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硕:“入戏”的国博讲解员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袁硕,国家博物馆,讲解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2-28 15:06
因为一段37分钟的人类学演讲视频《进击的智人》,袁硕一夜之间,成了拥有“10万+”阅读量的知识型网红。
2017年的深秋,暑假的热潮已经散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门前依旧排着长长的队伍,游客,学生,记者,教师……众多身份的人聚集在这里,想走进这个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一探究竟。
作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下称“国博”)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截止至2013年末,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国博讲解员如何变成知识型网红?
毫无疑问,国博是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平台,仅展览《古代中国陈列》就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级文物521件。该展览陈列以王朝更替为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八个部分。
对普通参观游客而言,很难一下子就把这些文史知识消化吸收。身处一线的国博讲解员们,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播者作用。
2011年从首都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北京男孩袁硕就是讲解员队伍中的一员,但是,与其他成员不太一样的是,他现在不仅是国博讲解员,还是知识型网红,以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已经不止是袁硕,还是河森堡了。河森堡是29岁的袁硕给自己起的网名,为了向偶像--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致敬。
今年,因为一段37分钟的人类学演讲视频《进击的智人》,袁硕“一夜之间,成了 ‘10万+’知识型网红。”
袁硕不太接受自己是知识型网红这个称谓,他认为自己还没有那么红。但是他对于文化传播者这个定义,还是表示认同的。他热爱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也认为传播文化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早在毕业前,他就发誓要做“跟软件工程一点都没有关系”的工作。他不喜欢本专业,高考志愿原本填的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首都师范大学的校园招聘一下吸引了他,在填了一份有关文史常识的答卷,并通过普通话测试后,袁硕和100多位应聘者进入国博招聘的最后一轮面试。
为了证明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袁硕背了一首相对冷僻的唐诗《送日本高僧敬龙归》。
国博职业讲解员第一项要训练的基本功就是背诵讲解词。展览《古代中国陈列》展览词总计8万字。为了方便记忆,袁硕常带着讲词本到展厅里,边看文物边背。这个展馆面积达1.7万平方米,陈列了包括人面鱼纹彩陶盆、四羊方尊、击鼓说唱陶俑等在内的2500多件展品。“光是走一趟下来,就累得腰酸腿疼了。”
一个文化传播者的蜕变
在不断摸索中,袁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他看来,“能打动人的永远是故事和细节。”
袁硕所谓故事和细节,就是信息含量。采访时,他随手拿起面前的杯子,“假如这是个青铜器的杯子,我说它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气质端庄,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这是标准的解说词,你没法说它错。但它没有太多信息含量,说了等于没说。当我们只是按照标准模板背下来讲,那就是人肉背词机。”
袁硕说,自己不是机器,是一个有思想的载体。
“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些,”袁硕举起“青铜器”说,“‘青铜是铜、锡、铅三种金属的合金,殷商时的贵族会用它来喝米酒。但米酒和含铅的青铜器接触后,会产生一种甜味的醋酸铅,这可能导致中毒。而在殷商的甲骨文中,也确实记载了不少贵族出现过头疼、体弱、视力下降、无法生育等问题。所以有专家据此推测,殷商贵族可能和罗马贵族一样也出现过严重的铅中毒问题。’”
袁硕把讲解员比作一个博物学者,带领参观者打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大门,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做细致的观察和描述。“这样就可以挖掘出知识的有趣性与丰富性,从而留住参观者。”
这种理念说来简单,对讲解员来说,则意味着巨大的阅读量,尤其是要阅读国际期刊、学术论文等十分晦涩难懂的材料。“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挑战。”
在不断的知识获取中,袁硕变成了“河森堡”。
以河森堡的身份,这个身高一米八三的小伙子会用“自然科学角度”看待与他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比较喜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我始终相信的一点就是,人的文化行为都有其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另外,我发现自然世界和计算机世界有相通的地方。”袁硕说,所有的软件都不可能脱离计算机的硬件独立运行,而它们的最本质,无非就是不同排列组合的代码。“自然世界也同样如此。物理是最基本的层面,所有的生物、化学,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理的原因。”
