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达保村:中国的维也纳音乐小镇 有腿的都会跳舞,80%的人会吉他弹唱

  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的专业传承人,被族人尊称为“魔巴”,魔巴会主持各种原始宗教仪式,承担着驱鬼、治病、合婚、安灵等职能。

  老达保村里的拉祜族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每到星期日,村民们都不会出工,当寨子里的圣钟敲响后,人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前往教堂做礼拜。

  人们捕获猎物后,首先会将猎物开膛破肚取出内脏,这时,中年人则喜欢用手捧猎物温热的“护心血”喝下去。据说,这样的护心血有补血、消除劳损的妙效。

  “我会唱的调子,像沙粒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我想说的话,像茶叶满山坡,就是不把离别说;最怕么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舍不得哟舍不得,我实在舍不得……”在《我要上春晚》的舞台上,拉祜族姑娘李娜倮用一首自创的吉他弹唱《实在舍不得》,把主持人董卿感动得掉下了眼泪,让现场观众哭红了眼。

  李娜倮来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老达保村,老达保村是拉祜族聚居地,有人形容说,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里,“有腿的就会跳舞、有嘴的就会唱歌、有手的就会演奏”。在中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并不在少数,然而,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童都能弹奏的乐器,竟是西洋乐器——吉他。

  从葫芦里诞生的祖先

  濒临失传的《牡帕密帕》

  达保,原本是拉祜族一位部落统领的名字。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拉祜族不堪战乱之苦,举族迁徙。当时,达保带领族人穿越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在云南高原的深山中开辟出这个寨子。由于山高路远,这个拉祜族部落最终得以幸免于战乱,世世代代在此安居下来。后人为了纪念先祖,便将这里正式命名为“老达保”。

  老达保村共有三处大门:前门、左门、右门。村子的后面是一座巍峨的大山,这座大山被当地人视为“山神地”(山神居住的地方),因此,村民们严禁砍伐山里的树木,如果谁砍了,谁就会被罚款或罚修路。在村内,一幢幢干栏式木质吊脚楼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每幢吊脚楼之间连接着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石板路。漫步其中,随处可见葫芦状装饰:广场上矗立着巨大的铁葫芦雕塑,路边柱子上挂着木葫芦、屋顶上凿刻着葫芦纹……此外,村民们的生活更是离不开葫芦,用葫芦制瓢打水,用葫芦装酒、火药、粮食等物,还用葫芦制作民间乐器葫芦笙等等。

  当地人说,拉祜族视葫芦为吉祥物,他们相信祖先就诞生于葫芦中,拉祜族的史诗《牡帕密帕》详细地记载了这一过程。“牡帕密帕”为拉祜语,意为“开天辟地”,是拉祜族唯一的长篇口传创世史诗,记录了拉祜族人诞生和宇宙万物形成的各个阶段,被誉为“拉祜族的百科全书”,并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牡帕密帕》的记载:拉祜族的造物主厄莎(即天神)先造了天地、日月星辰,而后又造了一颗葫芦。十月,葫芦成熟后,被小米雀、老鼠啄开,从葫芦里钻出一男一女,男的叫扎迪,女的叫娜迪。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最终繁衍出了拉祜族。所以,拉祜族不仅把葫芦作为祖先的母体进行崇拜,而且还赋予了其团结、圆满及人丁兴旺等多种含义。此外,为了纪念先祖,拉祜族男人的名字里大多有“扎”字,而拉祜族女人的名字里则多“娜”字。

  《牡帕密帕》全诗共2000多行,完整唱下来需要三天三夜。说唱全靠个人的记忆,千百年来,《牡帕密帕》通过各个家庭成员间的口头相授,传唱至今,而《牡帕密帕》的专业传承人,则被族人尊称为“魔巴”。魔巴会主持各种原始宗教仪式,承担着驱鬼、治病、合婚、安灵等职能。老达保村的李扎戈老人便是《牡帕密帕》的国家级传承人,他不仅能主持各种送鬼、叫魂等祭祀活动,还擅长草药知识,能为村民们熬药治病。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能完整说唱《牡帕密帕》的艺人已经不足10人,而且年纪偏大,这部创世史诗正濒临失传。

  信仰基督教的拉祜族人

  80%的村民都会弹奏吉他

  在老达保村子里的一座小山上,有一幢木质吊脚楼,其建筑造型与村内的其他建筑毫无二致,不过,走进吊脚楼内,就可以发现异样:在屋子的正前方,有一座基督讲台,台上放着《圣经》,讲台后的墙上挂着十字架和耶稣的画像——这里竟然是一座基督教堂!

  事实上,老达保村村民信奉基督教的历史由来已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西方传教士从缅甸进入云南,深入到云南的各个村寨传教。在当时,一位基督教传教士翻山越岭来到老达保村,修建了一座简陋的教堂并开始传播教义,由此,基督教在老达保村迅速生根发芽。时至今日,老达保村里的拉祜族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每到星期日,村民们都不会出工,当寨子里的圣钟敲响之后,人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前往教堂做礼拜,并在教堂里唱起拉祜语的赞美诗。

  伴随传教而来的,还有一种西洋乐器——吉他。虽然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吉他才通过媒体介绍给中国的大众,但早在100多年前,大山深处的老达保人就已经沉浸在这种西洋乐器的乐声里。在当时,教堂里唱赞美诗的主要伴奏乐器就是传教士带来的吉他,老达保村的村民们就在这样的吉他声中出生、成长直至死亡。不过,吉他能成为老达保村的象征符号,得益于一位名叫李石开的当地人。

