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已经阻碍了艺术创作的发展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2-04 14:50

艺术包含的门类 很 多:美术、音 乐、舞蹈、文学、建筑等,具体作品的呈现形式更令人眼花缭乱。对于学习者、创作者与鉴赏者来说,艺术到底有没有一个共通的基础与法则呢?

从抽象层面分析,除了艺术之外,其他很多学科例如物理、数学等领域走到高处,重大进展与创造大部分来自于共同的源泉:对时间与空间的重新认识与构造。回到当下,应该如何看待艺术的基础?可以说,由于艺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表现形态不同,所谓艺术的基础在不同时期,内容也千变万化。例如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的教育体制是从欧洲引入建立,当今美术学院公认的艺术造型基础必修课素描、色彩、写生等,在中国确立的历史不过百年。

以当下的科学技术条件来看,素描色彩和写实造型作为美院公认的基础课,可能随着时间发展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力愈发有限,因为手机和个人电脑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照相、调色、转换色调等一系列原来需要专业技能和专业设备才能完成的图像和后期处理效果。3D扫描及打印技术中如果硬件设备更普及,能大幅降低使用成本,就可以轻而易举达到过去艺术学院雕塑专业需要苦修好几年才能获得的立体写实造型能力。所以,过去在美院造型艺术基本功里面十分重要的写实训练,受到了电子成像技术的挑战。

在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方面,最近100年中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早期学习苏联,也学习苏联的榜样 — 欧洲古典写实艺术传统,近二三十来转而学习欧美的新技术、新媒体与新艺术结合的多种艺术形式。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国内美院通常的专业招生考试和基础课内容,还大部分停留在借鉴二三百年以前欧洲传统写实艺术的阶段。

所谓基础训练,在高等艺术教育范畴之内,无论是音乐舞蹈、表演艺术、建筑设计或者动漫电影艺术专业,其实是在学习一套业内相对固定的语法,学习用已经形成的程式化语言来表现具体的内容或意图。而这套相对程式化的艺术语言本身,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例如,20世纪初源自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就带有典型的工业社会早期崇尚机械和速度的特征;而同样在20世纪初起源于欧洲的“达达主义”,则带有鲜明的反战、虚无、即兴和非理性的特征。

中国当代艺术的“八五新潮”和以王朔为代表的“痞子文学”,则具有鲜明的反叛、调侃和讽刺特性。而最近发生的例子,比如2016年媒体热炒的吴天明导演的电影遗作《百鸟朝凤》,镜头语言带有鲜明的20世纪80年代国产片特色,用类似于主流宣传片的视听语言讲述一个在当代受到冷遇的传统唢呐艺人的故事。和片中主人公的遭遇相似,这部电影遭到市场冷遇,以至于制片人当众下跪,央求院线、媒体和观众的关注。所以,如果艺术基础训练仅限于对传统艺术语言的学习,反过来会阻碍创作者用创新的艺术语言去表达。

因为艺术,不仅仅是内容的创新,也包含形式的创新、技术材料的创新,甚至于艺术的自我否定:对于自身定义和边界的不断创新与突破。所以,今天的艺术高等院校对基础训练的认识,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并且严重阻碍了艺术创作的发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