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 戏剧属于所有人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李子,戏剧
  • 发布时间:2017-10-13 14:13

  200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李子制作的话剧《高朋满座》散场,她看到观众们相簇着涌出剧场,有的低声轻语、有的拭泪微笑、还有恋人们手挽手消失在夜幕中。那个瞬间,李子生出许多感动。在剧场工作,李子注意到,观众多是女性,她们观剧时的动情、演后谈时的表达,李子被女性丰富的情感世界所触动,突发奇想,为什么没有一个专为女性设立的戏剧节呢?起念的两年后,便有了“国际女性戏剧节”。李子还请来了林荫宇、田沁鑫、严歌苓担任国际女性戏剧节的艺术顾问。

  今年,以“成为幸福的创造者”为主题的第四届(2017)“爱慕·北京国际女性戏剧节”如期举行。戏剧节每两年一届。自2011年创立以来,7年间,李子和她的团队致力于用戏剧呈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活样本,去和当下女性的生活互文。

  即使素颜出现在记者面前,李子依然是人群中别具气质的那一位,坐下来聊天,她的言语中透着丰富学识与良好品位。她层层递进地讲述了国际女性戏剧节的非凡意义:

  “与19世纪下半叶女权运动时期女性的困境相比,当代女性的困境是在拥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的义务,既要实现社会属性的义务,又要实现女性属性的义务,你会面临双重困境。”

  “那些学术性的理论是对人类历史的归纳总结,是滞后于现在进行时的,我们需要一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自己,你要解决的是当下的生活如何更好。”

  “当下就是时时刻刻发生的,要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你的时间管理,你跟别人的关系如何才能更融洽,你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你如何面对人生抉择……女性和自己的对话是要一个一个去开启的,我想这是国际女性戏剧节的使命。”

  “我们希望国际女性戏剧节是致力于了解当下女性的,而了解的过程是一步一步的,我永远只会越来越了解你。我们通过深入了解当下的女性和她们的家庭,然后用戏剧的方式,和她们一起打造一个没有心灵桎梏的透明城市。”

  在决定打造国际女性戏剧节之前,李子曾在香山待了7天。她关掉手机,每天打坐、行禅、数息、止语。她与自己的初心对话。戏剧曾给予她的力量,她也希望能够帮助到他人。但是怎么做呢?当时的她并不知道。那时家人反对,因为父母都不从事艺术行业,也不从商,对她要做的事并不理解。本科和研究生都念导演专业的李子,只会创作,对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市场运营毫无概念。

  下山之后,李子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尊大佛,她仰望着、被笼罩在温暖的光里。佛慈祥地对她说,你想要什么?她说,我想要自由。然后佛说,那你自由了。李子在梦中突然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灵魂在身体躯壳里,微微用力便能灵魂出窍,在宇宙中无限接近那辽阔广大的自由。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其实自由是个人施加给自己的限定,当你真的什么限制都没有的时候,你是不自由的,当你有了目标,当你有了阻力,你在抗衡阻力的过程中,去成长,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戏剧的确曾经帮助李子走出自己的困境。大学一年级时,父亲摔倒引起并发症,一度病危。她体会到巨大的压力和恐惧,且无法诉说,因为谁也帮不了。那时刚好开始导演专业的学习,第一课便是“体验生活”,这句教科书里的话,却让李子找到了与恐惧相处的方法。抽离出来,观照自己,体验自己的感受,用这样的思维去面对当时的黑暗与恐惧,她变得能够承受住巨大的压力。戏剧也告诉她,信念感的应用不仅仅是在表演课的“无实物训练”中,整个人生其实都是自己写下的剧本。你坚信它会走向何方,事情就会依照你的信念慢慢发生。两年多后,父亲好转,她也在戏剧的体悟中得到了更多。这一切早在那时就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她认为戏剧不应该仅仅属于导演、演员、艺术家,戏剧是属于所有人的。

  在李子看来,戏剧不仅仅是演出,它也有其他的功能性价值。比如,戏剧的仪式感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戏剧式的游戏、心理剧会帮助人们释放自己、梳理自己、重建自己。“角色扮演,如果让一个在生活中特别自卑、内向的人去扮演女王,她的现实生活可能都会有所改变。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变得更好,但是她可能找不到路,有太多现实去包裹她,而戏剧是一个渠道,一个超脱于现实却比现实更真实的地方,更接近于心里真实的空间。”李子如是说。

  7年前下定决心做戏剧节的选择让李子更加接近心中的戏剧理想。

  《时尚北京》:北京国际女性戏剧节甄选剧目的标准是什么?

