能用QQ或者收发一些像素很低的图片,就已经不错了。至于手游,也是最简单的单机游戏,而且往往在手机出厂时就已经预装了。5元人民币20MB流量成为主流。

  当时手机的功能比较单一,所以在路上少有“低头族”的存在。人们更愿意把手机看成是一个单纯的通讯工具,而不是一个糅合了多种不同功能的生活伴侣。所以,当时的20MB流量套餐已经能够满足许多用户的需求了。

  3G时代:《微信》收费的闹剧

  《微信》的出现,无疑给傲慢的运营商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慌—一个社交APP,能随便发消息、语音即时通话甚至是视频聊天,最重要的是它们还免费。有《微信》这个强大的对手在,这叫运营商还怎么赚通话费和短信费呢?没多久,就传出了各种关于“《微信》收费”的声音。

  不过,运营商们所预想中的“冬天”并没有到来。因为它们很快发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也带来新机遇—流量经营。它们开始打包出售各种不同的流量套餐,和昔日的老对手握手言和。《微信》收费的闹剧,就此告一段落。

  虚拟运营商:看上去很美

  2013年年底,工信部正式开始发放虚拟运营商牌照。首批获得牌照的虚拟运营商有11家之多,其中不乏京东与迪信通这样的大佬。人们普遍猜测,是不是以后的流量资费会因为虚拟运营商的入局,而要下调了呢?

  这样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虚拟运营商们依旧做得不温不火。虽然虚拟运营商们喊出了“无漫游费、免月租、不清零”之类的口号,但发展并不顺利。原因很简单:用户换号成本太高。“我用着用着,万一它退出市场了,我这个手机号还能不能用?”

  此外,虚拟运营商在营销能力上没办法和传统运营商相提并论。毕竟后者光是营业厅,就覆盖了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和住宅区,虚拟运营商又拿什么和它们比呢?虚拟运营商们拿着一块美好的大饼,却没有填饱肚子。

  流量不清零:流量银行的尝试

  2015年5月,国家提出电信企业应该尽快发布提速降费方案,实施宽带免费提速,并实现上网流量不清零、流量可转赠以及提速降费等一系列要求。于是乎,在墨迹了好几年之后,诸多运营商一下子就行动了起来,而流量不清零则成为了当时最热门的关键词。

  2015年10月,国内三大运营商开始推行手机流量不清零服务。可是和很多人预想中有点不同,这个“便宜”并没有那么好占。三大运营商提出的“流量不清零”服务,限制多多—至今,他们还在以“数据量太大”为理由,只支持一个月的结转时间。

  流量成为运营商营收主力

  去年8月,从三大运营商晒出的成绩单中可以看出,移动上网流量已经成为了三大运营商最大的收入来源。其中,仅中国移动一家就在半年的时间里,获得了195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流量收入,同比增长26.7%。

  也许正是因为流量已经变成了三大运营商的肥肉,因此就算联通天天被骂“把老用户当狗”,移动和电信也被指责“价格贵”“霸道”,但它们依旧通过各种手段,想着法子让用户去用更高价的套餐。毕竟,短信和电话通信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抓住了流量,才能抓住未来。

  “王宝强”卡:吹响流量费下调的号角

  正如前文所说,近年来运营商开始与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推出新的电话卡流量套餐去吸引用户。它们被外界戏称为“王宝强”卡,这些电话卡往往具有更低的套餐价格,还有一些特殊的优惠。

  不过,这些电话卡都有一个硬性规定:必须更换手机号码,用户不能使用自己原有号码去转换套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规定,原因其实很简单—联通是目前三家运营商里相对业绩较差的,它需要新用户来维持自己的业绩。而“王宝强”卡的出现,就能满足联通的需求。

  有意思的是,这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无奈使用双卡。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虽然是一个时代的无奈选择,但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时代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