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该如何选

  近段时间,上海、杭州一些小学家长参与竞选家委会事件在社交媒体刷屏。网络截图显示,有家长自称是高学历海归,有家长在外企任高管,有家长表示夫妻双方在大学里都是学生会主席……一时间,家委会选举成为家长们的实力“秀场”,甚至有家长自称“房产多,不用工作,时间自由”。

  舆论批评说,家委会变成了家长之间“攀比”“炫富”的名利场。名校家委会成了“拼爹会”?家委会究竟应该承担什么功能?怎样才能让广大家长对家委会竞选多一些淡定和从容?

  家长参选意愿为何如此强烈

  苏哲伦(上海高中教师)

  201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均设立家长委员会。学校和家委会之间很快形成“共生”关系。那些有资源的家长,可以给学校提供无形的公共关系或有形的物质支持。加入家委会,对家长来说可以先人一步获得学校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招生、评奖或校园活动等),可以影响学校决策,最不济,家委会成员的孩子在班里受老师重视的可能性总是更大。所以,家长加入家委会的意愿很强烈。

  为何北上广也包括杭州、南京等大城市的家长最焦虑?这些地区教育资源丰富,却明显分布不均衡,好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差距很大。以上海2016年幼升小争夺最激烈的某小学为例,其招生录取率为100:4,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再加上家长理念中的成才途径单一,逼得家长们每一步都“用力过猛”。

  家委会“有用”而僧多粥少,那就必然要竞争。要竞争,拼学历、职业、资源、空闲时间,照理也没什么错。但是这些家长的“秀”为何让社会觉得不舒服呢?问题就出在:这些高大上的内容放进了家长群,给不具备资源的家长造成了严重压力。这些信息继而公开到师生中间,公开到社会,更让人有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担忧。

  现实情况下,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家委会并非由全体家长投票选举产生,而是校方选择并指派的。这种机制合不合理可以再讨论,但这就是事实。既然不需家长投票,学校在主动选择家委会成员的同时,可以开放一个邮箱,让有意愿的家长自行投递“应聘”简历,再由学校管理方专人查看并单独约谈。至于普通师生,大家应平等相待,原本无须知道谁的爹更牛。

  重要的是建立选举的科学机制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公开选举家委会,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意味着教育部门推进学校进行民主管理,而学校则要放权给家委会,让家长拥有与学生权益相关办学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决策权。

  一些家长热情地参选家委会,是一种进步。目前的家委会选举还刚刚起步,社会舆论应该引导其走向完善而不是用冷嘲热讽去撕裂家长群体。

  有人讽刺家委会选举就像选CEO,可这就是公开选举的必然要求。这种讽刺恰恰暴露出许多人对家委会职能的无知。家委会委员要代表家长履责,参选人不向其他家长公开自己的学历背景、工作经历、个人优势,那家长们该怎么选?

  被刷屏的上海某小学的家委会选举,无疑是一次公开选举。引起舆论关注的就是候选者向其他家长介绍自己,争取其他家长为自己投票。为何舆论看不惯家长在公开选举中晒履历的举动,并把这种举动视作“攀比”呢?

  这样的舆论反应,折射出中国中小学推进民主管理,公开选举家委会的困境。之所以出现这些质疑,是因为舆论对家委会成见很深。如果现实中的家委会就是部分有能量的家长与学校交换资源的工具,那么,任何形式的家委会推选都难免遭到社会舆论的嘲讽。

  事实上,参选家长介绍自己的形式(是像上海某小学那样发微信,还是像杭州某小学那样印刷成宣传页)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委会选举的科学机制如何建立。

  真正的家委会,要满足以下几点:必须由全体家长民主选举产生;必须独立运行,学校要为家委会的工作创造条件;必须明确家委会的权责边界,有权参与哪些办学事务的管理、决策、监督,家委会履责要遵循哪些程序,家委会委员失职如何问责、罢免等。

  选举应着眼沟通、监督、服务

  刘晶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师)

  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家委会不仅是家校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载体,家委会如何发挥作用直接影响家校合作的实效。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各中小学、幼儿园家委会的基本职责有: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准备采取的重要举措,听取并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理想中的家委会主要职责可以简化为:沟通、监督、服务。

  其他国家的经验也值得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家长教师协会”,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实现平等交流,家委会要负责学校预算,还有权参与任免校长、教师选聘,甚至决定学校是否关闭。

  日本的家委会还致力于推动义务教育及教科书的无偿化、学校保健安全法、学校午餐法等教育立法的制定。

  我们的家委会还没有被赋予这样的权力,但是,要让家委会参与学校的办学管理、监督,是需要家委会成员具有相应治理能力的。合格的家委会成员,一方面要参与到与学校办学相关的活动中,比如涉及学生权益的学校信息公开、校服采购、食堂质量监督、校园卫生监督等事宜;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为学校提供资源和服务。

  所以,家委会到底怎么选,要从“沟通、监督、服务”上着眼,参选家长的竞选内容不应该是自己的学历和经济实力,而应该向全校家长介绍自己准备如何在这六个字上开展工作,有何计划方案,这样的“竞选词”才会受到家长群的欢迎。

  应该鼓励家委会公开选举

  陈乐静(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学生家长)

  当家委会成员是要花很多时间、精力的。比如,每年几个关键节点都需要家委会去筹备学校活动,如元旦、儿童节、中秋节,有些学校还要利用圣诞、万圣节等西方节日组织英语晚会等活动。家委会要采购装置、借服装、买道具、组织彩排,甚至连打扫场地、摆放桌椅都要亲力亲为。

  从我们作为家长的实际经历来看,家委会成员基本上都是义务为班级服务的,并无个人私利。要不要加入家委会,就看有没有热衷于为班级服务的心,有没有时间、精力、能力、资源去落实服务细节。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充分,让社会大众对教育话题普遍存在着严重焦虑情绪。任何家长参与的活动,都可能被舆论演绎为“攀比”。网上刷屏的上海和杭州某小学,都是地区排名靠前的“牛校”,入学门槛可想而知。网友眼中的“秀优越”,也许只是家长的客观描述而已。之所以激发舆论这么大反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实中很多家委会在中国式家校关系的微妙角力中变了味。要么家委会形同虚设,学校不积极,家长不热心;要么丧失监督意义,沦为校方工具。

  长久以来,社会一直期待家委会能由家长民主选举产生而不是学校指派,然而,真的来了一次家委会公开选举,又发现不太容易让公众接受。

  作为一名幼儿园学生的家长,我认为舆论应该鼓励家委会继续走公开选举之路。整个选举流程应该是所有候选人上台发表演讲,接受班级家长质询,现场投票并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如果选举流程顺畅,家长权责边界清晰,家委会真正由家长们选出来的话,对于某些网上所谓的“戏精家长”,家长们自然会有客观的判断,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