以自然科学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袁硕以北方游牧民族曾经特有的收继婚制举例。“中国在汉朝时期北方有一个强敌就是匈奴,匈奴有一个收继婚制。所谓收继婚制就是一个男人死后,他的儿子或者他的弟弟,可以继承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女人。有时候会出现儿子娶庶母,或者弟弟娶嫂子这样的情况。这在汉族人看来,是有悖于人伦的行为,但是在北方的匈奴社会中却存在。”袁硕说:“社会文化学者会从风俗习惯、伦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但在最本质上,其实是物理原因。”
袁硕援引了复旦大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高凯老师的研究成果:“他发现收继婚制是很多因素造成的结果,其中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就是匈奴生活的地区,地处高纬度、干旱、干燥的内陆寒冷地带,土壤微量元素中锌的含量极低。锌元素是人类身体中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如果没有锌,不仅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母亲的分娩也会很困难。正是锌元素的缺失,使得匈奴育龄妇女在妊娠过程中大量死亡,这就造成匈奴育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所以某种程度而言,收继婚制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婚俗。首先,是为了这个民族可以延续下去;其次,也是为了不让自己家族的财产外流。”一边是种族灭绝,一边是打破伦理,人们别无选择,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伦理。这种制度也为汉魏时期匈奴与汉族的大融合提供了契机。“袁硕说。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印尼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直到上世纪还有食人风俗,当地人的解释是分享亡者的灵魂,但这种说法是文化层面的,无法证伪。袁硕表示,也有分析认为是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岛屿环境无法大规模饲养牲畜。”当地人自然不会白白浪费人体中丰富的蛋白质。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调研人员聘请的当地向导,突然有一天要请假,理由是‘女婿死了,要回去吃肉’。“
“我觉得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文化现象,是可以说服我的。我在讲解的时候,也愿意从这样的角度切入。”袁硕说:“因为文化就是人生活的方式,人为什么按照这种方式生活,就是受到自然因素制约的影响,所以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文化是特别棒的一个选择。”
至于其他同龄人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袁硕并不清楚,他表示如果问另外的年轻人可能得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答案。“但是你问我的话,我就是从自然科学出发。从表面看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深层次却是一种物理现象。”袁硕因此崇拜物理学家海森堡,“他把人类的认知水平推到了量子力学层面,所以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他名列第43位。”
袁硕也会和同样对文化热爱的年轻人们“混在一起”,他说,北京的文博圈的志愿者和讲解员们就有一个自己的集体。有时候他们听说袁硕这有一个课程,开发不错,就会让他给大家在沙龙上讲讲。意料之外也是之中,在这个年轻人沙龙里,来自国博的只有袁硕一个。究其原因,袁硕自己给的理由是,他太“入戏”了。
他认为自己是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是宣教人员,是一线工作人员,就要传播传统文化,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但是其他人可能会觉得,在国博工作,领一份薪水就好了。“一百个人中会有一两个吧。”袁硕说道,他所说的那一两个,是和他一样,特别“入戏”的从业者,把文化知识传播当做真正的事业的人。
袁硕提起了前段时间在国博的大英博物馆展览,他举例其中一个牛头竖琴,他从国家博物馆讲解的角度讲,说这是苏美尔时期,乌尔城附近一个王陵出土的。“苏美尔文明是一个什么概念,它当时对应中国的是新石器时代,上面的青金石是来自于阿富汗,有的地来自非洲,体现出人类文明全球化的一个过程。”这是来自袁硕的讲座,而这个年轻群体中的另一个人则会以自然的角度来讲“你看这头牛,很显然就是欧洲原牛驯化而来的。全世界所有的牛的源头都是欧洲的原牛,但是原牛在自然界中已经灭绝了,人类如何驯化牛呢?今天牛与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他们在沙龙讲座中彼此的展示,总是那么有意思。袁硕认为这就叫合击,有点像网络游戏的概念,就是大家一起攒起来揍一个东西。“比如刚刚我们这个合击来自自然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那么有时候万一来一个地质博物馆的讲解员呢?他一看这个青金石,就是来自阿富汗东部的,或者一看这个物件就是石英加工的,因为石英拥有这样的强度……”
多馆合击的聚会与探讨让袁硕的头脑不断保持着兴奋的状态,有了这些知识储备,袁硕申请了国博的课程开发项目,对一些问题进行专题汇总,便于知识传播。“当我在做这些事情时,我觉得我是在战斗,并且不断地提升战斗指数。”
袁硕的大块头身材让他这句话拥有了十足的力量。单眼皮戴着眼镜的他,目光炯炯有神。这个文化传播使者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变得更有生命力。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于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