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马可,时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1-24 10:25
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戈巴赫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2007年马可的“无用之土地”在巴黎的这场发布在中国时尚还不具备可信性时,贡献了独特的创新形象,具有广阔的国家意义,成就等同于上世纪80年代闯入巴黎时装周的四大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三宅一生、高田贤三)。他认为20年后,人们还会谈起它。著名导演贾樟柯拍摄纪录了“无用之土地”发布的全过程,纪录片《无用》获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纪录片奖。贾樟柯曾写道:“过去一直是made in china,但是没有中国设计。透过从服装只是简单劳动力的加工,到真的开始有以马可为代表的设计师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国家逐渐从经济的发展到了它在文化方面的强大、创造性方面的释放。这一点让我非常激动。”
以中国原创设计著称的知名服装设计师马可在三年前于北京开了个“无用生活空间”,这是她设计作品与理念实践的展示空间。在这里,她曾举办过百年篮篓展、油纸伞展、“无用之土地”展等,在“无用生活空间”三周年暨百年鞋履展举办期间,记者有幸走进马可的世界,走进她在乡野田埂与设计工作室之间穿梭的诗意人生。
田野调研
马可带着团队去乡间考察,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田野调研”。以考察手工艺为主,也会考察当地有机农作物等内容。每到调研期,“无用”调研团队会分成几个小分队,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片区,大家一起出发分头行动,彼此在路上通报情况。马可每个项目一般会出去调研两到三次,每次历时两周左右。“如果整理资料发现还不是特别充分,那我们可能还会再出去。有的时候,可能就打电话补充采访。”马可说。马可在手工艺里看到了传统文化。对中国原创的探索引着她深深踏入了寻根之旅,她不仅在努力将所学所思传递下去,更是志在用设计创新提升传统手工艺制作,使之成为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美好耐用的生活艺术品,在“无用”家园里的所有产品都是百分之百手工制作。
“无用”团队在乡下调研时,跟当地农民的作息时间一样,与他们同吃同住,早上五,六点起床,农民们去田地里,调研团队就跟着去田地拍摄,晚上九,十点睡觉。“我们尽量不去破坏他们的生活习惯。因为我们是外来者,我们只是要记录他们的生活。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会比他们起得更早一点,提前准备好拍摄的各种器材。”马可说。
“田野调研”的成果会体现在“无用生活空间”的三个部分。调研当地的农产品会体现在“真味”;在“无用”的设计理念下与手工技艺者合作的产品,会在“家园”展示、销售;针对每一项手工艺的调研实物会反应在展厅上。“我们是很多调研同时进行,有可能这边在做土陶,我们就去调研有机农产品,会有所交叠。”马可说。
不忘来时路
为了筹备百年鞋履展,马可在2017年上半年阅读了许多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从十几年前“无用”创办初期开始,马可每到一处,遇到钟意的手工艺品,就会收集回来。她需要找到通过自己收集来的、因为办展从各地借来的那些鞋子在历史上对应的年份,于是带领“无用”团队搜集了大量从清末到2000年的历史影像。她认为要做好关于鞋子的历史查找工作,不仅仅是年份的对应,还一定要对那些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马可将自己过去购买的书籍里一些跟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作家的书翻了出来。她说:‘这对我特别有帮助,他们的文章里有很多他们生活场景的描述,里面就包括他们脚上穿的是什么鞋子。”她说。
百年鞋履展主题为“不忘来时路”,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示中国百年来鞋子样式的演变过程。细长的展台上,从百年前的鞋子开始,按着时间轴的方向一直向前排列到2000年初的鞋子,观者一目了然。
“一百多年来,中国走过的路是非常坎坷的,有太多的心酸和故事。鞋子就像一面镜子,它记录了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生活的变化。你从鞋子上也能看到当时生活的状况。”马可说。
马可常常被民间手工艺所感动,她惊叹于从民间器物中感受到的老祖先的智慧。“就像我们在纪录片里拍摄到的镜头,应子婆婆做麻鞋,在麻鞋的最上沿儿有很多的小圈儿,需要用一根麻线把那些小圈儿都串联起来,但是那个麻线很粗,一般的钢针是没有那么大的针眼的,所以他们的方法是用了一个非常细的小竹管,把它削成斜面,把麻线先穿到那个小竹管里,再拿小竹管去穿那些小圈儿。然后,小竹管一拉过来,她一扯,那个麻线就被带进去了。我就觉得他们很巧妙。”马可边说边用手比划,记者在她两只手的动作当中很鲜明地看到了空间感的存在。
