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为何放弃德国国籍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2-05 09:55

  成为瑞士公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894年,爱因斯坦全家移居意大利米兰。十五岁的爱因斯坦继续留在慕尼黑,以完成高中学业。

  爱因斯坦就读的中学,把学生当成是机器和军人,只许单调地重复教科书上的教条,教育学生以服从为天职。这让爱因斯坦忍无可忍,未等学业完成,不经父母同意,遂中途退学,只身一人离开慕尼黑,与父母团聚。不久,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的国籍。

  1901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

  德、瑞两国为诺奖起争执

  一战前的德意志帝国,看重爱因斯坦的声望与潜力,试图以优厚条件吸引他返回德国。爱因斯坦真正感兴趣的是安定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充裕的研究时间,能不受任何束缚和干扰,全心全意地进行科学研究。1913年7月,爱因斯坦荣膺柏林科学院院士。之后,爱因斯坦定居柏林。

  爱因斯坦到达柏林后不久,一战爆发。德国九十三名学者和文人签署了臭名昭著的《告文明世界书》,公然为德国的侵略行径辩护与粉饰。爱因斯坦拒绝在宣言书上签名。10月中旬,爱因斯坦等四人签署了《告欧洲人书》,这个宣言与前者针锋相对,是一个反对战争的宣言,同时对那些德国文化名流提出了批评。

  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所在国的代表代领。德方拿出证据证明,爱因斯坦曾向德国宪法宣誓,他在柏林科学院任职即为“间接的国家官员”,因而属于德国公民。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之际,爱因斯坦作出了两点澄清:一是在加入柏林科学院时,他曾经声明“不要改变我的国籍”;二是不反对“获得德国公民权”的说法。矛盾得到了解决。

  永不回德国

  1933年春天,希特勒的冲锋队冲进爱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将所有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爱因斯坦的别墅也被收归国有,他本人则因此时正好在美国讲学而逃过一劫。

  爱因斯坦在美国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只要我还能有所选择,我就只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这个国家中所实行的是公民自由、宽容,以及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公民自由意味着人们有用言语和文字表示其政治信念的自由;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都不存在。”

  不久,爱因斯坦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他把德国外交部签发的护照放在德国大使面前,正式声明放弃德国国籍。为躲避纳粹德国的暗杀,爱因斯坦从英国直接返回美国,从此再也不曾踏上德国的土地。1940年10月,爱因斯坦正式宣誓成为美国公民。

  促美研制核弹

  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加快原子能研究。但这封信未能及时引起重视。9月3日,德国向波兰发动进攻,二战爆发。罗斯福这才意识到这封信的重要性,随即秘密建立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1945年8月,美军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日本被迫宣布投降,二战结束。

  有人开始把爱因斯坦叫做“原子弹之父”,因为他创立的公式“E=MC2”,奠定了原子弹的理论基础;因为他写给罗斯福总统的那封信,加快了原子弹研究和制造的进程。

  日本《改造》杂志曾就原子弹问题向爱因斯坦提问。作为唯一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日本人的提问显然带有责难性质。爱因斯坦的回答斩钉截铁:“我却感到非采取这一步骤不可,因为(当时)看来,很可能德国人也会抱着完全成功的希望在同一问题上进行工作。我看,我那时只能这样做,再无其它可以选择的余地……”爱因斯坦在回复另一封日本来信时也强调:“我的确相信,我们必须防止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万一会单独占有这种武器的可能性。在当时,这是真正的危险。”

  这两封回信,都强调了法西斯威胁之下的别无选择,反映的都是爱因斯坦开阔的胸怀而非狭隘的“爱国主义”。

  “应惩罚整个德国”

  基于法西斯德国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爱因斯坦对德国民族几乎作了整体的否定。

  1944年,他说:“德国人作为整个世界的一个民族,要对这些大规模屠杀负责,并且必须作为一个民族而受到惩罚……”爱因斯坦不承认“人民永远不会犯错”的逻辑,他指出:“站在纳粹党背后的是德国人民……他们把他(希特勒)选举出来。德国人是唯一没有做过任何认真的抵抗来保护无辜的受害者的民族。”希特勒是德国人选举上台的,德国人当然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2005年,在爱因斯坦永久放弃德国国籍七十二年后,德国这个当初被爱因斯坦抛弃的国家,决定将这一年命名为“爱因斯坦年”,并决定将爱因斯坦的政治信条刻在政府大楼上:“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七十二年后,德国人明白了,纳粹当政的国家剥夺了国民的自由,才使它失去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国家应当是人民的勤务员,而人民不应当是国家的奴隶。

  【原载《同舟共进》】

  ○安立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