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的最后微澜——新飞停产“重整”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飞,冰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1-30 10:06
一步落后步步挨打,也许,在新加坡丰隆2009年将90%股权拿到手,全面控制新飞运营的那一刻,新飞的命运就已经被改写。
1984年成立的新飞,曾在中国家用冰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1996年,新飞取得位列全国冰箱品牌前三甲的好成绩,市场占有率一度逼近20%,成为冰箱界的“四朵金花”。彼时,新飞冰箱一度成为人们生活水平的象征,“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这句广告词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然而,数十年后的近日,新飞再一次以颇具爆发力的新闻标题活跃了一瞥时光,例如“‘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这么好为何还会倒?”“新飞冰箱或再难起死回生”,一个“倒”字、一个“死”字,新飞的品牌生命似乎十分堪忧。然而,目前新飞的状况到底如何呢?
“死”和“倒”的咒符
众多的新闻评论来自一则短短的“重整说明”。这则“说明”的较早出处来自行业网站“中国家电网”,说明里这样表述:“河南新飞制冷器具有限公司、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河南新飞家电有限公司在过去几年出现持续亏损。虽然外方股东给予大量的资金和支持,还是无法彻底挽回公司面临市场的挑战。迫于资金链压力,公司目前惟有停止生产活动。”
媒体进一步报道:(新飞)2017年10月30日向河南新乡中级人民法院递交重整申请,在人民法院监督下依法进行重整。
“重整”,和破产清算比还是给大家留下了希望,但在众多相关新闻中夹带的评论看来,“重整”的希望相当渺茫。大多数分析认为,新飞的结局应该理解成“该来的总会来”。
中国冰箱制造业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巨人”,2015年中国冰箱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51.3%,达9300万台,排在第二的印度冰箱产量占比6.2%,产量落后中国近10倍,消费者在卖场比较常见的韩国冰箱,全球产量占比仅为3.8%。
经过多年的充分竞争,中国冰箱行业出现了8家巨头,抛开外资品牌西门子,海尔、美的、美菱、容声、海信、新飞、奥马等在列。海尔2016年的零售占有率约为25%,占据头把交椅,排在老末的是定位高端品牌的奥马,占2.4%,销量倒数第二的新飞,仅有3.24%,海信也是个位数,为5.49%。
有媒体指出,新飞冰箱2017年市场零售占有率仅有2.8%,零售额占有率仅有1.7%,这样的数据表明新飞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严重落后。
合资之光和之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工业体系变革阵痛期中,国防工业为民生产业让路暂时后撤,新飞的前身--一个地方小型兵工厂自然也备受冲击,小兵工厂在新飞创始人刘炳银主导下转型。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冰箱消费普及期,冰箱的销售极为火爆,这家兵工厂也就转型到冰箱制造的大军中,新飞诞生了,而且在市场站稳且渐入佳境。
新飞还赶了90年代的另外一股潮流:中外合资。1994年,地方政府以“引进外资改造大中型国企”战略指导,引入新加坡两家企业持股新飞,一家是新加坡丰隆电器,持有45%股份,一家是新加坡豫新电器,持有6%股份。新加坡丰隆电器控股股东新加坡丰隆集团是新加坡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和酒店业投资商,经营电器并不一定在行,但却是资本运作老手。
