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工业与美丽共荣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黄石,工业,GDP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1-30 10:08
“黄石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面对转型升级这一时代命题,黄石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进一步强化“工业第一”的理念,依靠工业发展实现了它的经济新跨越。
相比吸人眼球的一线、“新一线”,这不是什么显赫的大城市,只是一座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的普通港城--黄石。
提及它的名字,人们最先想到的通常是铁矿、铜矿。当然,也会想起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他在这里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揭开了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的序幕。
然而谈论湖北,人们说得更多的是武汉。谈论长江港口,人们提得更多的还是武汉。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紧傍武汉,黄石这个默默发展的城市在2017年有着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中国绿色GDP绩效评估报告(2017年湖北卷)》显示,黄石的绿色GDP上升28.92%,人均绿色GDP上升26.47%,绿色发展指数上升27.94%,位居湖北17个地市州绿色GDP、人均绿色GDP、绿色发展指数三项指标升幅排行榜第一名。
从工业重镇到“最美工业旅游城市”,做足“工业强市”文章,打造最具“工业乡愁”城市,在黄石看来,这是它的不二选择。
工业:黄石的骨血与基因
从湖北鄂州沿长江直下,至江西九江瑞昌,这条一百多公里的地带密集地分布着大量的铜矿、铁矿、煤炭等资源,中国古代四大铜镜铸造中心之一鄂州、三千年矿冶古都黄石(大冶)、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矿冶遗址瑞昌铜陵、铜矿等均分布于此,因此称之为“冶金走廊”。
黄石就位于这条冶金走廊的中间地带。“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作为走廊中资源最富集、种类最多样的城市,黄石拥有4大类64种矿藏,其品位之多、储量之丰、品位之高、价值之大为国内少有、世界少见,素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矿冶之乡”、“水泥故里”之美誉,更是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冶金工业发展中冶金走廊上的明珠。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黄石的发展打下了殷实的“家底”, 建国后,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的华新水泥厂、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湖北省黄石煤炭矿务局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先后建立,成为黄石乃至全省工业的脊梁。
改革开放以来,黄石更是以其雄厚的工业基础,一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光环中大放异彩,一路书写着“黄老二”的辉煌。历史最高时期,黄石采掘业及其加工业生产总值占GDP总量的62%,整体经济实力仅次于武汉,成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
不过,进入21世纪后,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越发深入,黄石原有的矿业生产实力开始显现出短板。面对全球能源市场、钢材市场和有色金属市场的低迷,在资源逐渐枯竭的背景下,矿业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也在减弱。与此同时,省内宜昌、襄阳等市迅猛赶超。面对内外环境的巨变,黄石不仅失去了往昔工业名都的光环,被迫让出了其坐了几十年的湖北“老二”的交椅,甚至陷入了发展困境。产业结构不合理,失业率增加,环境污染……曾引以为傲的黄石工业,在全域竞争中成为黄石转型之痛、升级之痛、发展之痛。
早转,柳暗花明;不转,山穷水尽。作为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黄石对自己的命运有着清晰而坚定的认识。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
“黄石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面对转型升级这一时代命题,黄石市委书记马旭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黄石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要进一步强化“工业第一”的理念,依靠工业发展实现黄石经济新跨越。
2017年8月2日,黄石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下半年经济工作动员会隆重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黄石市委、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发展的决定》,制订出台了《工业强市赶超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下文简称《三年攻坚行动计划》)。
“工业兴则黄石兴,工业强则黄石强。”此次会议标定了黄石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吹响了向新目标阔步前行的嘹亮号角。
根据《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到2020年,黄石将在2015年的基础上实现“四个倍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倍增,突破4000亿元;工业投资在2020年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300家,实现集群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创新驱动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就在此次会议召开前不久,2017年7月中旬,市委书记马旭明和市长董卫民先后带领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及部分市直部门负责人密集调研了长三角江阴市、嘉兴市、上海松江区和长江中下游的芜湖市、铜陵市、九江市。
“每一个调研城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挑细选之后决定的,为的就是找差距、学先进、谋发展。”马旭明告诉《小康》记者,“这些城市,一部分是江苏、上海、浙江的城市,它们本来就比较发达,并且都是靠工业发展创新成长起来的,通过向它们学习,我们更加坚定了走工业强市这条路的决心。另一部分是芜湖、铜陵、九江这些当年向我们黄石学习并且慢慢超越了黄石的城市,通过与它们进行比较,我们反思自己,解放思想是最大的问题。”
一路观摩,一路学习,一路交流,一路思考。马旭明更加坚信,“加快工业发展是提升黄石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必须把工业强市作为黄石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他看来,坚持工业强市,黄石必须在“转”字上下足功夫: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从企业单打独斗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型、从原材料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超常规发展新兴产业,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速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一场关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硬仗”在黄石打响。
“黄石智造”尽显风采