  李石开出生于1963年,他12岁学会吹芦笙,15岁学会吟唱拉祜史诗《牡帕密帕》。1984年,李石开卖掉家里的一头猪,换回了一把吉他。他学会弹吉他后,便把弹奏技巧教给了妻子、女儿、儿子。由于老达保人对吉他有着先天的亲近感,村里的其他人也找到李石开,请求他教弹吉他。到现在,老达保村共居住着400多人,其中超过80%的人都会弹唱吉他,村子共有吉他超过200把。有人这样形容:走在老达保村的石板路上,偶然碰见一位背着猪草的大妈,放下猪草,她就能拿着吉他即兴弹唱一曲。因此,老达保村也被誉为“中国维也纳音乐小镇”。此外,村子里还拥有全亚洲第一支原生态的乡村音乐组合“达保五兄弟”,以及专业的音乐艺术团“老达保雅厄艺术团”。其中最让老达保人骄傲的,就是老达保雅厄艺术团的副团长李娜倮。李娜倮是李石开的女儿,受父亲的影响,她13岁就学会了吉他弹唱,16岁便学会了作词作曲,18岁就创作了广为流传的《快乐拉祜》,并频频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舞台上露脸,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荣誉加身的李娜倮丝毫没有明星的架子。我们见到她时,她正穿着拉祜族的民族服装,显得平和而温婉,还用独特的民族唱腔为我们弹唱了自创的吉他曲。听李娜倮的音乐,有时会让人觉得是走在鲍勃·迪伦歌曲中的乡野小路上,有时也会让人以为翱翔在许巍的空灵天际。等歌曲结束时,我们才反应过来:“呀,原来这是在老达保啊!”

  分公母的节日

  拌生猪血的橄榄树皮剁生

  拉祜族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每个新生命落地,长者都会唱起古老的降生歌谣,同时家中还要举行杀鸡仪式,生男孩杀母鸡,生女孩杀公鸡。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祈愿轮流生男生女,二是期盼孩子长大后能顺利婚配。此外,拉祜族对胞衣(即胎盘)有着特殊的理解。他们认为,胞衣与孩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谨慎保存。因此,人们通常把胞衣埋藏在母亲床下或门坎下的地里,并严防虫蚁叮食。如果孩子的皮肤出现红斑,人们就会认为是胞衣受到了侵扰。于是,大人就会在埋胞衣的地方打一个洞,注入滚烫的开水,然后再把洞口小心地封好。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让小孩恢复健康。

  在老达保村,最盛大的节日是扩节。“扩”是拉祜语,意为“年、岁、轮回”,扩节分公母,其中母年叫“扩妈”,即大年或女人年,公年则叫“扩八”,即小年或男人年。事实上,扩节在最开始并不分公母,相传,有一年临近扩节时,因外敌入侵,男人们都去征讨敌人,待男人们凯旋而归时,扩节已经结束了两天,这时,人们又专门为男人们补过了一个扩节。至此,扩节分为了女人年和男人年,于每年农历腊月底至次年正月举行,节日的时间跨度不固定,短则几天,长则达20多天,女人年和男人年之间间隔两天举行。

  扩节期间的活动数不胜数:“扩式”(即正月初一)当天,当鸡鸣破晓时,老达保村的家家户户都会点起火把,背着竹筒、葫芦,跑到水源地去抢“新水”,他们相信“新水”是吉祥的象征,谁先抢到谁家就会获得丰收和幸福。抢来的新水将被用来替换供奉在家的神水,此外,人们还会把“新水”加热,为老人洗脸洗手,以示对老人的关心和尊敬。当“扩式”的太阳升起后,人们还会在族里头人的带领下迎年神,在神灵的陪伴下,老达保村的欢庆才算正式开始:人们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弹唱吉他,大跳芦笙舞,举办盛大的打陀螺比赛……

  每逢重要的节庆,老达保村的每家每户都会做一顿丰富的大餐。在李娜倮家里时,李娜倮一边做饭,一边给我们介绍拉祜族的特色饮食。她告诉我们,在拉祜语中,“拉”是虎的意思,“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拉祜族一直都有别具风味的烤肉习惯:人们捕获猎物后,首先会将猎物开膛破肚取出内脏,这时,中年人则喜欢用手捧着猎物温热的“护心血”喝下去。据说,这样的护心血有补血、消除劳损的妙效;取出的猎物内脏会放入竹筒内煮熟,而猎物的肉则会直接放到火上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后埋入火中烧熟。这样烧烤出来的肉香脆可口,辅以麻辣佐料,还有开胃的功效。

  此外,拉祜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山密林中,周围多橄榄,于是,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橄榄树皮剁生”就应运而生。人们从山上砍来滇橄榄树,用破碗片刮去银白色的外层后,再刮取里面肥厚的树皮做食材。制作时,人们先用米汤去除橄榄树皮的苦涩味,然后用刀剁细,之后加入烤至八分熟的里脊肉、香料等再剁一次,最后放入熟烤、切成薄片的猪肝和猪皮——橄榄树皮剁生就大功告成了。这时,只需放入火灰煨香、煨糊的糊辣椒粉以及盐等调料,拌匀后即可食用。不过,有的拉祜族人还会在橄榄树皮剁生中拌入生猪血,他们认为生猪血不仅能提色,更能提味,这才是最地道的吃法。

  文 王成 图 张艺 李明 行者阿华 王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