丰隆对新飞的控制力逐步走向顶点。2001年,第三大股东新加坡豫新将手中6%的股权转让给新加坡丰隆,丰隆成为持股51%的控股股东。2005年,地方政府将手中持有的新飞集团39%股权转让给新加坡丰隆。加上原来持有的51%股权,新加坡丰隆在新飞的持股份额猛增到90%,也即新加坡丰隆变身绝对控股股东。
新飞集团原管理团队顿时大权旁落,在新加坡投资方绝对的控制权力量前,企业决策权、人事权的转移在所难免。不过,最核心的变化是,新加坡方面彻底拿走了原先控制在新飞集团手中的经营管理权。有评论认为,当时新飞的企业性质发生根本逆转,成为纯外资企业。
2009年,新加坡丰隆想以胜负手落子,媒体披露,丰隆准备以7亿美元(约合47亿元人民币)价码出让手中的90%新飞股权,换言之,丰隆准备套现走人了。在入股新飞的前三年,丰隆已经收回全部本息,15年后的抽身准备以获利者的姿态告别。
然而,丰隆的要价后来被证明是狮子大开口,因为新飞已经“不值钱”或者不值那么多钱了。
有观点认为,丰隆在完全控制新飞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矛盾体。最大的矛盾是企业凝聚力的流失和人心浮动。从2005年到2011年,对新飞运营有能力也有业绩的人才大量流失。
从停工波澜到停产微澜
2009年,时任新飞集团董事长辞任,媒体披露是“新加坡丰隆集团总部”的意思,而非主动行为,虽然继任者予以否认,但接下来的动荡却愈演愈烈。
不到两年,新飞高层在2011年第三季度被媒体形容“爆发人事地震”,9个月内,新飞电器五位高管相继去职走人。重要的是,2011年7月份,新飞电器的法人代表易人,原新飞老将换为丰隆本体系人士。
多名高管去职的背景显然是新飞的加速陨落,市场份额排位从前三甲到此时进不了前六。有分析认为,丰隆在新飞市场位置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对管理层施加的业绩压力与日俱增,是扯断人事合作纽带的主因。
高层人事地震必定向企业的方方面面传导,接下来就是新飞历史上从第一次到最近一次的停工事件。
2012年10月9日,媒体用爆炸性标题“新飞冰箱大罢工”报道新飞基层员工的活动。据报道,员工们的诉求很直接--“十年未涨工资”,工人们向媒体展示的工资条显示,温控车间工人平均工资在淡季为890元,旺季为1200元,这样的收入水平,远低于所在地新乡市公布的2160元平均水平。
据报道,此次停工以员工平均加薪500元告结,加薪水平“偏低”,但也是各方努力和妥协达成的结果。
虽然第一次停工平复,新飞的困境却远未纾解。2013年6月,新飞停工的消息再次走上新闻媒体,报道称,新飞电器内部下发通知,5月28日新飞所有生产部门全线停产,人数占新飞员工一半左右的临时雇员面临全部走人命运。
上次停产表面理由是员工争取提高“十年不变”的待遇,第二次停产的表面理由则来自国家产业政策调整。
新飞官方声称,接到消息,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明确,从2012年6月1日开始实行的家电产品“节能补贴”消费政策终止,新飞为配合此财政补贴政策生产的产品已经“无意义”,将造成产品积压。
然而外界不太接受新飞的说法,国家政策的执行期限是早已发布的,业界普遍知晓,新飞的突然停产令人费解,在知道政策期限的前提下为什么没有未雨绸缪?
对此,新飞的回答也颇尴尬,“存在侥幸心理”、“以为国家会给缓冲期”……还有一种解释是,转产非补贴产品需要重组生产线,包括模具设计等,也算勉强自洽。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家电补贴消费的实行和终止,受惠的并非新飞一家,受冲击的也不是新飞独一份,别的企业不会因此停工,新飞的停工恰恰反映了一个现实:新飞自上次因工人主动停工要求增加工资再复工以来,其生产经营状况不但没有好转,应该是每况愈下,只能靠“补贴”勉强维持运转,补贴停发,新飞停摆。
2013年的这次停工,新飞并没有发出“重整”的信号,也没有亮出清盘的姿态,想必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新飞东家乃至管理层,多少还存有能否低谷“翻身”的可能性。
然而,一步落后步步挨打。也许,在新加坡丰隆2009年将90%股权拿到手,全面控制新飞运营的那一刻,新飞的命运就已经被改写。
在冰箱制造这个战场上,中国产业和企业已经傲视全球,新飞2017年的停产“重整”,比起2012年的停产,连波浪都算不上,只是上两波停工走向平静的微澜。
文/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