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制国服 历史留见证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红都集团,博物馆,领袖服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1-24 10:55
从红都集团为博物馆复制领袖服装谈起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服装成为华夏文明厚重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上世纪初革命先驱孙中山试制第一件“中山装”开始,每个时期的“国服”都随着党政领袖要表达的“革命”诉求而相应作出改变。
宁波服装博物馆 红帮裁缝传承
2016年11月,由北京红都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红都集团)和宁波服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国之工匠,纪念‘红帮’进京六十周年特展”在位于北京东城区东交民巷28号红都旗舰店开幕,上百件实物展品件件精彩。
红帮裁缝的源流在浙江宁波,宁波人习惯把蓝眼睛、高鼻子和棕色头发的洋人称为红毛人,为红毛人做洋服的裁缝则称为红帮裁缝。红帮裁缝的成名则是在上海。1843年,襟江带海、拥有开阔腹地的上海对外开埠,逐渐成为东方大都市。一方面,远隔重洋的欧洲人猛增;另一方面,国内的洋行买办、银行高级职员、富家子弟、社会名流等追随时尚,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西装热”。聪明能干的宁波裁缝纷纷涌入上海滩,一时间,西服店号如雨后春笋。红帮裁缝以上海为中心,影响波及全国20多个城市,及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苏联等地。
红帮裁缝是近现代中国服装史的主体,它有一条长长的历史轨迹,在老上海提起宁波人,很多人立即就会想起当年那些在上海滩扬名立万的红帮裁缝。在中国服装史上,红帮裁缝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上海波纬、造寸、蓝天、雷蒙、鸿霞、万国、金泰等20家服装店208名红帮裁缝迁往北京,合并成立的“北京市友联时装厂”,这也是北京市红都时装公司的前身。1984年之前,红都是不对外营业的,光顾这里的顾客都手持省部级以上介绍信。几经变迁,1993年成立北京红都集团公司。
在开幕式上,红都集团向宁波博物馆捐赠了为胡锦涛同志出席60周年阅兵式制作的中山装复制品。作为回礼,宁波博物馆则回赠了清代铜熨斗等10件珍贵的红帮裁缝工具。
此次特展展出的实物展品,包括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所穿过的中山装复制品,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赠送的围巾,《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的中山装等珍贵物品。
首都博物馆 毛式中山装
2011年9月,红都集团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了为毛主席制作的“毛式中山装”复制品,首都博物馆为红都集团颁发了捐赠证书,“毛式中山装”复制品成为首都博物馆永久珍藏。
2007年,英国《独立报》评选出10套震惊世界的服装,其中毛式中山装位列榜首。中山装是糅合了中西服装特色的新型服装,颈部用扣子系起,西服领改为翻领,并且加上了4个对称的口袋。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毛泽东出席公众场合时,经常以中山装示人,故引起西方更多关注。
其实第一套中山装就是由红帮裁缝缝制的。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经在上海南京路的荣昌祥做过衣服,感觉十分满意。后来他便送来一件日本陆军士官服,要求将其改成中国传统服装的款式。孙中山认为:“西服虽好,不适合中国人民的生活,正式场合会见外宾有损国体,传统服式,形式陈旧,又与封建体制不易区别。”荣昌祥老板王才运吸收日本陆军士官服外形,改十粒纽扣为七粒纽扣,前胸贴袋缩小,前腹贴袋变大。孙中山又提出修改意见,将七粒纽扣改成五粒纽扣,意为“五权宪法”,胸前两贴袋的袋盖改为倒山形的笔架式,意为革命需要笔杆子,并正式定名为“中山装”。
红都集团高级技师田阿桐,被誉为“毛式中山装”创始人。1957年,毛主席的秘书找到田阿桐说:“要给毛主席照一张半身标准像,请您设计、制作一套中山装。”中央办公厅相关人员再三叮嘱田阿桐要做好保密工作。
俗话说“量体裁衣”,做衣服自然少不了测量一下人体相关部位的尺寸。然而,田阿桐这次为毛主席做衣服却是个例外。出于安全考虑,为毛主席做衣服的裁缝都不能靠近他,自然也谈不上“量体裁衣”了,只能靠“目测”来解决问题。这对当事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考验。
