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物立志 玩物成家 王世襄故居寻迹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王世襄,故居
  • 发布时间:2018-01-24 11:04

  他被誉为“京城第一大玩家”,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葫芦火绘……无一不精。他玩物并研物,玩出了文化,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不仅这些市井民俗他喜欢玩儿,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方面也无不涉足。他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尤其是对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均有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张中行先生称之为“此之谓天生的奇才,世间罕见者也”。他就是王世襄,他所抱持的生活态度、拥有的生活情趣,更是如今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消失的芳嘉园胡同

  东城区南小街路东,新鲜胡同以南,有一片芳嘉园小区。20年前,这里还叫芳嘉园胡同,灰墙、黑瓦、石阶。1965年以前,芳嘉园胡同里的门牌号都是从中间向两边排序,正中间的清代王府桂公府是1号,往西是2号,往东则是3号。一个世纪以来,胡同里宅院的住户不知换了多少,唯有3号,王世襄家三代人守了80多年。

  谈起诸多玩好,王世襄曾如数家珍:“十来岁时我开始养鸽子。接着养蛐蛐,不仅买,还到郊区捉。也爱听冬日鸣虫,即野生或人工孵育的蝈蝈、油葫芦等。鸣虫养在葫芦内叫,故对葫芦又发生兴趣。尤其是中国特有的范制葫芦,在幼嫩时内壁套有阴文花纹的模子,长成后去掉模子,葫芦造型和花纹文字,悉如人意。这是中国独有的特种工艺,可谓巧夺天工,我也曾试种过。十六七岁学摔跤,拜清代善扑营的扑户为师。受他们的影响和传授,玩得更野了—熬鹰猎兔,驯狗捉獾。由于上述经历,我忝得‘玩家’之名。”

  “玩家”王世襄其实出身名门。王家出过状元,在福建是望族,清朝即世代为官。在他祖父一辈举家从福州搬到北京。到他父亲王继曾,先读南洋公学,毕业后又出洋随驻法公使孙宝琦涉足外交界,后成为张之洞的秘书。在王世襄出生前后,他父亲一直任职北洋政府外交部。

  1914年,王继曾买下桂公府旁一座三进花园作为府邸,这就是芳嘉园3号。同一年的5月25日,王世襄在这里出生。王继曾当时所买的只是一座花园,并不是一个正规的四合院,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颇为怪异的举动,因为过去达官贵人置私宅,根据身份、地位,样式都有定例。但他并不在乎这个院子极度的“不格局”,他购置这个院落,正是要建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新式住宅。

  改造后的这座新式住宅中,屋里有卫生间,卫生间有上下水。里院东西两侧的耳房前,接出一间西洋建筑风格的平顶房。位于西边的平顶房是饭厅。饭厅中间放置一套从东单德国洋行订制的椭圆形大餐桌和皮质高背餐椅。饭厅后墙与厨房相连,墙上开了一个小窗,这样饭菜不出屋就能送到饭厅。王世襄的父亲常在家里以西餐宴客。

  芳嘉园胡同3号在上世纪60年代改了一次门牌,变成15号,一直沿用到它消失在推土机下。整条胡同如今只有桂公府跨院得以保全,桂公府东面,原本15号的位置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非正统”青年才俊

  其实王世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主要来自母亲家庭。母亲金章一族,是江南有名的大富巨贾。王世襄大舅金北楼擅画花鸟山水,是近现代赫赫有名的书画大家。另外还有两个舅舅精于竹刻,其中四舅金西厓被公认为近代刻竹第一家。王世襄忆他母亲也是“女画家中的杰出者”,以鱼藻闻名其时。

  然而,仕族名流的家世背景却未让王世襄走上“正统青年才俊”之路。王世襄的这些爱好和性情,和母亲的宽容和宠溺有极大关系。王世襄有个大他两岁的哥哥,十岁时因病早逝,母亲在伤心之余,对幸存的独子倍加宠爱。虽然担心他贪玩过度,不能成为正材,也仍然默许他所有的玩乐喜好。但有一个原则,凡对身体有益的都准许玩,如有害身体的,则严加管教,绝对不许可。

