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杂趁”即商机

  • 来源:智富时代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2-19 15:51

在古代社会,商界有一个专用词儿,叫“杂趁”。什么是“杂趁”呢?

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对当时茶坊的描述是,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鏾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说了这么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茶坊不光卖茶叶,还会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增加与茶有关的品种。如今,擂茶、鏾子、葱茶、盐豉汤、梅花酒,在一些城市仍然可以看到。

所谓“杂趁”,指的是正业之外的买卖,又叫副业,也可以称之为:正业损失副业补。一些商家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或者说为了弥补正业的损失,必须依靠副业。就像商界人士说到的那样,“专靠一些杂趁来养口”。关于“杂趁”的说法,我们也可以在水浒传里看到。有一天,西门庆来到王婆的茶坊喝茶,王婆这样描述自己的“杂趁”:“老生围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伯六。”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从事婚姻介绍、胭脂贩卖等。

那么,王婆的“杂趁”收入有多少呢?西门庆一共喝过3次茶,给她的茶钱至少有20两银子。按照北宋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换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她做的这笔说媒生意,收到20两银子,相当于2万多元人民币。其成本仅仅是几杯茶水,可见她的“杂趁”收入很可观。当然她的这单“杂趁”,属于“贪贿风情”

,是变味的“杂趁”,下场只能是被武松砍掉脑袋。所以“杂趁”的来历要正,搞乱七八糟的事可就要违法了。

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论来说,“杂趁”又叫“锁眼现象”,意思是说,当人们依靠某种业务谋生时,他的“主业”一定离不开“副业”的支撑。后来经济学家又叫它为附加值,只要是与“主业”相关连的“副业”,都能产生出来。可以说,要取得事业上的真正成功,并具发展后劲,就必须开发相关的“副业杂趁”,以副养正。

有一个穷山村,在市科协的指导下,种下了千亩桃树,满山遍野的桃花吸引了很多人,穷山村富裕起来了。村支书和村民的思路并没有停下来:桃山只能在阳春三月吸引附近来客看花闻香,其它数月看什么?于是他们开发出桃花酒、桃花饼、桃花粥、桃花茶、桃花粉等系列产品。桃花是一种天然的润肤品。

《太清方》中写道:“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颜色。”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此时将桃花瓣采摘下来阴干,放入粥内,常服可添娇色。

后来,他们在山顶上修建了观景台,供画家、摄影家、雕刻家、美食家观景、寻宝、避暑。比如桃木就是上等玩物的雕刻材料。当然还有观景山路、山坡迷宫、桃林婚照、避暑山庄,只要游客想到的,他们都能提供。不要小看山村这些“小打小闹”,人家的目的不是挣门票钱和收看花钱,不是宰客欺客,而是科学、智慧、巧妙地从游客身上获得更多的“杂趁”收益。游客花钱高兴,山村主人合法赚钱,两头情愿,愿打愿挨,多好啊。

什么是商机?恐怕“杂趁”就是,把“杂趁”做好,商机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河中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