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上的皇家一号 杨福喜和他的“聚元号”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弓箭,杨福喜,聚元号
  • 发布时间:2017-10-13 14:58

  北京东四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在明清时代,曾会聚了40多家制作经营弓箭的店铺,被人称作弓箭大院。弓箭大院里曾经有一家赫赫有名的老铺子名为聚元号。

  十一年前,“聚元号”弓箭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十多岁的杨福喜是“聚元号”弓箭的第十代传人,也是唯一的传人,新近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聚元号”弓箭铺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家完整保存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弓箭铺。清朝乾隆时期,“聚元号”弓箭因其精准的力道、细腻精致的画活儿成为皇家御用弓箭。

  杨福喜谈起“聚元号”的历史,谈起自己的祖父杨瑞林,早年随堂兄学习弓箭制作手艺。到二十多岁时,已是弓箭行业中较有名气的师傅,这时执掌“聚元号”的第七代店主王氏整天过着奢靡的生活,根本无心经营店铺,最终因为吸食毒品而搞得山穷水尽,决定以40大洋的价钱出让“聚元号”。杨瑞林在亲友帮助下,终于成为“聚元号”的第八代店主。杨瑞林不忍心看着“聚元号”原来的伙计失去生计,便把沈文清等老伙计都留了下来。

  杨瑞林接管“聚元号”后,增加了如:弩弓、弹弓、弹弩、袖箭、匣箭、箭枪等新品种,使“聚元号”增色不少。他还采取先进的经营方法,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购买弓箭。“聚元号”的弓箭从此远销海外,并于民国初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杨瑞林一家人的励精图治,使得“聚元号”的生意逐年兴隆,成为解放后硕果仅存的几家弓箭作坊之一。

  一九九八年,杨福喜时年正好四十岁,那个时候,他下了一个决心,就是重新将“聚元号”弓箭做起来。谈到“聚元号”的重新开张,杨福喜是这样说的,“那时我父亲已经70岁了,人生70古来稀,我怕再不做这件事就来不及了。”那个时候的杨福喜就开始有了一种危机感,因为他知道再不好好学习这门传统手艺,这门中国传统手工艺将面临在世间永远消失的危险。

  一九九八年六月六号,没有任何隆重的开张仪式,杨福喜和父亲在自己家里开始重新做起弓箭来了。说起接过这项手艺,不如说是接过了一项传统文化的“种子”;杨福喜觉得它有很强的不可抗逆性,他说:“我只能是做弓箭的,这是注定的,我为弓箭而生。不管此前我经历了什么,最终我还是只能回归到弓箭上来。”

  杨福喜说,中国传统弓箭是纯手工制作的,不像现代弓箭那样可以批量生产,因此,目前他还不能太大量地生产,一年也不超过100套。

  杨福喜详细谈起弓箭的手工制作。传统弓箭的制作总共需要200多道工序,十分繁琐,因此,没有极大的耐心是做不下去的。传统弓箭,是竹胎,面向射手的那一面是贴上牛角的,外侧那一面敷上牛筋,弓身在没有上弦的时候,弯曲成一个外翻的弧形,称为反曲复合弓。有点像中药制作,原料必须是地道的。做弓胎的竹子产自江西,风干都在一年以上。牛角需要用湖北产的水牛角,每张弓要用两只,而且需要长度在60厘米以上,这样大的牛角已属难得了。牛角的好坏是决定一张弓质量好坏最重要环节,也是整张弓的灵魂,而能用在弓上的水牛角得需要5-6岁的水牛角。牛筋选用水牛的背筋,风干之后,润湿,再用手工砸,然后一点点撕开,成为细丝,这是一个非常费功夫的活,俗话说“好汉子一天撕不了四两筋”;

  弓弰用的是榆木,需要用专用的工具加工成合适的形状,然后和弓胎粘接在一起,完成复合弓的基本结构。粘接工作用的是动物胶,也是天然材料,早先是鱼鳔胶,后期是猪膘胶,原先在弓箭大院有专门的师傅做胶,现在只能全部自己熬胶。

  杨福喜最担心的是制作箭尾的羽毛。箭上的翎毛不能用一般的羽毛,最好是用雕翎,或者是猫头鹰、大雁、天鹅的翎毛。然而,现在这些动物都属于国家的保护动物,根本不可能再从打猎猎物身上获得这些材料。迫不得已,杨福喜在试验众多鸟类的羽毛后,选择了用鹅毛来代替。但是,鹅毛也不是什么鹅毛都可以的,还必须是欧洲品种的鹅毛,才能达到基本的效果。

  当具体问到箭羽一般用几根时,杨福喜讲起箭羽不是越多越好,只有三片羽毛时,它们自身都得搭配好,保持好它们之间的平衡。如果多用几组家禽的羽毛,羽毛自身的平衡就更难把握了。箭羽有空气动力的作用,但最主要的是增加杀伤力。西藏有过四片羽毛的。汉弩有用两片羽毛的,因为它的弦在上面,要多一片羽毛能被打掉了。其它普遍是三羽箭。你看国际箭尾部是三个塑料片,两片是黄的,另一片是橙黄的。目的是橙黄的这片射箭时朝弓的外侧,这样,另两片正好是斜对着弓臂的,射出时不易被弓臂蹭坏。

  弓体成形之后,就是“画活”的步骤了,对弓体进行精加工,打磨和抛光,贴上防潮的桦树皮,弓箭最怕受潮,桦树皮的防水性能相当好。用软木纸包缠望把,用鲨鱼皮或者蛇皮包缠工弰,弓身上贴上吉祥图案有点像,什么“平升三级”“福如东海”之类的,上漆之后即为成品了。

  杨福喜的弓箭不仅让国内的弓箭爱好者如获至宝,同时也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青睐。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三日,“聚元号”成了第一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每年的中外交流活动中,杨福喜都会和同行业中的人进行广泛的交流,将中国传统弓箭介绍给外国人,并且也学习国外的相关传统手艺。他说:“韩国和匈牙利在制作传统弓箭方面与中国传统几乎是完全一样的,目前,韩国是继承得最好的,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他们的传承经验。”

  从杨福喜的内心来说,是希望传统中国弓箭在自己这里得到发扬,但同时,他更知道这其中的困难。原材料的奇缺已经让很多传统手艺失传了,但他不希望弓箭制造这门传统技术也走上这条道路。

  想当年,杨氏的聚元号弓箭,曾在国际上获过大奖,也曾作为礼物送给毛主席。而随着时光飞逝,社会变迁,到现在,能够完整保留传统弓箭制作工艺的,目前所发现的只有剩下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北京聚元号弓箭铺。

  文/寒一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