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刷脸”吧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18 10:10
许多欧美科幻大片中都会出现这样一幕:富豪们要通过指纹、脸部、虹膜等多重人体识别后,才能进入拥有最高安防级别、藏有核心机密的房间。
如今,这些以往只存在于电影中的生物识别“黑科技”已悄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2017年9月,支付宝在杭州一家快餐店上线了刷脸支付;同月,搭载着FaceID功能的iPhoneX面世,刷脸取款、刷脸取货也相继进入银行和无人商店。
不过,刷脸只是生物识别技术中最具代表性、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除此之外,生物识别还包括指纹、虹膜等多种识别方式。所谓“刷脸”时代,实际上是人们对生物识别时代的一种形象说法。
实际上,生物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演进并非偶然。
2014年前后,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多部委就联合公布了《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购买手机卡必须实名制;国家网信办之后也全面推进了网络真实身份信息的管理。
强制性的身份认证让生物识别技术有了落地的“土壤”。当然,这只是外因,更重要的内因在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高歌猛进,对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在倒逼着身份认证领域的技术进步。
在政策和需求的双重助推下,中国的生物识别技术在起步较欧美等国晚几十年的背景下,仍实现了大步跨越,在核心算法、数据积累、模型建造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比如,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领域的技术已走在全球前列,成为很多国外名企的合作对象;释码大华则凭借在虹膜识别上的技术优势,成为印度政府主导的全民生物身份识别系统的技术服务商。
和技术演进相伴而生的还有应用市场的爆发。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10~2014年,中国生物识别市场平均增长率保持在60%以上;到2020年,中国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
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也已经从最初单一的安防领域扩展到了通讯、支付、零售等多个领域。指纹、面部、虹膜、声音等生物识别方式也不再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
当然,技术短板仍然存在。例如,面部识别在复杂场景下的识别准确率会降低,稳定性稍差;虹膜识别对于人体站距有苛刻要求,不能远距离识别;语音识别还容易受到杂音、噪音的影响,等等。
在这些仍待克服的技术问题上,中国与欧美的先发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能一蹴而就,要依赖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生物识别技术及应用将依托于自身这个广阔而别具活力的市场迅猛发展。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身份认证将随之迎来新的突破。
文/王元元 陈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