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达 《玩家》戏说世间真假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刘一达,玩家
  • 发布时间:2017-09-14 10:11

  北京人艺京味儿大戏《玩家》继去年首演大获好评之后,今年8月底再一次上演,一票难求。未来连续50年,北京人艺每年都将上演《玩家》,这是北京人艺院长、本剧导演任鸣在公开场合的原话,可见,《玩家》是奔着经典大戏去的。经典大戏要经得起时间考验,而《玩家》剧本的打造过程也经过了10年漫长的时间磨练。编剧刘一达在10年前还不会用电脑打字,最初好几遍稿都是用手写。记者到他家里采访时,看到他修改的文稿就有高高一大摞。

  《玩家》的时代背景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30年时间,跟现代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故事发生在北京四合院,围绕字画、古董收藏展开。毋庸置疑,刘一达对北京收藏界的深入了解,面对面采访,从他的言语中,他对收藏题材的珍视扑面而来。“收藏之所以受到关注,就是各行各业精英到最后都会玩收藏,我说这叫‘水流千遭归大海’。就说您再有学问,再有学识,说您走到今天,您不懂字画,不懂古玩,您落一个档次。”他说。

  经典京味儿

  提到刘一达笔下的老北京语言,如果给读者朋友们拿起小黑板儿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单单是《玩家》的台词里,单单有“眼”这个字眼的就有:“养眼”、“毁眼”、“眼力”、“开眼”、“上眼”、“眼毒”、“掌眼”、“打了眼”、“眼晕”……今年6月,刘一达作为“京味儿小说语言”的第四代传人,申遗成功。

  他如何理解“北京话”?他说:“我走到哪儿永远宣传,北京话是现在中国人使用的国语的母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也包含了北京话非常多的内涵。所以我说,学好北京话,这才是正根儿。”

  刘一达过去总是拿着小本儿,听到什么就记下来,也通过历史掌故看待语言的内涵。“历史上,北京就是一个移民的城市。北京话起源于3600年前的燕国蓟城,但是由于城市格局的变化,当时的燕国语言与现今的北京话差别很大。所以我们现在考察的是金朝时的语言。金以后,到了元大都,语言已经基本上跟现代语言比较接近了。现在北京的‘胡同’二字,就是元大都时代命名的,来自于蒙古语,这是典型的例子。”

  按照坊间对“老北京”的定义,三代人都在北京生活的,就是老北京。“您问我在北京待多少年了,我也傻眼,我们老家是山东潍坊,后来闯关东到了东北,我爷爷从东北到的北京。所以你去问问,很多老北京说是老北京,你问他三代,全傻眼。所以我说,北京人的概念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刘一达说。

  北京现在有2000多万人,按着“老北京”的定义来统计,“老北京”估计不到300万人。刘一达从上世纪80年代就创作京味儿小说,转眼间,当年时尚的“香饽饽”如今成了“非遗”。“现实生活中,老北京文化已经到了式微的状态。在北京生活的人对老北京文化的认可并不强。”这让刘一达有时候会感到悲哀。

  “我就这么说,京味儿文化需要传承。京味儿文化走到今天确实是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很多老北京也不认了。很多新北京也不认了。所以我一直在苦苦支撑着。《玩家》是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产生的。”他说。《玩家》里的京味儿语言纯正浓厚,有嚼劲,观赏起来很是尽兴,也很过瘾。殊不知,编剧刘一达坚守京味儿语言创作时,现代北京大都市带给他的是这般心境。

  采访之前,记者曾递给刘一达一本本刊杂志,第二次再采访他,他认为《时尚北京》奉行的是这八个字:“弘扬传统、发扬现代”,这让记者不禁感叹这位文化人,又是关注北京文化的老北京,他的敏感特质。他说:“这八个字儿让我感觉到力量无穷,这恰恰是北京文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文化如何发扬下去,时尚文化如何发扬光大,这两点是碰撞的,但是碰撞出来就产生火花。历史上这种碰撞至少有五次。”

  “北京是六朝古都,但是六朝发展的过程是不一样的,都城的形态,建筑结构,城市的格局,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个过程,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发展的过程,新的时代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就是跟过去不一样。”无形之中,刘一达自然而然解开了自己对京味儿语言“不够盛行”的困惑,也同时对京味儿语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有了自己的答案。

  真与假的命题

  所有的玩家在面对一个藏品时,第一个想到的,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刘一达将玩家鉴定真假的过程称之为“实验”。在他看来,真与假情节的设定有多种因素,有的本身知道是假的,让你来鉴定;有的可能不知道真与假;有的是假的但自以为是真的……而鉴定家面对的这种“不确定的气场”应该是确定的。

