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朱苦拉村 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和咖啡圣地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8-25 15:21
朱苦拉村现有的13亩咖啡林是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其中有24株树龄达120余年的古树,为最纯正的波邦铁皮卡品种,这里堪称“中国咖啡的朝圣地”。
1892年,法国传教士来到朱苦拉村传教,种下了第一株咖啡树,百余年来,当地已衍生出独特的咖啡文化:用嘴给咖啡豆脱壳,炮制咖啡的方法传男不传女。
随着人来人往,朱苦拉咖啡也香飘远方。2016年11月,朱苦拉咖啡出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上,成为会议期间的饮用咖啡……
“当你来到山神庙前的桑杷树下,朝南方的山谷望去,鸟瞰右侧镶嵌在大山脚下、紧紧依偎在渔泡江畔的小村庄,这就是朱苦拉。”进入朱苦拉村,村口竖立的木牌上如是写道。朱苦拉村由彝语“若客来”的发音演变而来,意为“弯弯曲曲的山路”,后人把朱苦拉译为“人间天堂”。
这个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平川镇的彝族村寨地处偏远,几乎与世隔绝,但景色秀美,民风淳朴,所以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不过多年来,朱苦拉村鲜为人知,也正因如此,村内堪称“中国最古老的百年咖啡林”才得以完整保留,因而被外界誉为“中国咖啡发祥地”、中国咖啡的“活化石”。为了揭开朱苦拉村神秘的面纱,我曾多次进入这个村寨,探寻它的原生态风貌,独特的乡土风情,以及传统的咖啡文化。
只有“杞”和“李”两姓的小村
中国咖啡的朝圣地
从平川镇到朱苦拉村大约有51公里路程,其间要经过30多公里崎岖的盘山路,道路一侧是悬崖峭壁,另一侧则是万丈深渊。村民形象地描述这条路为“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下雨天没有人进去,也不会有人出来”。此话虽含有夸张意味,但路况的糟糕状况可见一斑。
一路沿着绵延的道路前行,绕山绕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神秘的朱苦拉村终于徐徐呈现在眼前。朱苦拉村位于楚雄、大理、丽江的交汇之地,海拔1680米,被渔泡江环绕。要进入村子,首先要穿过一片面积约13亩的古老咖啡林,这片郁郁葱葱的咖啡林由1370多株咖啡树组成,将村寨环抱在中间,而在村寨的一侧,河流静静地蜿蜒而过,一切都呈现出古朴而宁静的原生态之美。
这个彝族村庄规模不大,只有84户人家,不到400人口。全村只有“杞”和“李”两个姓氏,相传明末清初,一对彝族夫妻来到此地繁衍生息,男子姓杞,女子姓李,他们成为朱苦拉村的始祖。多年来鲜有外人进入朱苦拉村,所以村内始终纯粹地保持着两种姓氏。
同时,朱苦拉村还沿袭着远古彝族人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模式,在一个多世纪里,村民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收入主要依靠咖啡和核桃,物质十分匮乏。但就是这样一个隐匿在山坳里的小村寨,实际上拥有绝佳的咖啡品种和悠久的咖啡种植历史,令人惊叹。朱苦拉村虽然交通闭塞,多年来与世隔绝,地理优势却得天独厚: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日照和降雨、温差等条件,造就了当地小粒咖啡独特的口味,浓而不苦、香而不烈,且略带果味。
但多年来,朱苦拉村始终不为外人所知,直到2008年,朱苦拉村被云南一家咖啡公司的探访人员发现,这个村子和百年古咖啡林才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经调查,朱苦拉村的13亩咖啡林为“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其中有24株树龄超过百年的咖啡古树,属于云南小粒咖啡中最古老、最纯正的波邦铁皮卡品种,是中国咖啡尤其是云南小粒咖啡的祖先。这24株咖啡树虽已有百岁高龄,却并未见老态,年年开花结果,所产的咖啡豆仍保持着超高的品质,这在全球都十分罕见。一时间,这个不太起眼的村寨,成为中国咖啡的朝圣地。
法国传教士种下百年咖啡树
用嘴给咖啡豆脱壳的传统方式
朱苦拉咖啡林的历史,要追溯到100多年前。1892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受教会派遣,来到朱苦拉村传教,并在当地修建了一座两层楼式的木结构天主教堂。田德能素有喝咖啡的习惯,于是他在教堂外用种子培养出了一株咖啡树,日久天长,从咖啡树上掉落的种子生根发芽,最后竟长成了一片茂密的咖啡林。
1983年12月,朱苦拉村降下一场罕见大雪,一些咖啡树没能抵过严寒的侵袭而被冻死,其中包括当年田德能种下的第一株咖啡树,但也有24株顽强地存活下来,成为珍贵的百年古树。谁也没有想到,传教士当时的无心之举,让朱苦拉村从此与咖啡结下了不解之缘。
