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留学生在北京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1-20 09:37
“更多地了解中国以及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越南”,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80后”阮氏芳簪来北京已经10年整了。
如今,除了在中央民族大学读博士后,她还在北京大学从事越南语教学工作。
“更多地了解中国以及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越南”,是她每天的必修课。这,也是许多越南青年在北京学习、生活的缩影。
追剧追到北京
阮氏芳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从小在越南河内长大,和很多中国孩子一样,她也看1986版的《西游记》。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的电视剧都曾在越南播出,1986版的《西游记》尤其受到越南孩子们欢迎。
她告诉本刊记者,越南人和中国人在文化上有相通性,比如,大家笑点都很相似,中国电视剧的情节大家都能看懂,尽管是翻译过的,但同样会觉得有意思。
长期从事越南语言文化研究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刘志强曾于2001~2002年在越南国家大学留学。在他看来,古代中越两国在文化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古代越南胡朝皇帝胡季犛曾有诗一首,可证古代中越文化关系之密切: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玉瓮开新酒,金刀斫细鳞。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由此不难理解中国古装电视剧为何在越南容易受到欢迎。”刘志强说。
阮氏芳簪的父亲在越南社科院工作,曾于上世纪60年代在北京大学学习。“读大学时我想选择人文学科,父亲说要想了解越南的历史文化,肯定要懂汉语,所以最终我选择了对外汉语专业。”阮氏芳簪说。
刘志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有不少越南青年学习汉语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越南古代文学及越南历史,因为古代越南曾长期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大量的古代文学和越南的史书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来自越南南部省份的阮瑞梅欣来到北京读书已有7年,她对中国电视剧并不陌生,在中学时代就曾看过《烟雨濛濛》《神雕侠侣》等电视剧。
现在,阮瑞梅欣已经完全可以看懂汉语版的电视剧了。课余时间,她经常看《甄嬛传》《琅琊榜》《楚乔传》《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古装电视剧。
外交学院副教授任远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文化外交是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剧的输出使中国文化外交的形式更加多样,可以吸引更多越南民众关注中国文化,营造推动中越合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来到“课本上”的北京
2004年,阮氏芳簪大学毕业后留校教汉语,但她感到,去中国深造后回到越南才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2007年,她来到中央民族大学攻读研究生,但院长建议她选择民族学专业,因为可以学习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最初,这个选择让她几乎崩溃。对她来说,少数民族的名称都很难记住。幸好,一位热心的哈萨克族同学给她讲了很多新疆的故事,她才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兴趣并坚持下去。
如今,她或许是拥有最多中国少数民族朋友的越南人。她的圈子有来自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佤族、蒙古族、彝族、傣族、白族、布朗族等中国多个少数民族的朋友。
阮瑞梅欣与北京结缘是在2009年。大学毕业后,因为想进一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她选择了到中国留学。
“之所以选择来北京是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而且本科学汉语时,很多课文的场景都是在北京,比如,骑自行车去香山看红叶,还有关于天安门、故宫的故事。”她说。
硕士期间,她在北京语言大学就读国际关系专业,但攻读博士时,她还是选择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为以后回到越南在高校教汉语作准备。
现在,爱好文学的阮瑞梅欣开始尝试用汉语创作现代诗歌。不久前,她创作的《面对夜》《我会变老,你也知道》《写给秋天》三首诗歌发表在了《诗国》上。
感受古老和现代的中国
因为从事民族学研究,阮氏芳簪曾去过川北藏区、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等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区域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
她对新疆塔吉克族的自治县塔什库尔干印象最深,因为塔吉克族人民非常好客。“尽管我是一个从北京来的外国人,跟他们互不相识,但只要走进他们的村子,随时有人请你做客,给你吃好吃的,送给你他们做的手工艺品。”
阮瑞梅欣也走过中国很多地方,她看过电视剧《风中奇缘》及《云中歌》,这两部电视剧的取景地都有莫高窟和月牙泉,这引起了她的兴趣。不久前,她与两位泰国同学一起去了敦煌、嘉峪关、张掖。“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去敦煌一趟。敦煌给人的感觉太好了!”
阮瑞梅欣甚至随性吟起了诗。她说,敦煌带给她的感觉正如两首歌的歌词:“我的心曾乘着风啊,自由穿行梦想里,我沉默地祈祷啊,感受着你的光芒感觉着你的神奇”,“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看啊看啊”。
中国的现代化也让她们震撼。阮瑞梅欣特别提到,在中国网上订票和交通非常便利。
她回忆起,刚到北京时还没有移动支付,但最近几年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门带一部手机就够了。
阮氏芳簪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变化。她说,现在的电商平台非常方便,可以买到很多越南特产:咖啡、泡面、绿豆饼、辣椒酱。“以前每次从越南来北京都要带满满一箱子调料,现在都可以在网上买。”她说。
交流是双向的
事实上,留学生带来的交流是双向的。
现在,阮氏芳簪在北京大学“一带一路”语言文化项目下教授公共越南语。“这门课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教授语言,而是给中国学生介绍越南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越南。”她说。
“学生们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越南的哪一种米粉最好吃。”她说,“在公共越南语的文化节上和每个学期末,我们都会给大家做一些越南菜,就是为了和大家分享越南菜,分享越南文化。”
阮氏芳簪感到,随着近几年越南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学生学习越南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她的一些学生毕业之后还去了中越贸易公司工作。
2016年,中越双边贸易额达到98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越南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对越南进口额也不断增加,双边贸易更加平衡。
2016年,越南接待外国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中国大陆游客达270万人次,中国持续多年成为越南旅游市场的最大客源地。
与此同时,中越两国继续积极推动旅游合作。2017年1月,两国签署了《中国国家旅游局和越南文化体育旅游部2017—2019年旅游合作计划》。
留学生增长的背后
根据中国教育部官方信息,越南是2016年来中国大陆留学人数最多的十个国家之一,当年,越南来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人数达到10639人。
2017年1月发布的中越联合公报指出,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推动两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交往,使两国民间交往更加活跃、热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进一步扩大文化、教育、旅游、新闻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办好中越青年大联欢和中越青年友好会见等民间交往活动。落实好《中越文化协定2016-2018年执行计划》《中国教育部和越南教育培训部2016-2020年教育交流协议》,鼓励互派更多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越青少年友好往来非常重要,青年没有历史包袱。我们班上就有越南同学,越南的年轻学生很自信,与中国学生相处非常融洽。除了留学生,青年政党领袖以及各个社会团体的来往增加,对中越关系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任远喆说,青年交流是官方外交的有力补充,对于增强两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的亲近感和认同感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越南留学生来华,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取得成果的体现。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徐颖/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