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公子 一杯中国茶的文人精神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唐公子,中国茶
  • 发布时间:2018-01-24 10:26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历史上,无论唐宋,还是明清,有许多文人谈过茶,他们以美妙的诗文描述喝茶时的情景与感受。热爱各地考察又常居北京的知名作家唐公子,在他的新作《在一杯茶中安顿身心》里记录了自己与多位当代精英喝茶的感受与心得,其中内容涉及茶室的布置、品茶的习惯、对茶的深厚认识、爱茶的生活方式等,他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中国传统茶文化,期望真正的中国茶文化走进更多当代人的生活。

  唐公子认定自己生命中真正意义的第一杯茶是在5年前。他在5年前的一次武夷山之行,像是爱情故事里的一见钟情,他品尝到武夷岩茶,很快爱上了茶。他被茶的口感、色泽、香气以及每一道茶的变化所吸引,不禁感叹,中国茶原来如此美妙!

  从武夷山回北京之后,唐公子开始花更多时间接触茶。“这5年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跟茶打交道,要么喝茶,要么听朋友聊茶,要么看有关茶的书。”他说。他对茶的了解也从喜欢茶的香气与味道,演变为对中国茶的历史、与茶相关的器具、爱茶人的状态、茶席上的各种讲究的深入了解。唐公子热爱诗词歌赋,他用诗人般的眼光去看茶,便别具一番滋味。

  岩骨花香 耐人寻味

  唐公子,原名唐建平,曾经是语文老师,也曾任职于法国桦榭传媒集团等媒体公司,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跟人们印象中所有的写作者一样,唐公子的家里自然是书最多。现在,在他的书柜里多了一类物件与书籍媲美。

  唐公子搜集了各式各样的茶具,有宜兴紫砂壶,也有景德镇瓷器,有明代德化白瓷杯,还有韩国陶艺家的柴烧盖碗,日本明治时期的瓷盘……全部都用在他日常饮茶的生活之中,而非仅仅作为摆设。“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里说,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我是对茶感兴趣,就慢慢地对茶具感兴趣,又从对茶具感兴趣,到对那些老物件感兴趣。”唐公子如是言。

  中国有六大茶类,包括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不同品类的茶对器具、水温、冲泡时间、冲泡次数的要求各不相同。要想真正表现茶本真的味道来,必需要选择正确的器具。在茶具中,唐公子认为古代茶具更有质感,更具文化内涵。他谈到:“每个人的茶席上面,至少需要有一两件老的物件。”

  茶席,通常有几个必要元素:茶壶、茶杯、茶则、茶仓、茶席巾、插花、花器、水方、香插等。布置茶席还需要考虑颜色搭配、季节、时令、心情等。除此之外,在唐公子家中的茶席旁还挂着一幅元代王冕的墨梅图。唐公子坐在茶席前,随手拿起一把精巧的的朱泥紫砂壶,说道:“这么大的紫砂壶可以放在手中把玩,也可以在出差的时候,稍微包一下随身携带。”他又拿起一只非常古朴的清代瓷碗,说:“你看它的图案很中国,有着民间的艺术气息,亮度很温润,又不俗气,我用它来盛放废水。”席间,他举起一个青瓷的瓷壶道:“这种瓷壶表面光洁,特别适宜泡绿茶和金俊眉等香气上扬生发的茶类。”他对这些物件爱不释手,谈起它们来更是兴致勃勃。唐公子不仅研究茶具的功能性,更是对茶具的美感深深吸引。“中国古人的审美非常高级,尤其是在宋朝,宋朝的物件都非常简洁、雅致。”他说。

  2012年4月底,唐公子曾经与朋友相聚在武夷山。有天晚上突然下起暴雨,大家就留在了茶室聊天,茶室老板从楼上下来,说,给你们尝尝我私藏的好茶。第一道茶是武夷岩茶,其特点为“岩骨花香”;第二道茶是金俊眉,茶的内涵物质丰富,更加耐泡。就是这两道茶,让唐公子与茶结缘。

