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金融冷战

  自1991年前苏联解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尖锐对立的冷战降下帷幕以来,描述冷战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洋洋大观。美国历史学家沃尔特.拉费伯尔(Walter Lafeber)写于冷战期间的《美国、俄国和冷战》,应该算是一本经典畅销书,在40年里不断修订再版,至今已是修订后的第10版。

  国际史学家公认的是,长达40多年的冷战应该是以1946年3月5日开始的。但我以为,金融冷战可以追溯到1944年7月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国代表出席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会议上。

  金融冷战的发展是沿着美苏两国在货币权力、黄金囤积、石油销售、粮食购买等方面的经济争夺而展开的。尽管本书作者对于美苏两个大国在金融博弈方面着墨不多,但是通过某些段落,甚至只言片语对彼时国际金融博弈的描绘,读者依旧能够感受到美苏在冷战中的大国金融的智慧和较量。

  黄金争夺

  在1944年7月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国际会议上,美国财政部部长助理怀特提出了著名的“怀特方案”,由此,国际金融体系建立了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按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的价格)金汇兑本位制。

  这个美元双挂钩方案的提出依据是,美国在当时拥有世界黄金库存的75%,按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计,约合210亿美元。以当时世界贸易量对国际货币的需求来看,是绰绰有余。据此,拥有了黄金就拥有了货币发行权,美国凭借美元的含金量建立了美元帝国的世界金融霸权地位。

  表面上,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因为货币发行国能够获得可观的铸币税。可是实际操作上却遇到了难题,世界经济复苏后催生的国际贸易对货币的需求日益增长,“美元荒”初露端倪。后来,国际金融界把这个货币与货币锚两难的棘手问题称之为“特里芬难题”。到了1970年代初,美国的黄金库存已经下降到104亿美元,与最高峰的1949年相比,美国国库的黄金耗损了一半。

  金汇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更符合前苏联的长远利益。因为彼时美国的黄金库存是显性的,而前苏联所拥有的黄金库存却是隐性的,从来都秘而不宣。上世纪60年代,在欧洲的黄金市场上,出售黄金的大客户名单一直为前苏联政府的国营外贸公司所占据。例如,1963年,苏联在西欧市场上一次性售出了372.2吨黄金;1965年又出售了335.3吨黄金。

  后来有资料甚至称怀特其实是前苏联间谍。

  前苏联出售黄金的目的主要是采购其国内紧缺的食品、药品与轻工产品。1970年,其世界粮食进口已经达到220万吨,到1982年更是刷新了记录增加到290万吨,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苏联当年占世界粮食进口额的17%。

  金汇兑本位制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美元的发行以黄金为基础,但是美元超发突破了美国的黄金库存的限额,超过了境外货币持有者手中的估算的合理限额,这必然会导致官方黄金价格下跌,而此刻,前苏联政府在国际市场上抛售黄金、赚取美元,无形中也帮助了美国政府应对不断陷入的货币超发的困境。

  1971年夏,美国的黄金库存骤降,已不及其对外短期负债的五分之一,爆发了战后第三次的美元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掀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等西欧货币的浪潮,法国政府也带头用库存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尼克松政府被迫于当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

  在1972年中,国际金融混战阶段,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特别报告显示,前苏联当年的粮食产量下降非常严重,其预测,前苏联政府应当一如既往地在国际市场上抛售黄金,换取外汇来进口粮食。于是,美国紧急协调西欧盟友,做好了稳住黄金的市场价格(当时的欧洲黄金市场与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的黄金官价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差价)、相应的在银行系统中预留美元备付头寸、准备迎接前苏联大规模抛售黄金的工作。

  但前苏联没有在此刻大规模抛售黄金,而是向西方银行借债渡难关。1972年,由苏联国家外汇指定银行出面向意大利国民银行借入了第一笔高达6亿美元的中长期贷款,期限7年,定为6%的年利率。紧接着,又以相当优惠的价格向意大利国民银行罗马分行牵头的银团贷款10亿美元,利率确定为LIBOR+0.375%。

