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从无底价拍卖中“捡漏”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8-02 16:37
吴昌硕、程十发、刘海粟等书画名家的作品于2017年7月18~20日集中亮相上海国拍中国当代艺术家书画精品专场拍卖会,其中,无底价拍卖的作品达到20多件。
近几年,无底价拍卖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热词。不论拍卖行还是买家,都开始关注无底价拍卖。拍卖行希望通过这种低门槛形式吸引更多的藏家关注和参与;而对自己眼光有信心的买家,则抱着“捡漏”的心态参加竞拍,希望遇到传说中的“大漏儿”。
无底价拍卖真的是双赢吗?怎样的藏家才能从中获利?
先搞清楚底价和起拍价的区别
闫丽丽(拍卖师)
在拍卖中有几种不同的价格:底价,起拍价,加价幅度和成交价。与最近兴起的无底价拍卖关系比较紧密的是底价和起拍价,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0元起拍、1元起拍、100元起拍,这里的价格是起拍价。低起拍价容易吸引收藏者投入到竞拍活动中,但如果最终叫价未达到事先设置的底价,那拍卖师就不会落槌,拍品就会流拍。一般来说,起拍价在拍卖时公布,而底价则可能保密,由拍品所有者与拍卖行事先协商而定。
在无底价拍卖中,起拍价一般设置得也较低。这与普通拍卖中,将起拍价设置低于底价的思路相同:即通过降低门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的注意,人群效应有利于最终成交价格的抬升,也能增加每场拍卖的人气。
不同之处在于,在无底价拍卖中,高于起拍价有人叫价就能成交;而在普通拍卖中,低起拍可能仅仅是个噱头,因为还有流拍设置存在。这就是无底价拍卖更吸引投资者的原因。
2017年在某拍卖公司的一场小型拍卖中,无底价的拍品既有拍出500元“白菜价”的,也有拍出几万元的成交品。当时一组清珐华彩文房和一个民国矾红开光八仙净水器,都以500元成交。而在武汉一场无底价拍卖会上,所有拍品在短短3小时内全部拍出,成交价共70余万元。其中最贵的一件古玩是一尊明代“无量寿佛”,成交价7万多元。
这说明,无底价拍卖中并非所有的拍品都会以低价格成交。一件拍品吸引的投资者越多,大家对它的认可越一致,它的成交价就会越高。而投资价值不太明确的藏品,往往会以极低的价格成交。
这就是考验投资眼力和经验的时候,如果想价值最大化,当然是购买小众藏品最好,当然得不偿失的风险也更大。
“捡漏场”中天价频出
燕子(腾讯藏宝图专业撰稿人)
随着无底价拍卖的兴起,关于它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有人认为,无底价拍卖是“捡漏”的好时机。这确实是不少参加无底价拍卖的买家的愿望,也是促成这类拍卖受欢迎的群众心理基础。虽然很多竞拍者试图“捡”,但总体而言,“漏”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为人气的聚集,一些名家作品也开始加入无底价拍卖的行列,这让熟悉市场和相应拍品表现的买家兴奋不已。比如,油画家张晓刚的早期作品《女人体》,在2008年拍卖会时,曾以16.8万元的拍价成交,而在2012年的无底价拍卖会上,这幅画以10万元的落槌价易主。
当场参与无底价拍卖的姜国芳、宋永平、陈文波、沈晓彤等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均在低于市场价许多的情况下被买家竞走。2009年的一次无底价拍卖会上,玉雕大师翁伟民的一件翡翠作品以8000元成交,当时它的市场价格应该不低于3万至5万元。
但是,传说中的“捡漏”有这么容易吗?纵观近几年的无底价拍卖会,可以发现,一些从0元起拍的拍品也屡屡被拍出天价。
事实上,同样的艺术品在参加无底价拍卖时反而更容易拍出高价。这是因为,无底价拍卖会的场次明显多于有底价拍卖会,场次多了,参与人数就多,拍品价格便在不知不觉中被抬高。