随着机械手上下挥舞,一张张超薄电路板源源不断从生产线上“流”下来。2017年11月29日,《小康》记者来到位于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金山工业新区的黄石沪士电子有限公司,在这里,生产车间一片忙碌景象。
据黄石沪士电子有限公司建厂执行处处长高剑辉介绍,该公司是黄石最早引进的台资企业,主要从事单、双面、多层及HDI高端印制电路板(PCB)研发设计及生产制造,客户包括中兴、华为、思科等诸多知名企业。2011年签订招商引资协议,2014年5月完成一期项目厂房建设,同年9月正式生产,“目前,企业的生产量已经趋于饱和,二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为什么选择黄石,高剑辉直言,撇开区位优势不说,黄石的工业基础十分深厚,在发展电子产业的相关配套产业方面得天独厚,有利于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
据悉,黄石PCB产业从无到有到强,短短数年便已跻身成为国内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目前,落户黄石的相关企业已达30余家,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产业产能总规模超过2000万平方米/年,一条完整的PCB产业链条正在强势崛起。
PCB产业只是黄石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C919国产大客机用的特钢,神舟飞船、北斗卫星用的电缆,苹果、三星手机外壳以及配件……上天入地,一批批“黄石智造”向世界展示着黄石工业的新实力。
为什么能成功?面对记者的疑问,马旭明直言,“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研发。这些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作为家喻户晓的保健酒品牌,劲牌公司也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提及科技创新,劲牌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行政总监余敦文眉开眼笑。劲酒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年均复合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与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密切相关。余敦文说,“劲牌年均研发费用占到销售收入的2.5%以上,每年开展的产品、工艺、质量和基础研究项目数量高达百余项。同时,企业还承建了湖北省保健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10余项科技平台;申报和参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省重大科技专项等30余项各级科技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实用新型等专利100余项,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先进示范单位。”
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是重中之重。“黄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始终把知识产权作为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和‘两型社会’建设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来抓,早在2012年便已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验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石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张晓旭特别介绍了黄石知识产权评议工作的相关情况。
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效率,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受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委托,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协助指导下,黄石市知识产权局2016年组织实施了黄石市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评议项目。
项目结题后,黄石市知识产权局积极组织该产业领域的相关企业进行培训,发布项目评议报告,为当地企业避免重复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产业知识产权布局,增强核心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以知识产权评议项目做科学支撑,推动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黄石转型发展成果也得到国家充分肯定。2017年4月,黄石成功获批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值得注意的是,它也是湖北省唯一一个入选城市。
工业旅游,让城市“更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老工业城市,黄石曾在生态上有过很多“欠账”,这里早些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形容黄石是“光灰的城市、水泥的马路、馍饭的食堂”。意思是,黄石工厂多,空气中都是,路上都是水和泥,并且人们生活比较艰苦,吃的就是馍和饭,没有菜。
要发展,还是要绿色,这在很多地方看来都是一个难以决断的选择问题。而在黄石,生活在“光灰城市”的切身感受,对污染的深恶痛绝,使得转向绿色发展成为上下一心的共识。
2013年,黄石人举起生态大旗,奔跑起来。向污染企业宣战,关停全部“五小”企业;关闭域内所有煤矿,筑造“零煤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拆除非法码头泊位;建立江河湖库塘“五长”责任制,全面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渍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行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钢铁产能;重点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在线自动监控系统;磁湖排污口全部截流;整理工矿废弃地3万多亩……在一系列生态转型战役中,黄石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
“十二五”期间,黄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了28.4,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实现全域无“五小”企业,无生产性煤矿。
黄石人惊喜地发现,新冶钢公司污水处理池中,20只黑天鹅怡然游弋;东贝公司厂前的废水池中,嬉戏着五颜六色的金鱼。与此同时,城市的山变青了,水变绿了。一个绿色的城市正在向人们走来。
不过,黄石并未就此止步,“玩转”工业与生态,它是认真的。
“工业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发展的根脉和灵魂;是历史留给黄石宝贵的财富,更是黄石工业强市、赶超发展的工业实力和文化自信。工业旅游就是要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让它们光彩夺目、熠熠生辉。”2017年11月27日-29日,磁湖湖畔,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暨“灵秀湖北”推介会启幕,马旭明向国人展示了黄石的城市发展新理念。
整合特色工业遗址资源,打造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等重点工业旅游项目,开通市内工业旅游专列,黄石将刚性的矿冶文化与柔性的生态环境无缝对接,取得了显著效果。2017年前三季度,黄石全市接待游客1887.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4亿元,“中国最美工业旅游城市”已成为黄石的一张新名片。
文/《小康》记者 刘彦华 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