田阿桐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毛泽东所在的中南海书房。尽管田阿桐从来没有通过“目测”来做衣服,但凭着几十年的经验,他站在离毛泽东5米远的地方,一次“目测”成功。尺寸“测”好了,下一步就是怎么做了。当时,工作人员给了田阿桐两件毛泽东的旧衣服,但田阿桐在式样上并没有“照葫芦画瓢”。初次为毛泽东做衣服,田阿桐对于面料及颜色都亲自挑选,并根据毛泽东额头宽、脸庞大、身材魁梧等特点,对传统中山装款式进行了适度改造。普通中山装的衣领较高,领舌小,为了使毛泽东穿起来感到舒服且不失伟人风范,田阿桐设计了一种新型衣领,即将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型尖领,并根据毛泽东脖子特点将领口增开到46厘米。为使毛泽东原本魁梧的身材更显挺拔,他还特地将上衣前阔及后背做得稍宽一些,后片比前片也略长一点,而肩膀部分则较常规做得稍窄一些,中腰稍凹陷一点,袖笼也比常规提高了一点。为了使衣服保持高度平整,田阿桐在做衣服过程中特别注重手工操作。经过一天半的劳作,一套专为毛泽东制作的大气、高贵且别具东方文化韵味的“大尖领中山装”便宣告完成了。
毛泽东对田阿桐做的这套衣服非常满意,还特地穿上这件中山装照了一张半身标准像。这张标准像后来被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成为一张闻名世界的伟人标准照。
国家领导人穿着田阿桐制作的中山装在各种场合频频亮相,自然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毛式中山装”的名字由此传遍海内外。后来十大元帅服的设计,也受到了“毛式中山装”的影响。
毛主席纪念堂 最后一身衣服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溘然长逝。如今,当人们到毛主席纪念堂去瞻仰毛主席遗容时,遗体上所穿着的那套灰色中山装,正是为毛主席做了几十年衣服的田阿桐,含泪为主席做的最后一身衣服。
田阿桐对这套衣服也格外认真,从衣服面料到身上覆盖的党旗料子,都由他一手挑选。为了使逝世后的毛泽东穿上这身衣服看上去与在世时一样,田阿桐颇费了一番心思。这次的中山装与毛主席在世时穿的不一样,在衣料选择上,选用真丝、纯毛、全棉;从服装的式样、尺寸到纽扣、领钩也是反复琢磨;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使用缝纫机,而是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当毛泽东“穿”上田阿桐为他制作的这套灰色中山装时,遗容坚毅而安详,就像刚睡着一样。
有个小细节,毛主席的中山装很少有黑色。1957年,毛泽东应邀出席苏共二十四大及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田阿桐特地为毛泽东做了一套黑色中山装。毛泽东穿着这套中山装出席了苏共大会,并在会议期间与赫鲁晓夫多次交锋。但这套衣服,毛泽东穿了一次就不愿再穿了,因为他生性不喜欢黑色。田阿桐曾说:“毛主席平时对衣服要求并不高,有什么穿什么,从不挑剔,但他对中山服的颜色却只认准了春天、秋天以中灰色为主,冬天则以深灰色为主。”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勤俭节约的见证
2017年5月,红都集团接到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邀请,希望复制周总理的一件中山装和两件衬衣。负责具体复制工作的蔡金昌师傅花了整整6个小时才完成数据和细节采集,每件衣服记录的页码达到11页之多,此外还有近百张的照片作为复制服装时的参考影像。蔡工表示,复制服装最大的难点不是尺寸,而是细节,追求的是和原物严丝合缝的吻合,有些细节必须采用传统工艺来完成。周总理曾经很少做衣服,但缝补衣服的次数在国家领导人中是最多的。所以他的衣服里子很多都是打了补丁的,所以在复制中,也要在相同的位置复制相同形状的补丁。原物上走线的间距要测量,衣角的弧度,衣领的领口等都要取样,原物上扣子的走线,厚度,补丁的形状和颜色都要一一标注。这个过程很考验耐心。
此外,2012年下半年,韶山毛主席纪念馆找到红都集团,希望红都为其复制毛主席曾经穿戴过的一套中山装和一顶帽子。中山装顺利复制完成,但复制帽子时却遇到了困难,最后找到了当年为领袖做帽子的“盛锡福”老字号,才解决了难题,最后圆满完成了复制工作。同年12月,红都集团还曾为天安门管委会复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服装。真品和复制品摆放在一起,如果忽略面料新旧之差,几乎无法分辨两者。红帮裁缝的传承在红都这里,得到了各个博物馆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红都也为博物馆保留下历史的见证出了一份力。
文/陆杨 图片提供/北京红都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