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 收藏承载国家记忆的照片

  • 来源:摄影世界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2-04 14:20

200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的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下文2003年前内容均使用“国家博物馆”名称——编者注)举办了首次馆藏照片展,展出自建馆以来收藏的精品照片千余幅,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非常高的史料文献价值,如一张宋庆龄亲笔签名的与孙中山的结婚照等,不少照片系首次面世,社会反响强烈。但直到13年后的2015年,也是时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博物馆才再次举办了馆藏抗战摄影作品展,这个摄影展是“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国家博物馆再没有独立策划展出馆藏摄影作品。不过,该馆却是国内最早开始有意识、成体系进行摄影收藏的公共机构之一。

作为辅助展品的摄影

在国内,摄影在很长时间内是作为历史和新闻资料保存的,并未被看作是艺术的一部分。起先,我国所有的文博机构对照片进行系统整理也是将其看作文献史料,只注重照片的文献属性。

但这种把照片作为历史文献资料的认识其实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推动着文博机构有意识地收藏照片。据国家博物馆藏品二部副主任杨红林介绍,虽然国家博物馆很少举办馆藏摄影作品展,但照片几乎从建馆开始便已经出现在各项展览中。“很多时候,照片是作为一种展览的辅助手段存在的。比如说,当某个展览内容要说明一个事件或是一个人物的时候,如果文物、实物比较缺,就会拿照片作为补充。”他说。

由于这样的角色定位,国家博物馆在建国初期成立伊始,其前身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后改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便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和征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虽然当年搜集人可能也意识不到它们后来会有多大的历史价值或者艺术价值,但无意中为国家博物馆留下了可贵的藏品。杨红林举例说,1950年代,老一代博物馆工作人员就曾在出差途中征集到反映京张铁路、京汉铁路、两宫回銮(1901年)、袁世凯祭天等内容的老照片、老相册。

除了利用各种机会在民间征集,国家博物馆的照片藏品也有很多是由其他机构调拨进入,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由国家文物局、各级各地图书馆、档案馆、中央政府部门等调拨的照片也在充实着国家博物馆的照片藏品。再加上一些历史名人后代和社会各界无偿捐赠的照片,如此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国家博物馆在2000年之前已经有超过十万张照片和底片藏品,其中有五万余张都是原版照片或原版底片。

进入1980年代,改革开放让人们思想观念得到解放,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和研究也不再局限于中国革命史和党史领域,更早的民国历史、晚清历史也被纳入博物馆研究视野之中。随之,国家博物馆的收藏体系和展览体系都出现了变化,比如近代史展览中更多地关注了社会生活相关内容。如此,作为具有记录、佐证历史事实功能的照片被重新对待,国家博物馆也专门成立了历史图片研究室,开始有专人对多年积累的照片藏品和其他历史影像资料进行更系统地发掘与整理。

而到了1990年代和进入新世纪后,新入馆的文博人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了变化,他们的历史学基础更好,思想观念也更开放,老照片在博物馆藏品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虽然照片仍多被作为辅助展品使用,但它们出现的频次、被使用的范围都在扩大。

作为国家记忆的照片藏品

国家博物馆对摄影的日益重视表现在:如今在国家博物馆几乎所有重大的近现代史展览都包含照片,且照片的比重基本占到13,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占到50%以上的比例。而在国家博物馆的网站上,馆藏照片数字化后的网络传播也得到了加强。

因此,虽然没有摄影部,国家博物馆却仍有专人负责照片收藏相关工作。杨红林介绍说:“征集人员征集到照片后,编辑人员会对照片进行鉴选,分析哪些可以收藏、有多大价值,随后进行编目,给出藏品号,再进一步研究整理它们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等。最后,征集来的原始照片、原始底片进入文物库,而国家博物馆有专业低温底片库和图片库,也有保管员。”

杨红林认为,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照片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记忆,而且是很具象的记忆,因此建立收藏体系,去保存和研究它们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再加上读图时代的大背景和如今很多人具有“怀旧心理”的影响,历史照片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

因此,和艺术机构不同,作为综合性文博机构,国家博物馆对照片是否值得收藏的考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照片本身的历史价值(如年代、材质、品相、是否原版原作等),二是照片能否反映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时期或重要历史人物。在这个基础上,馆方会参考摄影者的知名度和其历史地位来判断。

由于收藏体系相对健全和收藏观念渐进变化,在国内文博机构中,国家博物馆的图片收藏独树一帜,成系统地藏有很多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珍贵照片,这让其照片藏品的馆际交流逐渐增多,兄弟文博单位经常在办展览或者出版、研究的过程当中到国家博物馆寻求帮助,请其提供照片。而国家博物馆也已制定了长期规划,计划在整理馆藏照片的基础上,以每年出版两到三卷的速度,出版近40卷本的《国家博物馆馆藏摄影作品丛书》(拟定名)。

作为公共文化的影像

话又说回来,虽然国家博物馆的照片馆藏不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在国内文博机构中排在最前,但与英、法、美、德等“摄影强国”同级博物馆类比,差距仍相当明显。这种差距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对摄影的认知差距在公共机构收藏方面的表现。“人们对摄影收藏还是有误区的,总是觉得在照片上花钱不太值当。”杨红林说。

不过,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国家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摄影收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博机构的摄影收藏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杨红林谈到,“比如,中国的历史照片流向海外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中国的题材、有价值的老照片都在海外市场上流传,这就需要在藏品征集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让有价值的影像回归,对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都有帮助。”

而之所以需要国家投入,在杨红林看来,正是由于公立博物馆的藏品其实是公共文化财富,是应该由公众去共享的。相比于其他器物藏品,照片更容易传播,在公共文化教育方面更具备优势。摄影世界在2015年8期“公有领域照片”专题中,也曾有过报道,欧美不少公立博物馆和图书馆的照片藏品已经做到共享,照片经扫描、翻拍等数字化处理后,放在网络上供所有人阅览或下载,作为该机构为公众服务职能的载体之一。

辅助展品、国家记忆、公共文化,这三个词是认识当下国家博物馆摄影收藏的关键词。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也将如此。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