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只猴子引发学术“造假”风波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猴子,学术,造假
  • 发布时间:2018-03-01 10:27

  武汉大学2016年从广西购买50只用于科研实验的猴子。孰料,围绕这批猴子进行的相关科研成果日前被质疑“造假”,并在学术界引发一场不小的风波。

  武汉大学2016年从广西购买50只用于科研实验的猴子。孰料,围绕这批猴子进行的相关科研成果日前被质疑“造假”,并在学术界引发一场不小的风波。事件真相如何?

  猴子引发学术“造假”风波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主要慢性肝脏疾病之一,缺乏有效治疗药物。2016年以来,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教授以试验用猴为样本,对这种疾病进行研究。

  2018年1月2日,李红良团队在影响因子29.9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论文。这是李红良团队近两年来,在这份重量级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第五篇论文。

  如此“高产”的科研团队日前招来非议。1月18日,一篇质疑李红良学术造假的文章出现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举报人质疑,其中两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标题分别为《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和《多泡体调控蛋白Tmbim1通过靶向Tlr4的溶酶体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举报人主要提出两点质疑:一是肝脏门静脉注射的猴子数量不足。举报人根据其掌握的来自李红良实验室的注射记录表,认为论文投出前1个月实验人员只象征性地做了4只猴的注射,而论文描述注射的猴子数量是26只。二是实验时长不足。根据论文中提到的50只实验用猴运抵武汉大学的实际时间推算,实验时长仅为20周左右,并未达到论文中宣称的30周和32周。这两点也让举报人质疑实验结论缺乏可信度。

  举报人是根据试验用猴提供方广西林业厅相关公开信息,以及几名实验参与者提供的信息进行上述推断的。

  涉事教授发声明回应质疑

  日前,武汉大学在官微发布了三则李红良教授团队声明,详细说明了两篇论文涉及到的猴实验关键节点流程,并回应实验用猴数量不足与时长不足的质疑。

  李红良回应说,购回的50只实验用猴中,有32只参与相关实验,剩余的18只被安排给其他课题实验使用。32只猴按“12、10、10”比例分3组注射不同病毒,每组中2只进行正常饮食喂养,其余26只进行高脂饮食喂养并进行观察。因此,相关实验数据总共来自26只猴,与论文所表述的完全一致。

  另外,李红良表示举报人推断出的实验开始时间是错的,相关实验开始时间要早。2016年3月2日,实验购买的50只猴子到达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首次AAV8肝门静脉注射的时间为2016年3月17日至26日。

  李红良说,对于这一时间节点,实验室负责此项操作的实验员方静、田松能够证明。

  李红良认为,举报人有可能是根据参与2016年5月6日第二次注射的实验员提供的一些信息进行了“错误的推断”。“举报人误以为实验是从这一时间开始的,实际上早就开始了。”他说。

  李红良回应,实验得到的相关数据,以及论文提到的实验结果,均真实可信。自实验正式开始至2016年8月10日,实验进行了20周。在2016年9月9日和10月2日投稿时,两篇论文使用了这一时间段的实验数据,文内明确表述实验时长“20weeks”(20周)。

  论文投出后,实验并没有停止。2016年10月29日实验进行到32周时,实验人员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期间,根据学术期刊编审的意见,李红良团队对论文中的数据进行了更新。

  是“猴子闹剧”,还是真有蹊跷?

  据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介绍:李红良现任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另据了解,举报人系武汉大学某“千人计划”学者,在职务晋升方面与李红良存在竞争关系。2015年,武汉大学以公开招聘方式产生“动物实验室”主任,李红良从包括举报人在内的多位学者中胜出,任实验室主任至今。

  对于学术造假的质疑,武汉大学方面表示学术委员会将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武大新闻发言人李霄鹍说,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最早于2017年4月28日收到相关匿名举报并启动内部调查,密切关注匿名举报李红良团队涉嫌学术造假情况。

  “学术委员会于2017年12月18日责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5名专家进行鉴定。专家组当时认为,3个课题中关于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的数据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李霄鹍说。

  李霄鹍说,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不端向来“零容忍”,将独立对李红良团队相关论文做出严谨的评价,调查结果也将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

  文/冯国栋 俞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