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贷款技术的“大数inside”
- 来源:IT经理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微贷款,春华资本,金融科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8-18 11:00
这家公司将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技术应用于大额个人无担保贷款,打造第三代小微贷款技术。
去年9月联手马云投资百胜中国曾引发市场热议,这之后,对投资标的选择极为挑剔的春华资本再度出手。
这一次继投资蚂蚁金服之后,在国内落子了第二个新金融项目——参与投资大数金融。“金融科技领域一直是春华重点关注的方向,目前三分之一的投资都在金融领域。”春华资本创始人胡祖六说,“我们看好大数金融团队及其开创的第三代小微贷款技术。”
回顾大数金融的融资的过程,2014年7月大数金融注册成立,刚注册时公司没有什么业务,甚至创业人员都还没到位,彼时红杉资本已经投资了1亿元。步入正轨的大数金融一路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2015年11月,完成5亿元B轮融资,由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AG(太盟投资)领投,红杉资本跟投;今年6月,大数金融完成8亿元C轮融资,由PAG、春华资本联合领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全比例跟进,光大控股跟投,华兴资本为独家财务顾问。
由此,大数金融在三年完成了3轮14亿元的融资。大数金融董事长柳博一直坚信,中国不缺一家能赚钱的银行,但缺少一家用技术手段推动银行在小微贷款技术上迭代升级的金融科技公司。他表示,C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投入和新产品线的扩张。
数据化信贷工厂
创业初期,对于进入行业的选择,柳博有着自己的选择标准,比如市场要足够大,最好还是一片蓝海,再者就是创业者在这个领域有独特的竞争力。
“过去没有人做这块,我们开创了一个大金额无担保贷款的细分市场。”柳博介绍,大数金融切入的大金额个人无担保贷款市场,生产10万元~50万元(户均20万元)的无担保贷款。而这是目前小型银行和众多新金融公司缺乏能力、大中型银行缺乏经验或动力进入的细分领域。
长期以来,在贷款市场上,大中型银行偏好风险较低的优质客群,缺乏动力碰触高风险的资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模型搭建需要积累足够多的坏样本,城商行等小型银行往往无法承受;小贷公司和P2P等新金融公司,无论在资金量、数据储备、以及专业人士储备等层面都缺乏能力。
而大数金融对应的借款主体,正是构成中国实体经济根基的数量庞大的小微客户。因为缺乏抵押物和完整财务报表,小微客户在传统信贷中被认为“缺乏风险评估手段”,小微融资难也被公认为世界级难题。
实际上,小微贷款技术从第一代传统抵押模式起步,已发展迭代至以数据化信贷工厂技术为代表的第三代技术。
第一代小微贷款技术注重抵押物,要求有规范的财务报表,需客户提供大量材料,采用传统调查模式,单笔操作。其局限性在于,小微企业缺乏符合条件的抵押物、缺乏规范报表,很少能满足上述条件,惠而不普。
第二代小微贷款技术分两路发展:一是小型银行,他们采用三品三表、IPC交叉检验技术,基本解决了小微企业财务数据不透明和缺失问题,但对人员素质要求高,只能单笔操作。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在于风险规模两难,调查成本高,难以上规模,快速上量会面临管理难度大、技术变形的问题,从而又引出风险问题。另一个是大中型银行的路径。他们采用圈链会、联保互保、共同基金模式,支持批量操作,快速上量。其弊端在于经不起下行周期的考验,操作中完全变型,以及行业的集中性风险大。
到了第三代,则是以数据化信贷工厂技术为代表,而大数金融的管理团队是第三代小微贷款技术的开创者。以往,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技术仅被应用于信用卡和小金额的消费信贷业务,应用于大金额的个人无担保贷款尚属首次,柳博将之称为“第三代小微贷款技术”。
大数金融通过40万笔历史经验积累和近10万笔贷款数据建立评分模型,基于实证的数据对风险进行管理,同时采用信贷工厂作业模式,全流程24个环节流水化作业,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包括获客、调查、审查、初审、贷后管理、风险管理等流程的信贷外包服务。这一技术全流程信贷管理成本低,可复制,容易规模化;通过评分卡预测、历史违约模型与实际结果比对,可在发放后6~12个月左右预估三年整体风险结果。目前已应用在2000多亿个人无担保贷款的发放上,并历经8年经济下行周期的考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如今,大数金融通过技术服务输出、协助商业银行发放的小微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开业以来核销前的累计不良率为2.3%;核销后的实际不良率仅为0.6%。大数金融已在北上广深等20个城市开设分公司,不到三年时间里已和北京银行、廊坊银行、广东华兴银行等超过25家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有生意头脑的CIO
