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

本报讯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日前撰文解读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思想,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

苗圩指出,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正在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全球制造业正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

苗圩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砥砺前行、稳中有进,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高铁、航天、核电、信息通信等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但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和制造强国建设目标相比,多数领域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环境友好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彻底抛弃旧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方法,着眼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加快实现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为此,苗圩指出,必须采取有力举措,推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第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是我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引领型发展的关键。要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超前谋划、超前部署、超前行动,统筹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增材制造、高性能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加快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构建新一代材料产业体系。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关系未来的核心领域,强化军民融合发展,再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采取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健康成长。

第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传统产业是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的主体力量,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使之焕发巨大生机和活力。要坚决打好去产能攻坚战,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除无效低效产能,促进先进产能发展。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和本质安全水平。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更多“百年老店”。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工业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促进军民融合型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和带动作用显著的特点,对于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围绕研发设计、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检验检测、品牌建设、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充分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鼓励优势企业运用现代化大生产理念,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下决心把工业设计搞上去,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设计机构、国际知名的工业设计大师和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品牌。

第四,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是大国产业博弈的重要阵地。要牢牢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全面推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增强工业软件等信息技术服务基础能力,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抢占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

第五,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我国许多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和产业生态系统,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集聚区成长不足。要把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好结合起来,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好结合起来,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顺应互联网时代变革趋势,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信息通信企业构建开放式“双创”平台,促进形成大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相互借力、共生共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