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自管小区”为什么行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1-20 09:39
“业主自管模式给物业公司敲响了警钟”
日前,一则“杭州小区自管8年,物业费5毛钱一平方米”的消息走红网络,小区旋即成为“网红小区”。这个小区为何由业主自管?物业服务谁来负责?物业费高不高?能不能推广?
“清退”物业公司,业主自管
“我们只是做了小区分内的事情,没想到媒体会这么关注。”恩济花苑小区业委会主任徐波说。这个小区位于杭州西湖区的竞舟社区,一共458户人家。之所以成为“网红小区”,在于这个小区实行了多年的业主自管模式。
为何由业主自管?竞舟社区党委书记田蓉萍向本刊记者介绍说,2009年,由于管理成本的上升,这个小区的前物业公司单方面要求涨物业费,从当时的每个月6毛一平涨到1元,业主没有答应,跟业委会也没有谈拢。当时的业委会商量提出三种解决方案,最后全体业主投票的结果是:不要物业公司,实行业主自管。
据徐波介绍,当时把物业公司“清退”出去后,不是说小区没有物业了,而是以业委会作为业主的代表,类似于董事会,聘请了一些专业的物业人员,主要是物业主管,类似于总经理,下面还有保安、清洁工等。“总经理要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维护的是它的股东——全体业主的权利。总结就是,业委会领导下的物业。”
恩济花苑物业主管尤文佳说,小区现有15名物业人员,其中8个保安、4个保洁、1个绿化、2个办公室人员。小区最大要求是安全,所以保安人数最多,日常要训练和巡查,并且提高服务意识。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个小区有全体业主的微信、QQ群,业主随时可以反映问题,由业委会及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完成后续相关监督工作。
“久而久之,大部分业主也认可了我们的工作,尽量配合我们。”业委会负责人说。
几年来,小区的公共厕所修好了,网球场和儿童游乐设施建起来了。“我们虽然钱不多,但会推动这些事情一件一件去改变。”徐波说。
物业收费八年未变
小区业主自管后,物业费收多少、高不高,也是网民关注的焦点。“这么便宜的物业费在杭州很难找了。”一位网民说。
“我们的物业费是每个月5毛钱一平方米,推行了8年没有变过。”徐波说,之所以能以较低标准多年维持收支平衡,又把小区环境搞得还可以,主要还是物业管理方式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把小区管理好为目标。所有的钱都是取之于业主、用之于业主。
另外,除了物业费,小区还有部分停车费、商铺租金的进账。
业委会的账目公开透明,接受业主监督。一位业主告诉记者,业委会每年都会定期把固定支出和收入用A4纸打印出来,贴在小区公示栏上,每个业主都可以看到,让大家的钱“花得明白”。
“恩济花苑小区的物业费在周边小区中算低的。”田蓉萍表示,同社区一相对高端楼盘刚刚进行过调价,调价后物业费为1.95元/平方米。另外相对较老的一个小区每平方米的物业费最高也到了0.9元。
对于今后的物业费情况,业委会负责人表示,“只要条件允许,能维持运转,以后也希望一直维持在这个标准。”
尽管物业费一直较低,但物业服务得到了各方认可。“对于物业人员的服务,我们挺满意。”小区业主宫天来说,物业的态度也挺好,“我们有什么问题,在微信群里、电话反映,他们解决也很及时。物业跟我们的关系蛮融洽。”
田蓉萍表示,该社区共有6个小区,作为一个老小区,恩济花苑是其中管理比较好的小区,环境、绿化等方面都比较好。
能不能推广
“好样的”“真棒”……网民对恩济花苑小区自管模式表示支持,并纷纷点赞。不过,也有网民抒发对自己所在小区物业公司的不满,“我不交物业费6年多了,为什么不交,小区乌烟瘴气的,什么人都放进来,路边停满了车,技术不好的开不进去。”
因为感同身受,所以备受关注。安徽蓝雁律师事务所吕兴跃律师说,近年来,关于物业管理服务方面的诉讼比较多,涉及服务质量不过关、没有履行服务合同、业主对价格不认可、车位租售纠纷等。出现一个管理不错的小区,大家就会觉得“眼前一亮”。
对于自管模式能不能复制推广,部分网民表示,可以推广,希望多做试点。也有人认为,小区情况千差万别,推广需因小区而异。
“这种模式目前还不能进行有效复制,特别是不能盲目地去跟风模仿。”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认为,主要出于两点原因,一是物业管理是一个专业的事情,具体到路灯维修、小区安全保障等,如果业主作为“门外汉”来做专门物业的事情,很难做好;二是业委会代表业主进行自管,需要得到全体业主的认可,才能有效去工作。
专家表示,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于尚不具备自管条件的小区,还是应该让物业公司来做这件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
“业主自管模式也给物业公司们敲响了警钟。”杨建华说,现在业主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可以“用脚投票”选择其他物业公司,甚至不要物业公司。在以后越来越成熟的市场化竞争中,物业公司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良好的品牌和口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姜刚 许舜达/浙江杭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