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中表达文化自信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8-02 16:26
中国精神与中华文化并非仅是符号和口号,而是渗透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是华夏子孙长期的生活经验与智慧总结完善的结晶财富
中国文化产业在近几年可谓发展迅猛,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动画也呈遍地开花之势。
动画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观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其高度概括凝练的角色造型及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观设定,使动画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潜力。如今,动画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文具、餐具、玩具、家居等。
然而在这些动画作品和周边产品中,我们还是会或多或少看到借鉴、模仿甚至是抄袭的痕迹,这难免会让人感到些许遗憾与不甘。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动画行业内,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中国动画如何走好自己的路?
首先讲一个例子。日本动画使用Anime一词与欧美的Animation进行区分,相比Animation,Anime使用最经济实惠的制作技术(有限动画)来讲故事,它可以让镜头角度多变,更具镜头语言,而Animation更多以角色表演为主,长此以往,Anime经济高效的叙事特点造就了很多日本动画的经典之作。
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在其动画电影中经常使用大幅度的主观运动镜头,相对于静止镜头,运动背景的画面质量会大打折扣,如果放在以迪士尼为标杆的西方动画的制作标准中,这是不合格的画面质量,是不能使用的。但宫崎骏为了观众观影时的情感体验,在多部影片中的重要位置采用此法。现任迪士尼艺术总监约翰·拉塞特看到这种镜头时也忍不住大呼过瘾,不断称赞宫崎骏的大胆创新。
这种不拘一格的大胆创新,正是源于有实力的自信。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很多人会以进口车、进口化妆品、进口服装、鞋包、物品等作为生活品质的象征,甚至连公寓住宅、商业品牌命名都“洋味十足”,仿佛于此便能彰显品位。
近年来,伴随着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和文化产品开始崛起,作为文化产品的动画更应该树立民族文化意识。
动画创作者要增强国际交流,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民族立场、专业定位及产业差距。这种产业差距会产生危机意识,而危机意识会让人摆脱自满情绪和惰性,保持动力不断前行。
近年来中国动画重新振兴发展,作品多是借鉴学习欧美国家和日本,这种借鉴与学习来自于危机意识,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够强大,需要学习他国的经验与技术,然而学习他人不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民族立场、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不会使得作品不伦不类。
在动画故事的构建上,应从中华传统美德与人性角度,挖掘中华文化中与西方观众价值观中的融会与不同。
篇幅较短的动画可以弱化叙事,使用视觉符号来强调民族风格,但篇幅较长的动画还是应以叙事为主,否则观众很难被吸引。此外,如果创作者过于强调民族符号的独特性、强制性的文化传达与解读,可能并不利于其他国家或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快速理解和接纳。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更多还是以一种猎奇性、观光式的眼光,进行“一日游”式的简单观赏。
因此,创作者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到故事中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上。即更多关注本土、当代的具有中国精神的故事。
中国精神与中华文化并非仅是符号和口号,而是渗透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是华夏子孙长期的生活经验与智慧总结完善的结晶财富。艺术来源于生活,动画从业者日常中应该多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并把他们记录下来。
同时,艺术又高于生活,动画不能只是简单记录生活,还要总结概括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故事并尝试挖掘其中的人性特点,然后使用动画的思维和艺术手法进行创意和表达。如此一来,个性的故事同时又会具有人性的共性,便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众的解读和理解。
迪士尼电影《冰雪奇缘》就是一个好例子:主角爱莎女王在安徒生童话原著《白雪女王》中只是一个非常符号化的角色,该电影创作初期,创意团队结合团队成员及家人的生活经历,为其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家庭与爱”“真爱战胜恐惧”等情感,结合惊艳的视觉效果,让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观众都可以获得情感共鸣并为之陶醉。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
文/艾胜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