  从小学到高中,王世襄白天在美国学校接受西式教育,回家还有国学老师私授两小时经史诗词,但这些功课完全拦不住他到市井茶肆去厮混,养鸽子、捉蛐蛐、驯鹰、捉獾。

  1934年,王世襄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这是他父亲所期望的结果,可王世襄自己并不喜欢。当时他住在燕京大学东门外一个20多亩的园子里,外人都叫它“王家花园”。但在他后来的记述中其实是一个大菜园子,里面有很多树木、花草,几排平房。他在这里种葫芦、遛狗、捉獾、养蟋蟀,成了名副其实的乐园。

  王世襄对理科的东西没有一点兴趣,读了两年,多门不及格,差点被燕京大学开除。当时燕京大学有个规定: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可以为其转系,转读跟现读专业跨度比较大的专业,如果成绩及格,还可以在燕京续读。于是王世襄就从医预系转到了国文系。转入国文系之后,王世襄反倒成了尖子。感觉老师教的内容他都会,于是贪玩之心更大,甚至把蝈蝈也带到了课堂。有一次,在邓之诚的课上,邓先生正讲得起劲,王世襄怀里的蛐蛐却响了,最后他被赶出了课堂。

  传统文化的注脚

  1939年,王世襄从燕京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母亲去世了。虽是因为久病,他却自责是自己不肯上进让母亲伤心早逝,自那以后性情大变。他考进燕大国文系研究院,开始住在园子里认真读书,用3年时间完成并答辩通过了40万字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画论研究—先秦至宋》。1943年,王世襄成为梁思成主持的李庄营造学社的一名助理研究员,在这里,开始了他与漆器、家具研究的缘分。

  王世襄有机会读到了朱启钤发现并刻印的古籍《营造法式》,他不但对传统家具发生了兴趣,对朱启钤也十分景慕。1949年8月,王世襄结束他在美国的考察后回到故宫博物院,出任古物馆科长。他前去拜访朱启钤,说起在海外目睹各博物馆对中国古代髹漆技术的重视,朱启钤取出一本珍贵古籍《髹饰录》,叮嘱他利用故宫工作的条件,下些工夫注释此书。

  《髹饰录》是明代隆庆年间名匠黄成记述的一部漆经,经嘉兴人杨明逐条加注,术语名词多,一般人很难读懂。更可惜的是,这部唯一存世的中国古代漆工专著,却仅在日本藏有孤本。

  《髹饰录解说》初稿,王世襄从1949年冬写到1958年秋。为了请教髹饰技法,王世襄在50年代初遍访北京匠师,其中一位多宝臣老先生给他的帮助最大。多宝臣师傅刘永恒是清末名匠,多年承应宫里营造司定制器物,一手技法都传给了徒弟。有两三年,王世襄几乎每个周日都去多师傅家拜访,看他操作示范,再做详细记录。为多做实物印证,听说谁家有传世漆器,他一定上门拜访,拍照、做拓本、量尺寸。经过这样逐条逐句的整理、印证、补充,到最后书稿完成,他的注释内容是原著篇幅的20倍。《髹饰录解说》待正式出版,朱启钤已辞世多年。朱启钤一番托付,倾其前半生近30年时间,不负君子一诺。

  王世襄一生出版著作30多部,其中《明式家具研究》和《髹饰录解说》是展现王世襄学术风貌的心血之作。《明式家具研究》被称为继郭沫若的青铜器、沈从文的服装史之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

  王世襄所收藏的家具是花了40多年时间一件一件辛苦收回来的。1985年,王世襄出版了彩版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其中收录了他自己所藏的大部分明式家具。他收藏的各式家具共80件,这批家具现已全部入藏上海博物馆。这批王世襄旧藏的明清家具补充入馆,使得上海博物馆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辟有专馆陈列古典家具的国家级博物馆。

  到1989年,王世襄已出完《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接下来,他对民间玩好做古籍整理和注释工作。关于鸽子,他写出了《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代鸽谱》。关于蛐蛐,他整理出一本《蟋蟀谱集成》,其中的《秋虫六忆》被黄裳先生誉为“值得再读三读而不厌的名篇”。关于鹰和狗,被他写入《大鹰篇》、《獾狗篇》,还有被称为“奇书”的《锦堆灰》。另外还有《说葫芦》、《冬虫篇》等文字,都是之后十几年里写成的。

  1996年,他离开生活了82年的芳嘉园15号院,在全新的现代公寓中安度晚年。从方家园到芳嘉园,从芳嘉园3号到15号,这座历经风雨的府邸,最终与这条胡同一起,消失在历史洪流中。即便是王世襄,也没能将之留住。而王世襄所关心、著述的民艺,留给后人的“一本本、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

  栏目主持/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