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港“三城记”

  广深港高铁开通后,从香港到深圳只需要18分钟,从广州到香港,也只需要48分钟

  “如果给这三座城市起个‘别号’,广州是‘千年商都’,深圳是‘创新之城’,香港是‘中西交汇’。”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他预计,未来城市的边界会逐渐淡化,空间感和距离感已不再以物理边界来界定,而取决于时间距离、信息流通距离。

  为了体验跨境居民的生活感受,本刊记者乘火车往返香港与广州,坐跨境巴士经深圳湾大桥到深圳,在黄昏中隔着后海湾遥望元朗天水围的万家灯火……本刊记者还走访了广州、深圳、香港三城的多位跨城居民和专家学者,请他们分享在三城的工作和生活,并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三座城市的发展前景。

  “跨城”居民眼中的三城特色

  24岁的李嘉炜是一名家住深圳、在广州工作的铁路职工,是标准的跨城居民。在这位铁路职工的眼中,广州与深圳之间的关联、协作更体现在一条条铁轨之中。

  “以前从深圳坐普通硬座到广州要3个多小时。现在高铁、城轨开通之后,从广州到深圳最快只要半小时。”李嘉炜说。

  网上搜索“广深港”,出现最多的是“广深港高铁”。的确,即将于明年开通的高铁将三座城市紧紧连在了一起。而在人们的心里,它们从来就是像“三连星”一样连在一起的。

  广深港高铁开通后,从香港到深圳只需要18分钟,从广州到香港,也只需要48分钟。

  来自香港的李德豪是位创客,他在深圳市前海创办了一家云端容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2015年8月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以来,公司业务已经扩展到了广东佛山、上海、江苏南京、贵州铜仁等地。

  李德豪的团队是通过参加创业比赛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的。根据政策,入驻梦工厂的企业将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办公场地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还可申请贷款贴息和最高200万元的财政资助。

  “前海的法律、税收政策看齐香港,也提供了很多优惠措施,在这里能接触到国际化的资源,我们特别有信心在这边发展。”李德豪说。

  成立于2014年12月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是内地与香港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实现创业梦想的舞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底,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成功孵化香港创业团队86个,目前在孵香港团队53个,半数获得了种子轮、天使轮及以上融资,融资金额接近2亿元人民币。

  在广州市南沙区,作为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物联网研发部总监的高民博士,11年前来到这里工作。当年一片荒凉的南沙区现在已经成了自贸区,并开通了连接广州中心城区的地铁,生活和工作都越来越便利。而他的研发团队,也从几个人发展到40多人。

  毗邻港澳独特的地理位置、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内地广阔的市场机会,让更多的港企落户于此,也吸引了更多像高民这样的港人选择来此创业发展。

  三城协作空间有多大

  2015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提出推进粤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平台建设,其中就包含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之间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的对接与融合。目前正在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也将对广深港创新走廊制定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思路。

  中国银行(香港)经济及政策研究主管谢国樑表示,从三地的关系来看,广州、深圳和香港作为大湾区三个中心城市,各具功能:深圳是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是综合性城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大家各有所长、错位发展。

  张光南认为,随着粤港澳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将共建世界级“都市圈”“产业群”“优质生活圈”,需要三地对管理资源、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进行统筹协调。而对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方面的合作、对接与优势互补,仍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谢国樑建议,在大湾区框架下,最核心的部分是三座城市应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来促进协调发展。这三大中心的存在,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湾区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不只存在一个龙头城市,而是有多个中心。三股动力可以协同发展,发挥更大的优势。

  2017年1月,港深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携手在该地区发展占地87公顷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也是香港历来最大的创新平台。园区内以进驻的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研发为主,重点发展机械人技术、生物医药、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四大领域。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中谈及香港创科时指出,要与深圳共同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并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深港合作,打造大湾区国际创科中心。

  大湾区格局下“三连星”

  张光南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因为改革开放而进一步融通,城市边界已不再明显,“一小时生活圈”大有实现空间。展望未来,一个人可能在一天之内,先去南沙玩个帆船,再来广州老城区喝个早茶,最后再到香港谈个生意。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出是三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契机。由国家层面牵头协调有利于加强三城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定位和发挥作用,生产要素、人流、物流、资金流也能更好地流动。

  谢国樑表示,“一小时生活圈”若能形成,将对大湾区的发展大有促进。值得注意的是,“一小时生活圈”形成的背后需要一些基础性的互联互通的配合,不仅是涉及硬件的互联互通,还需要一套软件系统的支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是公共资源共享的机制和支付系统。

  本刊记者在三座城市往来的交通口岸看到,不带行李的来来往往,已成为很多跨境过客的日常。相邻、对望、融入彼此,海岸线与城市天际线交汇得如此天衣无缝,今日与未来,也只是朝夕之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闵捷 丁梓懿/香港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