例如2012年4月的无底价拍卖会上,陈鉴如款的《竹林大士出山图》从1000元起拍,以1150万元成交;同年8月,八大山人款的《荷塘双鹌》以339.25万元成交;上海泓盛的纸杂文献专场上,倪瓒款《乐圃林居图》100元起拍,以575万元成交。这样的成交价格,远远超出一些中低端竞买者的心理预期和经济能力。
所以,无底价拍卖不能与低成交价画上等号,有意愿参与的投资者需做好准备。
没有瑕疵担保,一切靠自己
潘雪(艺术品经营者)
世界上大多数的拍卖行都奉行一条不成文惯例:对艺术品、古董及普通旧货可以不保证其品质,即不担保瑕疵,而以买家各自的眼光为准。
艺术品的真假区分往往都是相对的,即公认某件作品是真的,是指其真实率或许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趋近于真。拍卖行不是拍卖品的主人,而文物艺术品的品质参差不齐、千变万化,拍卖行无法真正了解拍品的内在质量,如果作出保真承诺,有时反而会被认为是在愚弄买家。
无底价拍卖在辨别艺术品真伪方面尤其考验买家个人的能力。不少参与者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采取无底价,那么拍品说不定是有问题的便宜货或者伪劣品。
此前在无底价拍场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陈鉴如款《竹林大士出山图》和倪瓒款《乐圃林居图》,都有自己的克隆版本。前者的同名之作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后者的同名之作在2007年北京保利曾经拍出过671万元的高价。李逵和李鬼,分不清哪个是真迹,哪个是仿作。
我国拍卖法参考国际相关法规和国际惯例经验并结合本国古玩旧货的特点制定,第61条规定当拍卖企业无法确认拍品真伪及瑕疵时,可以声明不承担相关担保责任。这样的声明免责是合理的,准确反映出文物艺术品和拍卖经营的特点。
与有底价拍卖相比,无底价拍卖所受限制小,更加开放和自由,但拍卖公司相应地也更无暇考证艺术品的真伪,若竞买人眼力不够,或对艺术品了解不多,被“坑”的情况也随时会发生。
无底价拍卖也有“托儿”
刘毅(艺术品投资者)
前几年,无底价拍卖时常出现于一些小拍卖公司或者大拍卖公司的四季拍卖专场中,主要被应用于一些中低档藏品,如邮币、工艺品,以及一些非著名艺术家的作品等。因为成交价格适中,这种方式成为喜欢艺术品的普通买家或收藏界新人可贵的“练眼”机会。
而现在,无底价拍卖越来越多地在大拍卖行中现身。2017年7月,吴昌硕、程十发、刘海粟、贺天健、李石壶、杨善深等书画名家的作品集中亮相上海国拍中国当代艺术家书画精品专场拍卖会。本届拍卖会拍品达102件,其中八成左右的拍品起拍价均在5万元以下,无底价拍卖的作品达到20多件。
业界惊呼:中国当代艺术正在扛起“无底价”大旗。有些作品1000元就落槌,比潘家园的地摊货都便宜!在名家之作上捡到“大漏儿”是每个参与无底价拍卖人的愿望。
新入门的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无底价拍卖中的“托儿”。参展的商家或是拍品的拥有者,在有些拍卖场次中会拥有号牌,在拍卖过程中参与举牌,不到他们的心理价位就继续举牌,宁愿自己回购藏品。
有卖家“保驾护航”的无底价拍品,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无底价的意义。不过,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当现场其他举牌者给出的价格没有达到预期时,卖家有主动权将价格一直抬到心理底价。这种拍品实际上不存在“捡漏”的可能。
另一种情形更为糟糕。即卖家明知道拍品有瑕疵或者作伪,通过自己控制的几个号牌,轮流抬高价格,营造出“抢拍”的假象,从而吸引不熟悉市场和拍品背景的投资者入局,让“接盘侠”蒙受重大损失。
总之,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最重要的是提高个人的艺术鉴赏水平,至于捡“大漏”,往往只是美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