“无论是新金融还是Fintech,都要回归金融的本源,其核心在于对风险的管理。我们最早决定投资大数金融,并连续跟投,就是因为这支团队的骨子里,有着金融严谨的基因,并不断超越我们的期待。” 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说。
纵观大数金融管理层,柳博是中国多项按揭及个人信贷产品的原创者,也是中国房屋产权保险模式的设计者。他曾任平安银行总行零售总监、原深圳发展银行总行零售银行代理条线长,2005年回国前曾任美国最大的按揭公司之一AMERIQUEST的运营中心持续改进部主管。
联合创始人陈志坚和王海龙分别是原平安银行总行零售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原平安银行总行零售贷款部负责人;创始团队成员几乎都是一路追随柳博从深发展、平安银行再出来创业的“老部下”。后续加入的首席风险官漆瑾声,曾任美国银行风险高级副总裁、花旗银行信贷风险副总裁、摩根大通银行市场部副总裁。
而作为一个金融科技公司,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也地位显著。大数金融CIO张思明是原微众银行IT副总经理,曾任顺丰IT架构和运营总监、平安科技数据库技术部总经理。
张思明可以说是柳博三顾茅庐请到的战将,第一次接触柳博就知道“这是那个对的人”,他对张思明的评价是 “一个很有生意头脑的CIO”——不但精通IT技术,还很理解业务。
对于业务的熟悉,除了来自于此前咨询公司的工作性质,刚走马上任的张思明也花了大量时间到访各地分公司、实地了解业务流程和业务细节,向业务员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看看有哪些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一次跟业务开会的时候,他们兴高采烈地跟我谈‘要做什么样的东西’。我就开门见山地说:‘不要告诉我你要什么,请你告诉我,你碰到的问题是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张思明回忆道。他进一步解释道,IT创新、IT解决方案不一定要多么的“高大上”,一个成功的CIO,是要用简单的技术去解决业务的真正痛点,这才是最牛的。
一年的时间,大数金融的IT团队从19人增加到100余人,成为公司总部增长最快的部门。有着丰富金融和IT经验的张思明在这期间利用技术对公司进行了“四化”打造——标准化、模块化、自动化和精细化(智能化)。
首先是将五花八门的产品、渠道和系统设计进行标准化梳理。在推进标准化的过程中,将业务支持进行模块化处理。再有是针对业务发展需求,通过自动化提升体验,也就是把人工的东西做到自动化。
这其中有一个看似并不新颖却行之有效的改进。张思明看到,通常情况下,调查人员都是拿着纸质表格到现场进行调查并进行填写。“他一整天都在外面,不可能做完一个调查回到公司填写再录入系统。如果早上做调查,做完一个贷款流程一天时间过去了。”
张思明介绍,大数金融现在的做法是通过Pad进行现场拍照、录音和填写表格,同时在Pad加入GPS功能,方便公司就近派发任务,如此将业务进行数据化管理。“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以前很多的移动展业是用在获客销售端,像我们用在后台的相对少。”
最后一个“化”被张思明由精细化升级成智能化。截止到去年年底,大数金融已经由传统的模式过渡到云化。今年年初,公司加大了IT方面的投资,张思明团队亦在关注新技术与业务端结合创新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VR、AR等,我们也在密切关注、看哪些领域的技术能为我们所用,最终决定在人工智能上先行先试。”在张思明看来,人脸识别在银行业中并不稀奇,大数金融与国外一线科技公司合作、把微表情测谎分析的技术应用到了贷款面签环节,通过人工智能把更多欺诈申请拒之门外。
如今,大数金融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包括营销获客、风险评级、贷后管理等信贷流程中提供技术服务。同时打造了风控技术输出平台、金融产品互联网销售平台、信贷运营平台以及IT系统云平台。
作为一名在零售信贷领域深耕二十年的老兵,柳博希望第三代小微贷技术能够成为行业的标配。未来,大数金融将专注于打造以“大数inside”为核心的技术赋能平台,“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第三代小微贷款技术,将成为解决小微贷款难的行业性解决方案,就像英特尔inside之于在PC行业一样。”
文/董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