“真味”生活
多年调研之旅行走在乡间田埂小径,马可常常会去观察两边的田地。有一次,她发现田埂两边丢了很多小包装的塑料袋,她开始还以为是小孩子吃的零食袋子,后来蹲下去仔细一看,发现原来都是化学药剂,旁边还有一些瓶瓶罐罐。“我仔细研究过那些东西,查其中的成份,结果发现都是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我就问他们,为什么要用这些?他们就说,用这个产量高,而且用这个就是不长虫。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背后的危害。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因为使用了除草剂,一大片的草地全部都枯萎了,都是咖啡色。我感到触目惊心。我们会跟他们讲有机农耕的好处,现在使用这些农药有什么危害。”她说。无用生活空间的“真味”专营有机及原生态食材饮品。
在珠海,马可将家里的屋顶平台变成了一个屋顶菜园,用来体验实践跟农人学来的耕作之道。用她的话说,“特别喜欢弄家里的菜园子”。“我们家夏天可能有一小半的菜都是来自于屋顶菜园。”她说。清晨,马可会在朝阳下给菜浇浇水、松松土、剪剪枝,有一些菜长好了,马可就把它剪下来,拿下去,再拌一下沙拉,当作早餐。
“您是环保主义者,这在您的食物里有哪些体现吗?”
“因为我生活在珠海,所以会吃一点海鲜,但不会吃红肉。总的来讲,肉在我的食物中的比例是很低的。”
“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珠海?”
“一大半儿吧。剩下的时间就可能在北京,或者是在国外,或者是在乡村。”
“近期的旅行去了哪里?”
“今年6月份,全家人一起去了趟敦煌。”
“您在敦煌也可以有很多吸收吧?”
“因为我的这个职业习惯,我走到哪里都可以调研,只要是跟手工艺相关的,我都会去看。”
对土地的敬畏
在海外各大博物馆辗转展出之后,2016年年底,“无用之土地”回到中国。2017年4月29日,“无用之土地”作品展在北京无用生活空间开展。
80后赵昂参与到“土地展”的布展工作,亲历了“土地展”历时半年的展出。在“无用之土地”的展览里,绝大部分衣服都静静地躺在土地里,所有的土都是从珠海运过来。“听同事说,我们找土找得可费劲了,现在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很难找到一种土是我们记忆中土地本身的样子。”赵昂说。赵昂口中的“无用小管家”小袁姐,“土地展”开展前夕,她陪同马可布展,她甚至不敢发出声音。整整4个小时,她看着马可非常虔诚地跪在潮湿的土地上,一件一件整理展出的衣服,仔细摆布好衣服上的每一个褶皱,再用手把土堆出自己希望看到的形态。马可对土地的敬畏,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让赵昂对“无用之土地”展览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正因为马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让她经过8年时间酝酿,打造出“无用生活空间”传递传统文化价值观。
因为相信 所以看见
与绝大部分品牌不一样的是,“无用”定位为有教育性质的社会企业,所有收益用于支持民间手工艺在中国的传承和复兴。马可希望搭建桥梁,把城市和乡村连接起来。她希望通过设计让传统手工艺实现更大的提升,能够为城市人使用,而不会在这个时代消失,这样能帮助偏远地方的手工艺人获得更好的收入,摆脱贫困,更有尊严地生活。她希望城市里的人因为手工制作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感恩、珍惜、满足,可以从物质的欲望里面解脱出来,少欲知足,不为别人的评价很辛苦地活着。
“‘无用’是没有任何外面的资金介入的。一般的公益组织是有资金来源的,公益组织在中国的法律里面是不可以做销售的。而对于‘无用’来讲,如果我们不能出售产品,那我们的价值和意义就没办法体现。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设计师创建的品牌,我们最擅长的就是用我们的创意和设计去提升民间手工艺,让他们能够在新的时代找到新的生命力。所以‘无用’没有办法去做一个纯粹的NGO。我们只能办理工商注册,只有这样,才能够销售产品。‘无用’是用企业的形式做公益方面的事情,以品牌的方式做着教育与心灵教化的工作。”马可说。
无论是在手工艺里探寻传统文化,还是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多品类设计,抑或是打造“无用生活空间”传递价值,都是马可本人对自己的极限挑战。正是因为马可相信“无用”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她才会将“无用”从无到有创造、设计出来,恰恰应了时下流行的那句话:很多人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而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因为相信才看见。
文/本刊记者 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