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这个月大家会留意到我们做了一个台湾的大专题,我讲讲它背后的故事。

TG香港版的总编辑Edmond提议,我们既然有三个中文版本的TopGear杂志,为什么不一起做一系列专题呢?其实他一直想这么做,我们在前几年台湾版没有创刊之前也一直和香港版合起来做专题。我们一起开过捷豹XJ从北京去拉萨;我们一起开过三台敞篷车在1月份去过零下20多度的塞罕坝,当然是敞着蓬的;我们也一起在香港找遍历史上所有的宝马6系,历史上所有的奥迪RS系列,因为香港是一个离大陆最近的无形中的汽车博物馆,Edmond的几个电话就能像龟仙人找七龙珠一样,把所有健在的经典车活物从柴湾,从九龙塘,从科学园,从青山道等等各处召唤去迪士尼乐园的停车场…… 所以TG台湾版成立两年多了,是该两岸三地的编辑好好聚聚,碰撞出一些火花的时候了。

因为我们和香港编辑部经常走动,所以第一次三个编辑部的大聚会不容置疑地选在了我们不常走动的台湾。

看得出来在北京的编辑同事们都挺憧憬去台湾做专题的,最后经费的问题,只成行了我一个。

台湾版的编辑部参与这次专题的有主编Jason(人称小叶哥)、球裤(第一次我听成秋裤)和御用的摄影师Peter(看来台湾是喜欢用英文名和小名来代替真名的);香港版有我的老搭档欧阳国安(其实也没搭过几次档,惟有西藏那次很难忘),御用摄影老师傅阿韬(我看不出他是“70后”,因为至少像个“85后”)以及一个真正是“90后”的新同事Kennith,负责TG香港版的视频制作(看来香港人比较喜欢用英文名或者取个单名前面加个“阿”)。

作为东道主的Jason给我们安排了一条非常刺激的试车路线以及三台意想不到的试驾车,其中有一台是Caterham。放到10年前,Caterham简直是我的梦想车,我在英国和德国的高速公路上都看到过上了年纪的车主戴着飞行帽和护目镜敞篷飞车而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却提不起兴趣来,我最近一直在剖析自己的这一点,到底是对车的更年期到了,还是车本身的吸引力越来越不够?最后我被迫选了全场最浮夸的敞篷版极光,却不想发现了一个开车的新境界,就是敞着蓬玩越野,极赞。此行对于读者来讲,幕后故事里最精彩的一刻出现在第三天。我终于忍不住问阿安和Jason,我们文章怎么写,如何分配?他们俩很愕然,“不是各写各的吗?”

这里有个小秘密,就是我们以前和香港一起做专题,通常是一个人写了两地一起用,或者几个人分别负责其中一部分再合起来用。版面的设计也会统一做好。不想这次大家默认了一种新的模式,就是各写各的,互不参考,排版风格包括版面多少都由三地编辑部自行定夺。虽然我觉得这样颇耗费人力的,但结果也发生了奇效。就是明明三个人经历了相同的旅程,Peter给了我们所有人相同的一套照片(上千张高质量图片),结果出来的文章却是千差万别的。台湾和香港版分别在我们截稿前一天寄过来(我们这个月截稿比较晚),编辑和美编会围过来看他们出的这篇文章,看他们用的图片和摆放的位置,揣测对方的用意和想表达的思想。不过为了互不影响彼此的创作,三个版本的文章和排版在尚未成型之前我们刻意没去看对方的,保持创作独立。

这是个很奇妙的过程,我们用了三倍的人力去做同一个故事,看似是浪费的。但杂志就是一个思想的奢侈品,它不是一间工厂,不是一个制造大数据的机器,是几个文人或者文青或者……都是假装的吧,在同一条路上迸发出一些火花的时候就会决定彻夜不眠耗尽余人精力把余下的火花都摩擦出来,这是杂志人的精神。我提得有点高,是在给三个人滥用纸张加起来做了47页内容找借口呢。但是如要评价这个事件,惟有一个字来表达:爽 x 3!

大家可以留意我们的微信和微博(搜TopGear即可),我们会在适当的时机(也就是本月内吧)把三个版本的文章分别放出来,以及我们此行拍摄的视频,相信会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TG编辑部大团队和一个不一样的台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