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班”联想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2-05 10:00

  近日,辽宁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开设“女德班”一事引发社会关注、网友热议。据悉,该班学员们早上4点半起床,每天要做八个小时家务劳动,有时还得徒手刷便坑,且要边刷边悔悟:“我的心比便坑还脏。”在一段网传视频中,有的学员泪流满面,跪地、磕头、忏悔自己的“罪过”。而授课老师却振振有词“女子点外卖就是懒惰、不守妇道”“无论丈夫说啥,都要说是、好、马上”“女人就不应该往上走,做什么女强人,就应该在最底层,女强人下场都不好”等等。

  这样的“女德班”,这样的培训法,哪里是传统文化教育,分明是变相扭曲心灵。不过,开设“女德班”并非什么新鲜事,媒体早就报道过,只是未能引起社会和舆论关注罢了。2013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四年这天,“以儒家思想为办学特色”的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举办的“首届中华女德班开学典礼”,吸引了人们的眼球。首期女德班限收的四十三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二为在校女生,其余则是学校的女教职员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十六个字,被形容为学堂倡导的“女德”基本原则。目前这类“女德班”正在全国遍地开花:从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到陕西、广东和海南……

  由“女德班”想到旧时的“节妇”“节女”“节女堂”。“节妇”,指坚守贞节,丈夫死后不改嫁的妇女;“节女”,乃封建礼教上指妇女守节或殉节;“节女堂”,性质与“贞节牌坊”差不多,是古代为了鼓励寡妇为亡夫守节而专门设立的祠堂。修建、创办节女堂的根本目的,是要让那些所谓不守妇道、不守规矩的女人,通过入“堂”管教,懂得“规矩”、恪守“妇道”。

  半年前,我在闽北山区黄坑镇新历村采风时,“意外”发现一处“节女堂”遗址。满地的野草、葱茏的树木,几堵石砌的残墙断壁,以及坚实的石头地基,折射出忠诚背后的凄惨。地处新历下保的“节女堂”,背后是几百上千米高的崇山峻岭,俨如重重屏障;前面是一条几十米宽的河流,河水湍流不息、能淹死人。古代,这里没有公路和桥梁,交通闭塞,进出两难。穿越“节女堂”遗址,我依稀看到,在远去的年代,这里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有一群又一群、一批又一批的女性,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愤愤然生存,默默然抗争。可想而知,“节女”们即便逃出这座高墙大院,也逃不出大山--不是被活活饿死,就是葬身虎豹豺狼之腹。

  千百年来,在儒家礼教中,妇女必须“从一而终”--不但在丈夫生前要贞节,丈夫死后还得守节,抚养幼孤,侍奉公婆。据史料记载,表彰节妇之举,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它在给相关家族带来荣誉的同时,给当事妇女带来的却是痛苦和烦恼。这是何等的荒唐与不公。

  早在1954年,我国就将“男女平等”写进了宪法,六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还有人热衷于举办歧视女性的“女德班”?

  【原载《福建日报》】

  ○张桂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