  这几年与茶打交道,唐公子感谢“茶”让自己变得聚焦了。在此之前,唐公子因为有大量阅读积累,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很强,擅长写各种不同题材的文章,这样的优势让他反而产生了困惑,他感到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让唐公子有勇气在这一个领域深入下去。对茶的研究与他之前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热爱有相通之处,他不仅因为茶明确了生活的方向,也在对茶文化的研究上颇有心得。

  等待水开;布置茶具;选择喝哪类茶;在茶则里盛放茶叶;再注水、出汤、倒茶;茶杯里没有茶水了,需要再续上;水温不够,需要加热水;茶席结束之后,要清理所有茶具。唐公子坦言,喝茶的全部动作对他的帮助很大。“我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而当我坐在茶席前,我会更加平静。与朋友喝茶时,我需要一边交流一边泡茶,要想不把茶泡坏,就要时时站在高处关照自己,泡茶让我更加懂得掌握平衡。”他说。“茶”真正影响了唐公子的生活,并且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茶养心 风雅如茶

  “茶”对唐公子的改变,让他愿意继续与茶相处,探索茶的味道、香气、制作工艺,领会茶的文化精神。“它首先安顿了我的身心。”唐公子如此言。

  在5年的观察当中,唐公子发现,在与茶相关的众多内容当中,传播茶文化更符合他的兴趣,同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他认为,茶业的制高点一定是文化,是文化让这个产业升华。而在这5年中,他去过许多茶区,接触过种茶人、卖茶人、茶品牌、茶文化的培训者,当他看到了整个茶业产业链上的不同分工,他发现,现阶段人们对茶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匠人需要有最基本的技艺,需要懂茶,需要一定的审美,还要懂泡茶,一定要站在一个高度上来谈茶。”他说。他看到了很多关于茶的认识与传播方向,他不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希望自己能绕到茶文化的背后,找到真相。

  于是,他阅读了大量与茶相关的的书籍,甚至亲赴日本,对比日本的茶道文化,得出了他的结论。他认为,相对于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禅宗思想,中国茶最大的特点是文人茶的人文思想性,这是“茶”最打动唐公子的地方。“历史上,中国人‘以茶养心’,文人又用自己的才情去滋养了中国的茶。”他说。

  唐公子说:“唐代、宋代、明代是中国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时期。饮茶的方式从煎茶,发展到点茶,再到喝散茶。唐代、宋代、明代因为饮茶方式的不同,对茶的鉴赏角度也不一样。陆羽注《茶经》,真正意义上奠定了中国茶风雅的定位,他很清晰地指出了中国人饮茶的精神内涵:精,行,简,德,在唐代社会掀起了时尚热潮;宋代文人有四雅事:焚香、品茗、挂画、插花;宋代诗人杨万里用诗句描述了茶和人之间的关系:‘故人风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宋代人爱斗茶,斗茶时会比较这两点,第一,谁的茶最洁白最细腻,第二,谁的茶产生的泡沫在杯璧停留的时间长,而且古人把这种泡沫形容为‘云头雨脚’;包括吴门四才子在内的江南一代的文人们,则对明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开始创作茶文化的书籍时,唐公子选择去关注当代文化精英的饮茶生活,他们同时也爱茶、懂茶,唐公子通过写人来表现茶。在书里,他写到了文化人、艺术家、摄影师,沉醉于中国武夷山的韩国茶人,以及在终南山修行的都市人等。他认为这些人是在当代精英层面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人。“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着茶文化发展的是文人。他们代表了中国跟茶相关的生活方式。”

  明代人对于饮茶的境界又如此描述:“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中国古人最推崇的是独饮。唐公子爱喝茶,身边也慢慢聚集了很多喝茶的朋友。对于喝茶交友,唐公子有他的原则,他说:“来我这儿喝茶的朋友,原则上一次不能超过3个。因为每个人的秉性习惯都不一样,只有两三个人,才有真正的交流,否则,便变成了泛泛的社交。”

  茶文化来源于生活,唐公子坚信,茶文化的复兴必将走进人们的生活。

  文/本刊记者 陈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