背靠咖啡林生活的彝族村民对咖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朱苦拉村,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喝咖啡的习惯,人们每天都要喝上3到4杯。对他们来说,咖啡已不仅成为日常饮食,更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和信仰,能带给他们力量。渐渐地,当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咖啡文化,一套古老的煮咖啡方法也由此衍生而来。
在朱苦拉村,咖啡从种植、采摘、去皮,到晾晒、研磨、现煮,全部采用纯手工方式,新鲜的咖啡豆从古树上采收下来,晾晒在场院里,晒干后,村民便用嘴给咖啡豆脱壳,这是彝族村民沿袭百年的高效咖啡脱壳方式。在村里,李翠芳奶奶的剥豆技术无人不知,她左手握一把咖啡豆,右手拿碗,左手才把豆送入口中轻轻一磕,右手已将剥好的咖啡豆接入碗中。一般人手剥一颗咖啡豆的时间,李奶奶能用嘴剥20颗,堪称绝技。
村民们用原始的办法剥豆,也用最简陋的器具、最传统的方式煮咖啡。剥好的咖啡豆在大铁锅里用鸡油或猪油焙炒,再用石磨碾磨成粉,最后用一块粗白色纱布裹上几勺咖啡粉,包成团状备用。殊不知在很久以前,炮制咖啡的过程是严格保密的,不传妻子,也不传女儿。
一位村民为我们煮咖啡,但见他在大铝茶壶里盛上清水,放到火膛里的三角架上煮沸,然后将裹着咖啡粉的纱布团丢进去,再从几个瓶瓶罐罐里倒出一些配料加入,一把小勺子不停地搅拌,不多时取出纱布团,咖啡就煮成了,香气四溢。
咖啡煮好后,主人用咖啡杯给我们每人斟上一杯,朴实地说道:“一般有客人来我们才会用咖啡杯喝咖啡,平日里大家都用土碗或纸杯。”我们会意,纷纷端起咖啡品尝,口感虽不及咖啡厅的咖啡那般细腻顺滑,但浓郁的咖啡香却回味悠久,喝起来很是过瘾。
在朱苦拉村,咖啡早已成为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村子里哪家办喜酒,每桌一定少不了一壶咖啡;农忙时节村民也提着咖啡上山,疲乏或口渴时,就用土碗大口喝下,痛快酣畅,这与品位、情调无关,反倒是带着最真实的生活气息。
跌宕起伏的咖啡种植
朱苦拉咖啡香飘远方
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咖啡专家曾说:“保住了云南老品种咖啡,就保住了中国咖啡在世界咖啡史上的地位。”实际上,他指的就是朱苦拉村那些上百年的咖啡树。然而,这些咖啡树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沉浮。
李福生是朱苦拉村的第一任村长,如今已年过八旬,老人亲眼见证了朱苦拉村咖啡跌宕的发展历史。1948年,李福生发动村民栽种咖啡,面积曾一度达到80多亩。但由于朱苦拉村地处山脚,土地资源匮乏,加上当时咖啡豆经济效益不高,村民们无可奈何,只好砍伐部分咖啡树,改种粮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政府将目光投到了朱苦拉村,帮助村子联系商人收购咖啡豆,这种古老的中国咖啡,一经推出便备受人们欢迎,当时这里的咖啡豆价格一度创下历史新高,不少村民为之欢欣雀跃。然而,这仅仅是昙花一现。不久之后,咖啡豆的价格迅速回跌,甚至许多咖啡豆无法出手,村民们只能望着腐烂的咖啡豆摇头叹息。这一次受创之后,村民们便更大面积地砍伐咖啡树,不幸中的万幸,那24棵古咖啡树侥幸存留了下来。
2008年,朱苦拉村因“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在国内外打响了名号,村寨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咖啡豆的价格也迅速攀升,比起20世纪80年代,价格上涨了40多倍,村民的收入得到较大改观,这一良好的局面再次改变了他们对咖啡豆的态度,开始了大面积种植咖啡。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一样,朱苦拉咖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2015年,国家旅游局将朱苦拉村列入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吸引更多人慕名前来,随着人来人往,朱苦拉咖啡也香飘远方。2016年11月,朱苦拉咖啡出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上,成为18个成员国政府首脑在会议期间的饮用咖啡;2017年6月16日,“世界咖啡名人苑”也在朱苦拉村正式落户……
不过,那些生活在村寨偏远地区的村民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他们仍然为咖啡豆的销路发愁——自己加工制作的咖啡不甚理想,缺乏买家。但在2017年,随着“中国咖啡”的旗号声名鹊起,不少企业开始进村收购咖啡豆。而今年也是咖啡挂果最多、成熟时间最为集中的一年,村民一边采集咖啡豆,一边谈论丰收的盛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位76岁高龄的大娘,头顶着装有45公斤咖啡豆的箩筐,满脸笑容前往收购点,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守护了几十年的咖啡树,终于在今年给她带来了回报……
文 汪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