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真的不是“倾销”渠道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2-04 14:46

现在,互联网已经让社会从一个大群体分裂成为无数个小群体,在这个群体里“闹翻天”的事情,在群体外几乎没人知道。

与此对应的是,互联网社群的崛起。例如,罗辑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覆盖了1000万微信粉丝的社群,卖会员、卖月饼、卖柳桃,玩得不亦乐乎。互联网社群当然远不止罗辑思维一家,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样,有社交的地方就有人群,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市场。在人情社会之中,社群经济的本质在于“社群”,线上线下的各大协会组织,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让有着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的人们更自由、便捷地联系在一起。

如今,企业品牌的市场推广成本和获取用户成本居高不下,社群作为一种低成本、高信任的营销工具,能让企业迅速构建起黏性极强的竞争壁垒。通过构建社群,打造圈层,企业让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企业之间保持着极强的黏性,让用户的社交关系沉淀,并且与商品属性进行捆绑融合,最终形成社交联系。

网络社群3.0的新特征

根据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社群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社群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网络社区逐渐发展成以移动端为核心的,连接人、信息与一切的社群生态。

2002—2005年,网络社群1.0的中心化时代。QQ推出群聊,将社群形态带到线上。网络社群1.0时代以互联网人群聚集、信息互通与传递为核心目标,多为熟人社群。

2006—2014年,网络社群2.0的去中心化时代。论坛、BBS等网络社区兴起,SNS社交网络出现,网络社群初具规模,微博、微信助力社群有效运营;天涯论坛、猫扑、豆瓣兴趣小组等网络社区的出现,助力相同兴趣的网民聚集,形成网络社群2.0的新形式。人人网、开心网等SNS社交网络使网民个体形象更加突出,基于兴趣、细分需求等个性标签更加清晰,网络社群内的联系更加紧密,从单个节点向多个节点发展。博客、微博等为网民提供了公共表达空间,为社群内部成员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可能。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平台,提高了网络社群的沟通效率,两者共同推动网络社群2.0时代的不断成长。网络社群开始出现网状结构,社群经济逐渐形成。

2015年至今,品牌意识化的网络社群3.0时代。社群基于移动互联网,连接人和一切,通过社群间的情感流动形成更多利益共同体,甚至利用新科技提升社群内外部互动和生态化发展。

没有铁粉的品牌就没有未来

到了网络社群3.0时代的今天,我们评价一个品牌的指标,是这个品牌拥有多少铁粉。而没有铁粉的品牌就没有未来,铁粉元素在今天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数十年前,处于工业时代的产品逻辑是先有知名度,再有忠诚度,所以要做广告。而今天则恰恰相反,先有忠诚度,再有知名度,先从少数铁粉开始,所以,铁粉作为当今极其重要的一类人群,他们无条件支持你的产品设计,支持你的品牌推广,支持你的渠道营销。小米三周年的时候,曾为100个铁粉斥资拍了一部电影,叫《100个梦想的赞助商》。所以,做产品推广时,先不要急着去做广告,不妨先找到你的铁粉,从铁粉做起。

如今很多人在运营社群:

建一个微信群,发发小广告,便说我在做社群。

搞一个主题沙龙,问题还没探讨几个就四处兜售自家产品,便说我在做社群。聚了一帮人,一起读读书,然后推荐自己的文章与公众号,便说我在做社群。大部分人涌向社群,其实仅仅是想把社群当作一个营销渠道,玩的是所谓的社群营销,严重偏离了社群的本质。什么是社群营销?顾名思义,针对社群而进行的营销行为。社群营销本身没问题,但是营销要跟媒体形式配合,如果社群媒体都没有建立起来,何谈社群营销?比如说:——把社群当作垃圾内容的出口。很多自媒体人轻易就建了十几个群,仿佛自己拥有了一个庞大的社群,每天往群里发自己生产的内容。他们天真地以为任何内容通过社群投放都会有效果,然而发出的内容却无人问津。——把社群当作广告和卖货渠道。有些人把社群看成另外一个朋友圈,建立所谓的人脉关系越多就越好做事。殊不知这种行为,对如今高警惕性的群成员来说,早已成为一种骚扰行为。

——把社群当作活动组织渠道。例如,想组织沙龙或者兴趣活动,然后在社群内发个通知,聚了一帮人,活动完了还不忘卖货,卖完货就没有然后了,这也能说是在做社群吗?

