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经营次世代:运营商该何去何从?

  从最开始5元人民币20MB流量,到如今的不限流量套餐,移动互联网深深地影响了运营商的发展之路。如今,运营商已进入了后流量经营时代,更激烈地市场竞争让坐地数钱变得越来越难,接下来的路又将怎么走?

  运营商,其实还有很多机会

  在很多好事者看来,2016年~2017年,运营商领域里最大的新闻,或许是一次次的掰扯“联通快要不行了”的话题吧?

  当然,从联通的体量来看,说它不行只是开玩笑。但是在我们刚刚提到的2016年上半年年报中,三家运营商里,也的确只有联通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在2016年上半年,联通的净利润仅为14.3亿元人民币,下滑79.6%。为此,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还表示,联通最困难的时候即将过去。

  然而这样的乐观预言并没有发生。在2017年,伴随着“联通发不出年终奖”的声音,联通的2016年财报同样让人瞠目结舌:相较于2015年,其2016年净利润下降了整整94.1%。“最困难的时候”,似乎让人看不到尽头。

  而移动和电信也不让人省心。电信的净利润相比去年,下降了10.22%。而情况比较好的移动,其净利润也就仅比去年增加了0.20%。可见,三大运营商大唱“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也并非是无病呻吟。

  虽然利润在下降,但运营商的体量毕竟摆在那里。而且在未来,它们的机会只会更多。比如,尽管现目前语音通话时长降低了,但是VoLTE技术却在迅速成熟和走向普及。这一技术能够让用户消耗自己的流量来打电话。可以想见,以后三大运营商的流量收入会进一步增加。

  此外,虽然通话漫游费大限将至了,但是流量漫游费却还在,很多运营商推出的套餐,都分为省内流量和全国流量,而全国流量未来将成为它们的收入大头。除此之外,别忘了国外漫游流量,对于喜欢拍照发朋友圈的用户来说,就算是贵一点,也并非不可接受。这些市场痛点,都在等着运营商去一边解决一边掘金。

  发挥渠道优势,涉足更下游链条

  其实,现在虽然流量收入是诸多运营商的大头,但是从净利润增长速度上来看,如果运营商们不想想看别的赢利点,那么迟早会陷入困境之中。那么,除了在流量收入上下功夫之外,运营商们还能在什么地方寻找商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看运营商手里有什么牌。

  其实,三大运营商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己的渠道,这个渠道具体包括线上和线下两大渠道。再细分一下,线上渠道还包括了移动业务和宽带业务。在这些领域中,运营商只要会“搞事”,那么就大有可为。

  比如说它可以在线上渠道中,首先推出一系列的内容服务。如今,国内三大运营商已有咪咕、wo和翼空间等不同品牌。但是这些品牌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恐怕很多人除了能说出他们的运营商不同外,自己都搞不清楚。和往日动感地带的深入人心不同,运营商现在手里的内容服务品牌辨识度低,成为了它们的一大痛点。而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无疑将大幅度提升用户的品牌认知度。在这一点上,移动倒是走得很前面—在今年7月,移动干脆和日本的公司合拍了一部名为《直感Xアルゴリズム》的虚拟偶像动画,瞄准二次元市场。虽然可以想见,肯定不会像《LOVE LIVE》这么成功,但是放飞自我的移动看起来毕竟比其他两家要胆子更大一点。

  另外,做互联网投资同样是一条新的出路。但是投资就意味着要花钱,对于这种企业来说,如何在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同时,还要抓住时效性,是一个很繁琐的问题。

  当然了,三大运营商也可以学习亚马逊与阿里云等企业和产品,自己搞个云服务出来,面向企业推出一些定制化的服务。事实上,相对于亚马逊、阿里云和腾讯微云等这样的企业,它们显然会更有优势—网络带宽之类的资源对于它们来说,更容易获得。

  而在宽带市场上,运营商们也可以强化IPTV,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务,增加IPTV的内容,去吸引更多的用户来安装使用。

  最后,更值得关注的还在于线下领域。别忘了,每一个运营商手里都有一大批的线下营业厅,这些营业厅完全可以在卖手机办业务之外,有多种不同的玩法。比如说,它们可以和一些电商合作,让自己成为自提点,或者拿到某些产品的特许经营权。抑或者,举办不同的互动活动,去鼓励更多路人了解自己的品牌。虽然现在很多人的生活都可以依靠线上来完成,但是线下这个消费和生活场景,依旧极具价值。

  新零售已经开始起势,关键就要看手握线下渠道的运营商会不会玩。

  大数据,可以玩得更奔放一点

  其实,运营商们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大数据。毕竟现在的中国人,谁没有办理过几张手机卡,谁没有通过手机打过电话、订购过商品和发过信息呢?而这些数据都在运营商的手里。当然,很多内容涉及到隐私,贸然使用只会遭致用户的反感和社会的质疑,但是就算是一些看起来“边角料”的数据,同样也极具价值。

  比如说,现在三大运营商基本上都会为用户设置一个透支额度,用户在这个额度之内,可以在零话费的情况下,继续使用通话功能。而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属于运营商自己的信用系统。利用这个信用系统,运营商完全可以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开展保险业务和消费金融业务等。在这一点上,像电信的翼支付已经开始在作出一点名堂来了。只是在利用好自己现成的大数据上,它的步子还迈得小了一点。

  押注未来:解锁不同体位最重要

  如果说上面的一些玩法,都已经被互联网大佬给玩腻了,运营商们入场只能分一杯残羹剩饭的话,那么对于运营商来说,最靠谱但是最冒险的办法,无疑就是押注未来,寻找新的热点了。

  在这一点上,给运营商们的选项其实还有非常多,能和它们扯上关系的也不少,如AI、AR、VR、5G、LoT和车联网等热门领域。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内容和运营商并没有太多关系,其实并非如此。参与到这个行业之中,未必一定要自己亲身下阵掌握技术参与研发,而是可以抓住开发者群体,去一同建设对应的渠道平台,或者参与到相关标准制定。

  如果有运营商还愿意投入更大一点,甚至它们还可以效仿小米的生态链建设过程,用不同的产品,比如VR眼镜、AR应用和智能语音机器人等等去把用户放到自己的生态圈之中。而在这一点上,其实国内现在有不少不错的创业公司,正等着“大腿”,而这个市场本身,又还没有饱和。选择合适的时机入场,也许会给它们在对应领域一个新的机会。

  拥抱变化,把敌人变成朋友

  虽然联通现在是三大运营商中最为弱势的,但是正所谓“穷则思变”,在运营商中,它的合作欲望也是最强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会率先和BATJ等互联网大佬合作,推出“王宝强”卡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因为“船小好调头”,虽然联通被用户骂得惨,但是它和互联网大佬合作的各种卡依旧卖得风生水起。

  而最近,联通似乎想要和互联网大佬们加深这种合作。在市场上,甚至有传闻说阿里巴巴和腾讯将要入股中国联通。如果消息成真,那么它们的钱和大数据以及云计算能力,无疑会给联通更多的助力。而它们也将获得联通的诸多数据,去打赢这场数据战。至于昔日的“微信收费”之争?要知道,在利益面前,这样的事情,就会从闹剧变成“不打不相识”的“佳话”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