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金融市场展望(下)

  深圳综合指数反映深圳证券交易所全部股票的走势,包括B股。这里必须批评各大软件供应商,包括同花顺、通达信等,为何深圳综合指数无1996年4月份之前的数据,而深圳成份指数却有?不解,反映多年亦未有改进。综观深圳综指,1991年9月的45点以来,有几次牛市:第一次是1991年9月45点至1993年2月368点;第二次是1996年1月104点至2001年6月665点;第三次是2005年7月235点至2008年1月1584点;第四次是2012年12月724点至2015年6月3156点。然而每次牛市之后的共同特点乃跌破之前一次牛市的最高峰,如此情形,已经表明深圳股市不会有第3浪的出现。我在以往文章多次重复此论断。

  2001年6月665点,深圳综指完成某一个级别的第1浪。之后跌至2005年7月的235点位第2浪,浪3升至2008年1月的1584点。第4浪以水平三角形的型态出现,2014年4月29日结束。之后,第5浪一口气升至2015年6月的3156点。此等一组大型的5浪推动,且浪4与浪1重叠的情形,在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的美国股市经常出现。

  另一种数浪方式是,前述的数浪方式中的第3浪(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只是一个子浪(a),第4浪则为子浪(b),而第5浪则是子浪(c),(a)(b)(c)三浪才构成一个第3浪,之后进入第4浪调整。熟悉波浪理论的投资者都知道,这种数法意味着什么。3-3-3-3-3结构的楔形出现在第(5)浪之中,并且由于持续运行的时间长、规模足够大,后面的巨大熊市是十分可怕的,对照基本面,暂时对此存疑。

  深圳成份指数走势类似,且重叠得更多,更有甚者,到目前为止,即便是2015年的高位都未突破,更遑论2007年的历史高位。

  2015年6月见顶之后,深圳综指第一个下跌浪是3浪结构,划分成(a)(b)(c)三浪,至2015年9月结束。此后的反弹,形成逐浪收窄的情形。可以划分成一个三角形的(x)浪。浪(x)是否已经于去年11月结束?存在这种可能性,但由于三角形的小浪e变化多端,有时会再细分成更小一级的三角形结构;甚至,目前可以划分成三角形的小浪c尚未结束的数法。不过结局都是当三角形的浪(x)结束后,第二组(a)(b)(c)下跌将出现。完成之后,才结束浪A。此后进入浪B反弹。假如前述数浪方式中,将2015年高位定义为第3浪,则之后的走势仍然有可能又是一个大型的水平三角形。

  为何沪深股市指数的大型浪总是重叠?我想,有可能中国股市的大型第3浪已经反映在香港股市中了——1975年至1993年的港股走势十分流畅,而1993年之后的恒生指数亦总是出现重叠。

  2015年我曾预测香港股市的第5浪降临,可惜分析失败,港股2015年未能创新高,且与大陆股市一同见顶。不过港股中与美股的交集始终较大,且估值低,因此,2016年以来进入新的升浪。一般相信2007年的历史高位之后是一个大型的水平三角形——第4浪经常会出现水平三角形。因此2016年2月展开的仍然是三角形中的反弹,但如今港股创历史新高,则必须重新划分波浪型态。

  恒生指数以1964年7月1日为基准,当日指数为100点,1969年11月24日,恒生指数公开推出时为158点,最低跌至1967年的50点附近。1973年3月恒生指数于1775点结束循环浪I,跌至1974年12月的150点为循环浪II,1974年12月升至1981年为III浪(1),1981年跌至1983年为III浪(2),此后展开III浪(3)上升。浪(3)之中,1983年升至1987年为(3)浪1,“87股灾”为(3)浪2,(3)浪3升至1993年,之后是(3)浪4,1997年香港回归同年8月结束(3)浪5。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8月见底结束III浪(4)。之后升至2000年高位完成浪III,同时展开循环浪IV。循环浪IV的浪(A)由2000年高位跌至2003年SARS期间,2003年至2007年10月为强势三角形的IV浪(B),2007年10月跌至2008年10月为IV浪(C),2008年10月至2015年4月为IV浪(D),2015年4月至2016年2月为IV浪(E)。

  2016年2月展开循环浪V上升。如今V浪(1)正在运行途中。这样的划分经过仔细推敲分析,符合艾略特波浪理论及实际情况。

  卧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