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业绩出色,却为何没有加薪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1-26 15:43

  N先生最近与猎头公司的人频繁联系,没错儿,跳槽这个心思已经萌生许久了。按说,在现在这家企业已经八年了,从小米加步枪式的职场菜鸟,到今天的副总,一路上付出太多辛苦。虽说该有的职位都有了,可是薪水却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倒不是“喂不熟”,而是付出与收入实在不成正比。

  公司属于制造型企业,半年多没有订单了,老板急得要裁员。就在这时,N先生与瑞士的一家公司谈成合作。要说这次合作,完全是对方企业看中N先生的个人魅力,因为待选合作企业有很多,只因为N先生帮助对方负责人解决了一件他个人解决不了的事情,对方感动之余,决定与N先生所在的企业合作,并签了五年的合作协议。也就是说,未来五年,该企业不用为生存的问题发愁了,这对于濒临倒闭的企业来说,无疑是枯木逢春。按说,这里最大的功臣就是N先生。可奇怪的是,半年过去了,老板并没有在公开场合或是私下,对N先生的功劳表示认可和赞扬,年底发奖金时也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奖励。

  N先生暗自不爽,自己并非是斤斤计较的人,可是为企业做了这么大贡献,怎么连个说法也没有。看来老板在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N先生不想耍弄靠跳槽逼老板涨薪的手段,而是真的想离开了。倘若N先生果真因此事跳槽了,是否划算呢?

  你值多少钱

  先做个小游戏,请按顺序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1:将你手机号码的最后三位数加上400,你得到一个什么数字?念三遍,或写下来。

  问题2:请估计一下,在欧洲古代史上,匈奴王哪一年被击败?

  这是行为经济学中一个经典实验,实验设计者向随机抽选的500位人大学生提出了这两个问题。

  事后的统计分析再一次重现了这个经典实验的结果:手机号码末三位是200以内的数的同学,第二题的平均答案是629年,手机号码末三位高于800的同学,平均答案是988年,相差了359年。

  也就是说,同学们估计出的历史问题的答案,严重受到自己手机号码的影响。

  你是不是觉得,可以把这个效应运用在讨价还价上。这个实验在国外的另一个版本是先算手机号码,再给一只杯子估价。结果,估价者的手机号越大,给出的估价越高。

  这个实验描述了一个行为经济学效应:锚定效应。它解释了为什么怀孕的人觉得大街上的孕妇变多(视线被怀孕这件事锚定了),为什么股票套牢后不舍得割肉(被买入价锚定了)。

  锚定效应认为,我们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很容易受到上一个决策结果的影响,但事实上,这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件事,就像你的手机号码和匈奴王的失败年份一样。

  职场上最典型的“心理锚”是在跳槽时的报价,一般人喜欢在现有薪水的基础上加一定的百分比。这种算法其实毫无道理,你现有的薪水代表上一次加薪时,市场对你的估值。你这一次报价,代表你现在的估值,这是两件事儿。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你业绩出色,老板还是不给你加薪”,因为“加薪”这个词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是你和公司重新“定薪”。定薪的标准,不是你上一年的业绩,而是公司换掉你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这个职位的“市场行情+招聘费用”。

  比如前几年的ios开发,今年的人工智能,薪水基本上是成倍地往上翻。一旦你被现有薪水“锚”定了,你就不敢大胆地报出那个天文数字,事后听到同行的要价,难免会有吃亏的感觉。

  不过,风水轮流转,凡是一个领域薪水涨得过快,过了两三年不在风口上时,就会进入几年的停滞期,到时候你再想挪个窝,却发现你又被高薪“锚”死了,最后成为有价无市、卖不掉的“滞销高端人力产品”。

  当然,下面的例子说明,公司在考虑给员工加薪时,也很容易被“锚”死。

  为什么“加薪靠跳槽”

  假如你们部门去年花了30万年薪在竞争对手处挖了一位程序员,他的原年薪是25万。今年,你得到可靠消息,他的原公司准备用35万再把他挖回去。也就是说,除非你也把薪水涨到35万,否则就要重新招人。

  加薪申请递上去没多久,HR经理就气愤地说:“你们两家挖来挖去,硬把这个人的价格给抬上来了。”

  你向她解释:“因为行情涨上来了,所以才挖人;不是因为挖人,才把行情抬上来的。”

  HR经理又说:“但是这个职位涨得太快了,业务贡献值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年终考核你不是也认为他的贡献和薪酬不匹配吗?给这样的人加薪,其他员工会心理不平衡的。”

  你回答:“给他加薪,我也心有不甘,可他要是被挖走,你还是得到外面招人,水平还不知道怎么样,要价一点都不会少。”

