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 立足河南社会文化开展摄影收藏

  • 来源:摄影世界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2-04 14:20

2005年12月28日,河南博物院联合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举办了“河南摄影50年作品收藏展”。展览展出了100位河南摄影家的200余幅反映河南社会变化和重大事件的作品,河南博物院对其进行了整体收藏。这是该院第一次,也是中国的国家文博机构第一次尝试系统地建立摄影收藏体系,为全国博物馆开了先河。

关注河南社会文化发展

据河南省文物局局长、前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介绍,从“河南摄影50年作品收藏展”开始,河南博物院的摄影收藏工作便稳步进行。而且,作为省级文博机构,河南博物院在摄影收藏上有着较为清晰和明确的规划,其中之一便是用照片关注河南当地社会文化发展。

作为公共文博机构,博物馆的收藏有自身的特点,大部分博物馆主要通过收藏实物来充实展馆展品,而在选择实物藏品时,也更多会考虑它本身所带的历史文化信息,收藏物本身并不是主要目的。河南博物院起初的做法也是如此,但在收藏展示的过程中,河南博物院慢慢产生了新的想法。田凯说:“实物带有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照片也具有同样的功能,甚至带有更多的信息。”

在摄影收藏之前,河南博物院便已在很多展览,尤其是近现代历史展时设有照片展区,或者用照片作为补充展品,来表现所展实物在某一历史时期是怎么使用的、当时人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这让田凯和同事们意识到,照片既然能够最真实、最原始、最全面地记录一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风貌,那么不少照片所附带的历史信息应当说远远超过一件具体实物。

也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河南博物院在收藏过程中除了考虑艺术价值,更加注意图像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和“河南摄影50年作品收藏展”的策划收藏思路一致,选片时,他们会选择记载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反映不同时期河南人民民生状态的图片,像第一批藏品那样具有延续性、系统性,能勾勒出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

因此,除了反映新中国各阶段河南发展的照片,博物院也很注重征集收藏能够描摹河南历史的老照片。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收藏是时任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的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他当年与另一名美国记者白修德一起到河南灾区采访,所发表的灾难报道在当时国内外引起非常大的影响——编者注)拍摄的关于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照片。从1941 年起,地处中原前线的河南省出现严重旱情,粮食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而到了1942年,灾情愈发严重,一直持续到1943年的春天。据现有资料显示,当时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共造成300余万人死亡。

2013年7月,河南博物院联系了藏有哈里森·福尔曼照片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后者将这些照片中的127幅原版照片无偿捐赠给河南博物院,并授权举办了 “福尔曼镜头下的中国·中原大灾难纪实影像”展览,出版相应图集。

立足河南本地摄影家作品的收藏

在河南博物院的摄影收藏体系中,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立足河南本地摄影,系统收藏河南摄影家的作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收藏有魏得忠、于德水、姜健等人的作品,而这些也在中国摄影史上具备足够分量。

魏得忠在1957年进入《河南日报》担任摄影记者,1963年曾获得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的荣誉奖,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摄,曾连续10年拍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施工建设过程,被誉为“红旗渠”的影像代言人;于德水在1980年代末拍摄了大量以河南农村为题材,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沉重的社会责任感的照片,成为了河南摄影的代表,其拍摄风格至今仍影响着很多河南摄影师;到了1990年代,姜健开始用最直截了当的环境肖像方式去记录时代、记录人,其《场景》《主人》两组作品不仅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摄影史中的地位,也带动了一批河南摄影师转向专题摄影。

这些摄影家的作品都有鲜明的河南文化特色,而收藏他们的作品也显示了河南博物院的摄影收藏逐渐开始在“史料照片”之外更加注重摄影本身的艺术属性。对此,田凯这样说:“这类通过社会表象,反映背后深刻人文情感因素的作品,既有艺术性又带有摄影家自身的观点,不仅是对历史原原本本的记录,也能让观众感受纪实影像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人文信息和审美趣味。虽然对文博机构工作人员来说,认识和理解它们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但对建立摄影收藏体系来说这很重要。”而华辰影像顾问曾璜则认为河南博物院的做法“为构建‘中国摄影收藏应该从艺术家出发’的文化和体系提供了有益范本。”

摄影收藏需要以系统性影像研究为基础

目前,河南博物院安排有专门人员对影像进行收藏保管,虽然经费没有固定数额的投入,但当得知关于河南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像信息时,会以多种方式快速进入征集收藏程序。对于每一件拟收藏作品,河南博物院会从摄影家本身的重要性和知名度、照片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及照片的艺术价值和在摄影史上的典型性、代表性、市场流通量等方面来考量其价值并邀请三个以上的摄影界专业人员进行评估。

从2005年到现在,河南博物院已经举办过不少摄影展和摄影研讨会。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越发感到,建立摄影收藏体系需要以系统性影像研究为基础。

“这些年,河南博物院的摄影收藏更多依赖摄影界给我们的信息。博物院没有懂得摄影收藏的专业人员和摄影研究人员,因此不仅在鉴定、保存、保管等方面面临困难,也导致对影像本身历史文化信息的研究也有所欠缺,这让藏品价值大打折扣。”田凯说。

纵观全国,河南博物院的困难其实也是各级文博机构开展摄影收藏面临的困难。不过,摄影发展需要时间,摄影收藏体系的建构也需要时间。而对中国的文博机构来说,对照片史料价值的挖掘、对摄影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随着更多省级文博机构像河南博物院一样进行摄影收藏,影像研究也会更加深入。

采访中田凯透露,河南博物院计划等摄影藏品积累到一定量后,在博物院内设立常设展览,并举办流动展览。而策划展览的过程同样是影像研究的过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