  在话剧《玩家》,刘一达选取玩家鉴宝环节精心刻画,其中他对人、事、物的提炼,功夫不一般。他曾在北京晚报当过28年的记者,也曾采访过无数北京书画名家与收藏家,有的成为了他的铁哥们儿,他与这些玩家打成一片,共同经历潮起潮落,他写起他们来,得心应手。

  当玩家们面对这样的“实验”时,如何正确地对待?刘一达说:“这是个事儿”。这也成为话剧《玩家》面对的问题。“当鉴定家鉴定你这个东西是假的,你怎么办?”他说。

  “这非常考验人。如果鉴定家认为是真的,这个东西可能值几千万,如果是假的,这个东西一文不值,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确确实实是对人的极大考验。”他说。

  《玩家》将真与假的命题呈现在观众眼前。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线索是一个元青花在拍卖市场炒到近千万,最后发现是假的。由著名演员冯远征饰演的资深玩家在话剧结尾砸掉了三个假的元青花,观众席掌声不断。“《玩家》这部戏实际上就是要在真伪之间做出选择,当我看到观众做出真的选择的时候,我当时泪水涟涟。”刘一达说。

  虽然对于刘一达而言,他眼里看到的是藏品背后的文化与故事,他说这才是玩家的最高精髓。但是对于收藏界来说,最最重要的是真假,这决定了藏品的价值。不仅如此,刘一达对《玩家》的考量不止于藏品的真假。

  对于小说家或者编剧而言,真假也是他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设定,真实与虚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其实也要有所选择。无论是与导演、演员的创作过程中,还是话剧最后呈现后观众的反映,大家都选择了真实的一面,这让我很欣慰。”他说。“所有的东西都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是真是假。所以说,真和假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他说。

  两个超越

  《玩家》去年首演,北京市文联主席、原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到现场观看,跟演员拥抱握手,对导演任鸣说:“这是人艺盼了多少年的大戏啊。”给人艺写戏的人多,能在人艺上演剧目的编剧并不多,能写出经典剧目上演几十年的,更是凤毛麟角。

  在刘一达心目中,人艺殿堂非常神圣,尤其在与导演任鸣、演员冯远征合作之后。“写《玩家》,我觉得对我影响太大了。”他说。刘一达2006年把剧本拿出来时,他已经用京味儿语言写小说写了20多年了,与北京书画收藏界的玩家交朋友也交了20多年了,也写过关于京城玩家的纪实文学。按理说,他的作品已经非常成熟。人艺决定要将《玩家》朝着精品打造,自此开启了漫长的二次创作修改之旅。过程中,业内权威刊物《剧本》月刊刊登了《玩家》剧本,那会儿刘一达已经改到了第11稿,但是人艺认为还要继续打磨。张和平院长在研究剧本时说:“《玩家》这部戏要有‘两个超越’:一个是从现实主义题材的角度超越《茶馆》;另一个是从刘一达创作角度超越以前所有的作品。”

  “我觉得最最重要的就是一种坚守,首先是你认为值不值得坚守,其次,你坚守的过程当中你要付出很多艰辛,当有更高诱惑的时候,你能不能经受住这个诱惑。确实很难。导演任鸣,演员冯远征,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坚持,给我鼓励,说,一达,你一定要再坚持。”刘一达说。

  “您怎么看《玩家》的超越?”

  “人物关系的把握、情节的设置,对我本人而言,超越非常大。而且非常痛苦。你如何超越?需要你跳跃出来。如何跳跃?你必须用新的语言方式,或者说你要构架新的故事情节。否则跳跃不了。”

  时间是刻刀,《玩家》的主题不断深化的过程,对刘一达心灵的历练极大。“无论是《玩家》还是玩家们,最早就是一个玩儿,到最后玩儿的是一个,道!就这一个字儿,道!”他说。

  从成名作《人虫儿》开始,刘一达的多部作品完全真实具体地展现了老北京京味儿文化的特色。其中,《人虫儿》、《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画虫儿》等改编成电视剧。“百姓心头虑,一达笔下魂。京城多少事,开卷各传神。”在普通观众赠给刘一达的字画旁边,他描述下一部作品时神采奕奕:“下一部戏《酒虫》,我也这样,我不直接上来烘托主题,我就让它平淡,平淡,平淡,平淡,最后,突然转折!备不住又是漫长的创作时间。一部作品的成熟真的很难,必须得耐得住寂寞,得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文/本刊记者 陈珂 摄影/加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