说到底,这样做社群还是简单地套用原有的营销思路,并将其嫁接在社群中。问题的核心是未能脱离渠道覆盖的旧思维,拼命地去铺渠道,不管是真渠道还是假渠道。

显然,这种思维和做法是被动媒体时代遗留下来的痕迹。如今用户有太多的方法选择跳过、屏蔽、无视这些广告和内容。如果无法占据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何谈占据他们的心智。

撇开社群营销的效果不谈,说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社群无论有多大,它的人数都是有限的。就这么些人,就算你的营销有效果,商业回报会大吗?因此,只把社群当作营销渠道是没有出路的。我们不能奢望自己的社群能有罗辑思维的体量大,罗辑思维有庞大的粉丝群,它很容易地就走上了粉丝经济的道路,而很多的社群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

脱离运营的社群营销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如今是一个信息过载、传播过度的时代。对于早已陷入选择困难症的用户来说,这种不加区分的营销内容,他们唯恐避之不及,何谈更深一步的商业目的?在这样一种现状下,有两个基本道理已得到共识:

——用户最有价值的是时间和注意力,能占据用户多少时间才是最重要的。按照定位理论,能占据用户心智的营销才是有效的营销。所以说,任何不能占据用户主动时间的渠道铺建都是无效的。

——能够占据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有效方法,是优质的内容输出。这正如我们曾经提到过的观点:内容是流量的入口。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谁能用内容从他这24小时中争夺到更多的有效时间,谁就是胜者。

既然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最宝贵的东西,那么显然,仅仅把社群当渠道,把成员当客户,打广告、卖商品,而不对社群进行运营和深耕,这种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犹如竭泽而渔。相反,我们必须通过输出优质内容,让用户主动进入自己的时间。而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社群媒体道路。

社群内容才是社群的未来之路

内容生产是社群媒体基础性的环节,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它通过内容吸引和筛选用户(粉丝),用户沉淀下来形成社群,社群成功运行后,群成员又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内容,持续吸引用户。社群一旦形成,围绕社群的商业变现模式便开始变得多种多样。

具体来说,社群媒体相对于所谓的社群营销,有着以下六个根本性的不同和天然的优势:

1.对内容的态度不一样

如前文所述,所谓的社群营销是根本不注重内容生产的,他们只想把社群当作内容的出口。

社群媒体高度重视优质内容生产,因为内容是吸引用户沉淀社群的前提。它不仅会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还会组织群成员共同创造丰富的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

由于社群媒体对内容的注重,再加上产出有方,使得其生产的内容往往更加优质、更加精准,这是一种“深度运营”的做法,相比之下,所谓的社群营销显得十分孱弱。

2.投入的时间成本不一样

正因为对待内容的态度不一样,导致两者所投入的时间成本也不一样。所谓的社群营销在内容上的投入跟社群媒体无法比较。所谓的社群营销也不注重社群的运营,他们的做法往往很简单,比如靠发红包维持活跃度。很显然,这种简单的做法省时省事,但是效果……

而社群媒体在内容生产和社群运营上都是耐心耕耘的,踏实做内容,精心做社群,把这当作商业变现的前提。因此,在时间成本上,社群媒体会远大于社群营销,并因为时间上的高投入,带来了商业上的高回报,比如吴晓波读书会、正和岛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对社群的定位不一样

其实,之所以会造成对内容的态度和时间投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所谓的社群营销和社群媒体对社群的定位不一样。

前文所述的所谓的社群营销做法,可以说其对社群基本是无定位的。即使要说有定位,社群也仅仅被定位为他们众多渠道中的一种,群成员则只是被当作客户、买方,而不是内容或服务的共同创造者,这种冷冰冰的单向关系,十分不利于营销效果的推广。

然而,社群是社群媒体的具体组织形式,因此社群媒体不但十分注重社群的运营,而且对社群有着清晰的定位。在社群创建之初,它就是由有着共同愿景、共同价值观的人聚合起来的,如此,社群的定位自然就清晰了。

正是因为这种清晰的社群定位,使得社群媒体的群成员不再仅仅被看成有利可图的客户,而是种子。社群媒体的群成员是社群内容的共同创造者,是需要经营的。经营过后,群成员往往是高黏性、高互动、高价值的,对社群品牌的传播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此外,这种对社群定位的不同,使得两者所针对的目标用户群体有着天壤之别。所谓的社群营销针对的是大众无差别群体,即“无差异市场”。而社群媒体服务的是小众细分群体,是精确化的群成员。这种对目标用户认知上的差距,必定会在今后的商业变现上体现出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