  李子:我们重视剧目的话题延展性与当下人们的交集。我们希望它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个体精神世界的交汇。我会选择一部分具有普世价值、相对“老少咸宜”的剧目,也会选择一部分先锋式的剧目。总的来说我们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点,做艺术水准高、“语言方式”又能让更多观众接受的剧目。

  这几届的戏剧节,我们引进国外剧目比较多,将来也会组织国内剧走出去。女性,是国际话题。在戏剧领域,国外有很多走得更远的艺术机构与艺术家,把他们“引进来”不仅对于年轻的艺术创作者有启发,也对国内观众的观剧经验有很好的拓展。

  《时尚北京》:请您谈谈公益项目“花洋计划”?

  李子:第二期“花洋计划”的招募和帮助,针对的是妈妈人群。从社会的角度去考量,现在80、90后集体进入生育期,妈妈群体特别多,不论是职场女性还是全职妈妈,当女性的角色转化成妈妈之后,其实是有很多微妙变化的,她们其实不是特别清楚未来会面临什么。所以我们今年尝试用戏剧的方式来影响更多的妈妈,让她们自己去找到新的亲子互动的方式,跟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互动的新的方式。

  其实艺术可以帮助她们解决问题,虽然解决问题的人是她们自己。在剧场里,你是很安全的,就像在做一个游戏,你可以做出你内心的选择,而你不会在现实生活中承担这个选择带来的后果。所以,到底舞台是真的,还是生活是真的,其实在戏剧的语境里舞台反而是最真实的。

  “花洋计划”会为妈妈们开设戏剧课程、做戏剧工作坊,用她们自己的故事创作一部戏剧,这将会呈现在2019年第五届国际女性戏剧节的舞台上。

  “花洋计划”作为公益项目,每一期都会有一个不同的公益目标。上期是帮助想要成为职业导演的女性迈出职业第一步,完成人生中第一部真正的戏剧作品。在经过海选、面试、培训、考核之后,两位女孩脱颖而出。现在一位已经作为职业导演被大家熟悉和接受,另一位北大历史系的女孩也成功“转行”,去英国进修戏剧开始了她自己的戏剧人生。

  《时尚北京》:能否谈谈您做文化产品的经验与收获?

  李子:艺术不像机器打出来的东西永远都一样,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能量的作品。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且每个人每天都在进步,这就是文化产品的复杂性。

  做戏剧节运营需要辅助整个产业去做文化产品,所谓不可机械复制、人的“灵光”,不能批量生产,不能很生硬地和受众做配比,它里面有太多活的东西,而当你知道该如何去判断它,如何去把控它,其实那时你已经感受到了它的节奏。

  《时尚北京》:能否举例谈谈观众对戏剧节的观赏感受?

  李子:第三届国际女性戏剧节时,比利时国宝级艺术大师米歇尔在《境外》结束之后做演后谈,像这样的讨论我们需要找到很熟悉艺术领域的翻译才能翻译得到位,而我们找到的这位翻译那些天刚好有其他活动,所以我们需要在演完后再等半个小时,她才能赶到我们在保利剧院的演出现场,每天演出结束后都会有200多个观众自愿在那儿等这么久。那些观众,来自不同行业,他们带着不同的思考与我们交流。一位看起来学识很渊博的观众和米歇尔探讨一位比利时画家,米歇尔很惊讶,说那位画家是自己的美学启蒙者。而演出里其实并没有出现任何画作,那位观众看到的是一种视觉美层面的欣赏。一位女性观众竟然一边看剧一边在黑黑的剧场里写下了好几页感受,演后谈时激动地念给大家听。翻译者翻成法语念给米歇尔,米歇尔在听到那些感受后流泪了。当时米歇尔把头偏过来,在我耳边说了一句,“We are women.”

  观众对戏剧的欣赏,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常规叙事的戏剧作品,能够打动大家往往是因为明显的情节节奏。但也有一些类型的剧目,是更抽象的节奏。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审美的难度有时也会变成一种高级的趣味。艺术被解构,变成无数层面的节奏,不仅叙事有起承转合的节奏、语言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形体有张弛有度的节奏、音乐有高低急缓的节奏,甚至灯光、甚至布景、甚至呼吸、甚至台下观众们与台上者的能量交互都是节奏。从这个角度说,艺术是一种秩序。审美帮助我们恢复秩序,这关乎道德、快乐、解脱和新生。

  文/本刊记者 陈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