  HR经理一笑:“招人的预算没问题,头衔可以再给高一级嘛,但一定要换个人,否则我没有理由要招人计划啊。”这个回答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在有多个“锚定点”时,我们常常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锚”:

  员工的“锚”不是“我为公司做了什么贡献”,而是“我认识一个人,干的工作内容差不多,工作看上去比我清闲,薪水高我一倍,还有免费出国游”;公司的“锚”不是这个职位的市场行情,而是你刚进公司的薪水,给你加过的薪水,还有你的工作业绩。

  所以才有职场上的这条规律:你对自己的定价,总是高过市场对你的平均定价;而公司对你的定价,总是低于市场对你的平均定价。这也导致了“加薪靠跳槽”的现象。除了薪水外,在评估待遇时,还有一个更大更难避免的“锚”。

  “公司福利”不能折算成薪水

  在所有的“锚定数”上,最神奇的就是“零”,也就是免费。很多人在评估跳槽机会时,也会被一种免费赠品“锚”住,这种神奇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公司福利”。

  试着这样描述公司福利:

  现在加入,立即送出免费“补充公积金”;

  加入满一个月,即可享受免费加班出差餐补,并赠送价值39800元的MBA课程;

  加入每满一年,即送免费带薪休假5天,上不封顶;

  参加每年两到三次会员专场,100%获得“出国旅游、贵宾体检大餐”等丰富赠品,还有幸运大奖——与CEO共进晚餐;

  每年生日,我们还会送上额外祝福;

  现在起,立刻积累会员积分,每年年终一次性兑换,至少兑换一个月薪水,干得越多,返得越多,上不封顶……

  其实,公司福利完全可以折算成薪水,直接发放给你,但很少有公司这么做,不仅因为数字的快感是一次性消费品,更因为“免费锚定效应”的存在,员工本能地把薪水和福利看成两种不同的东西——薪水是辛苦工作的回报,理所当然;福利是免费赠送的,带着感人的温度。

  在跳槽时也是如此,常常有应聘者想:为什么他们没有免费体检呢?他们是不是不关心员工健康?为什么他们过节不发面包券呢?他们是不是很没有人情味?

  还有事业单位的“稳定性”,公务员的“社会地位”,窗口行业的“后门权”,其实也是一个免费赠品,也可以换算成钱,但很少有人这么想。所以下一回,让公司的市场部、销售部去设计公司福利方案吧,说不定效果更好。

  进知名大公司的性价比

  在选择了“锚定点”后,我们如何衡量一个机会的价值?答案很明显:我们更在乎的是相对变化,而不是绝对数量。

  比如,你同时应聘了两家公司,待遇都差不多,其中一家公司出差贴补少5%,而另一家,年假的天数少了一半。如果折算成钱的话,两者都差不多,但你往往更倾向于前者,因为出差贴补只少了5%,而年假少了50%。

  再比如说,很多人从小公司跳到大公司,只求薪水不变,甚至还会降薪降头衔,这种选择很难说理性,因为大小公司这两种平台,应该是各有优劣势。

  但在他们看来,薪水变多变少只是量的变化;但平台不同、事业不同,才是质的变化。

  以前,你觉得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价值观,但从“锚定效应”的角度看,不过是因为这个“锚定点”出来上升曲线比较陡峭,变化值比较有感觉而已。

  再回顾一下“锚定效应”在跳槽时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我们喜欢把两件不相干的事联系在一起,用一件事的结果影响另一件事的决策,这就是“锚定效应”,比如跳槽的报价,常常受到现有薪水的影响。

  第二,当有多个“锚”时,我们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一个,所以,我们对自己的估值总是过高,公司对我们的估值又总是偏低。

  第三,“免费”是最能让我们失去理性的“锚”,公司福利就是一种经典的赠品营销策略。

  第四,在选择了“锚”后,我们更在乎的是相对变化,所以在评估一个新平台时,我们会夸大这个机会。

  “锚定效应”很好地解释了很多职场现象,但是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一方面,我们需要理性,防止自己被“锚定效应”所蒙蔽。比如谈薪水时,合理的策略是了解市场上现在的行情,勇于出价,而不是机械地按比例加价。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理解自己,允许自己有非理性的选择。比如员工福利,既然在享受时,我们可以得到超过其价值的幸福感,又何必在意它是不是一种营销策略呢?相反,如果一家公司怕麻烦,把福利全部折算成薪水给你加上,难道你就满意了?

  再回到N先生案例中,不可否认老板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嫌疑,但是在没有确保跳槽后,无论在职位还是薪水都好过现在企业许多时,还是安心地继续工作下去吧。虽然还没得到奖励,但是有这么大的“军功”在身,相信老板迟早会按功行赏,起码目前的地位还是不可撼动的。

  文/黄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