  此时美国正在遭遇严重的美元信任危机,若前苏联大规模向国际市场出售(注入)黄金,增加美元的锚定物,美国极有可能逃过这次危机。但前苏联的对策似乎技高一筹,停售黄金,给面临溃败的西方货币体系以致命一击。同时,借入有下跌趋势的货币还可以轻松套利,这个金融战术可谓一石三鸟,占据先机。

  斗争与妥协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及其盟国之间互派大量间谍,其中的金融特工也不乏身影,较著名的当是前苏联克格勃派驻罗马情报站的情报员列昂尼德·谢尔盖耶维奇·科洛索夫。他在派驻意大利的13年特工生涯中,在金融博弈与情报的搜集与分析方面颇有建树,最著名的当是由其参与并促成的引进意大利菲亚特汽车集团公司的技术与设备在前苏联设厂的“世纪交易”。

  创建于1899年的菲亚特汽车集团,1960年代在意大利已经有30间附属工厂和14万名员工,每年的汽车产量达150辆,占意大利每年汽车产量总数的80%。

  前苏联方面刻意安排了一位著名的苏联女作家到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进行采访,指定科洛索夫作为《消息报》驻罗马的记者全程陪同。这样,科洛索夫与菲亚特总经理维托里奥·瓦利亚特教授有了接触的机会,借机与其探讨了前苏联引进菲亚特汽车公司设备的合作模式。

  两个月后,奉命出访意大利的前苏联汽车工业部部长塔拉索夫与瓦利亚特教授会面,并就关于意大利转让汽车设备与技术、帮助前苏联建立一座年产400万辆汽车进行相关谈判。

  由于前苏联外汇短缺,只能借助于意大利政府方面提供的买方信贷来完成交易。于是,问题的关键就转到了贷款利率的确定。

  上世纪60年代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正闹“美元荒”。美国政府为维护其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美元双挂钩地位,严格限定资金外流。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元同业拆借利率高达7.5%,意大利国内市场的美元拆借利率也在7%至8%之间波动。

  这笔巨额的买方信贷的资金的利率,涉及到引进菲亚特汽车公司设备的成本,是谈判的关键所在。然而时任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已经习惯了发号施令的计划经济的思维,他批示道,贷款利率限定在5%,而且要求首付比例也不能过大。显然,遵照这样的指示进行的谈判立即进入了僵局。

  临危受命的科洛索夫立刻忙活起来。他先是编造了一份前苏联汽车工业部与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合作的会谈纪要,然后又紧急约见了一位当时在意大利很有名望的政治家、社会党参议员。科洛索夫迅速展示了特工人员专业培训的演戏天才和如簧巧舌的煽动。他透露,前苏联对于引进欧洲汽车制造企业已经有两手准备,目前也在与法国的雷诺汽车集团进行类似的谈判,如果意大利在买方信贷资金的利率上不让步,他们将会与雷诺公司进一步洽谈并有可能签约,他同时略显神秘地把那份编造的会谈纪要复印件让对方匆匆浏览了一遍。

  这位参议员不愿让法国抢去这个机会,拍着胸脯表态道:“我与萨拉卡总统很熟,与总理莫罗的关系更加密切,与菲亚特总裁也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会尝试说服他们,你给我一天时间。”

  接下来,前苏联与意大利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讨价还价后,买方信贷的利率定在5.6%。于是,这笔被前苏联历史学家称为划时代的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的“世纪交易”终于签字,时间是1966年8月16日。

  隔日,克格勃罗马情报站收到了克格勃总部转发苏共中央的一封代号为“1075号决议”的电报:“鉴于科洛索夫同志大胆出色的情报工作,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遵照领导指示,特奖给他一份记名的珍贵礼物(一支精美气派的12毫米双管猎枪,上面有镶金镀银的漂亮花纹,并隽刻有他本人的花体名字),并破格晋升军衔。”依据苏联官方文件的说法是,科洛索夫在达成这桩“世纪交易”的谈判中为国家节省了4000万美元。

  这4000万美元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彼时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元借款利率是7%,“世纪交易”的签约利率为5.6%,两者相差1.4%;贷款本金为3.2亿美元,则一年节省450万美元,按贷款期限8.5年计算,总共节省了大约4000万美元。若按当时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价格,科洛索夫为国家赚取了32.4吨黄金。

  王幸平/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