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北站:那些不可磨灭的关联

  老北站诞生了,上海的北上势头戛然而止,转而向西面去了,上海成了扁扁的形状,于是有了静安寺、卢家湾、虹桥、徐家汇的西区时代

  在许多上海人心目中,位于天目东路宝山路的老北站不仅仅是个普通的火车站,而是一段传奇、一片乡愁、一个精神家园。这里有迎来送往,这里有儿女情长,这里也有惊心动魄和雷霆万钧。

  呈现在近现代历史聚光灯下的著名事件,不少与这座火车站有关。吴淞铁路偷偷造了,又赎回来拆了;孙中山从这里登上了火车,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宋教仁在喧闹的候车室遇刺;毛泽东等一大代表在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在这里乘上了去嘉兴的快车;一车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了;春运期间,怀揣火车票的打工仔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

  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一座老火车站形成了如此不可磨灭的关联,在铁路史上并不多见。

  站址的定位

  如今,要在天目东路上寻找租界与非租界的分界线——“界路”——的遗迹需要有点耐心。在天目东路80号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的对门,有个居民小区叫均益小区。现在,这一带的居民均已动迁。门楼上阳文的水泥魏碑体字告诉人们,它原来的名称叫均益里,这一百多幢中式石库门民居是1910年盛宣怀建造的。前几年,这里还开着一家名叫嘉露的饭店。

  天目东路曾经叫界路,是租界与非租界的分界线。嘉露和界路,在吴语中读音相似,饭店的名称里,悄悄保留着一些历史信息。

  1908年4月1日,正值春暖花开时节,南京至上海的沪宁铁路通车了,政府开始筹划建设上海火车站。

  上海滩那么大,车站选择在哪里建呢?

  这就要从先于沪宁铁路若干年建造运营的吴淞、淞沪两条铁路说起。

  吴淞铁路是中国土地上最早的一条营业铁路,1876年在上海建成,从市区通往吴淞口,是英国怡和洋行采取欺骗手段擅自修建的。吴淞铁路上的上海站,与后来沪宁铁路的上海北站不是一码事,两者相隔数百米,站址在今河南北路、七浦路口,时称上海火轮房,是上海最早的火车站。站场占地500平方米,朝东面向铁路,西边紧靠徐家花园,车站南面是一条小河,后来被填没,筑成七浦路,如今这里是闻名遐尔的服装批发市场。

  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通车营业一个月,就发生了一些纠纷与事故。先是当年7月18日吴淞铁路洋雇员在江湾带着工人用篱笆圈占乡民种水稻和蔬菜的土地,引起公愤,两名工人和洋人被打伤;8月3日,火车在江湾镇北面试车时轧死一名行人,消息传出,乡民个个义愤填膺;后来又发生客货列车相撞的事故。

  这一系列事故与事件,基本上宣告了吴淞铁路的寿终正寝——因为全社会一致反对,清政府不得不在次年将吴淞铁路赎回拆毁,于是最早的上海站也随铁路一起拆除。

  铁路赎回后被拆毁了,但蒸汽动力那巨大的能量却令人惊叹。过去数千年里,运输货物都靠人拉肩扛,最多利用水力和畜力,而蒸汽动力,拥有雷霆万钧之势,那种冲击力是刻骨铭心的。事实上,当时的国人也并非反对修铁路、开火车,而是反对外国人把控铁路,不把中国人当人看,肆意欺侮。

  因此,路权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导建成了淞沪铁路。

  淞沪铁路上海站的站址在上海县和宝山县的界浜北岸,位于后来老北站的东面数百米。当时,这里四周相当荒僻,很少有老百姓居住。站屋一共两间房,砖木结构,房子是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的模样,尽管没有洋楼气派,但这种式样更符合国人的审美。车站售票房20平方米,行车房仅有售票房的一半大小,而旅客乘车的月台则是泥土夯制而成的。

  车站很简陋,但毕竟是自己的,所以当时上海老百姓都踊跃来乘坐,有钱的公子小姐自不待言,就是那些拉黄包车的小伙子,或是在四马路书寓里卖唱的女子,也要来赶一赶时髦。

  淞沪铁路上海站对老北站的最终定位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最初的吴淞铁路上海站承担着从吴淞口将货物驳运到租界的功能,所以,尽量贴近租界。淞沪铁路上海站是中国人主导建造,不必优先考虑租界,因此朝北侧开阔地带移动了大约数百米。后来,沪宁铁路造好后,自然就有了淞沪铁路和沪宁铁路接轨的问题,于是,新的上海站又被磁力强大的沪宁铁路所吸引,往西侧移动了数百米,完成了最终的定位。

  规模宏大,气派华美

  当时界路以北是一大片芦苇荡,很少有人家居住,因此就减少了拆迁的工程量。因为是沪宁铁路的配套工程,所以最初的上海老北站并不叫上海站,而是叫沪宁车站。

  车站于1908年4月开始建造,次年7月竣工。

  这个车站与此前上海任何车站都不同,它规模宏大,气派华美。站场占地达10.5公顷,4层英式洋房一幢,占地1950平方米,内有房屋76间,共5000平方米,集办公、候车、售票于一体。

  广场开阔空旷,面积达1000平方米。开站初期,每天有10对旅客列车出发和到达,每天有1000多名旅客在此上车下车。

  货运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天有20车货物到达,棉纱、蚕茧、火柴、肥皂、时髦的服装、当天出版的报纸都通过铁路昼夜传递。

  就这样,似乎在不经意之间,老北站就在今天天目东路上站稳了脚跟。而上海城市的轮廓也就此改变。

  塑造了城市轮廓

  一座火车站,能改变一个城市的轮廓,这是人们事先所不曾料到的。这跟铁路的技术特点和科技的时代特点也有关系。火车站造好了,必然是连接着铁路的,尤其是城市中的铁路,客观地说,这就将城市一分为二了。毕竟,跨越铁路线的平交道口不宜过多,多了会降低铁路运行的效率。一个世纪前,施工技术还不允许人们像今天这样任性地建造下穿或者上跨铁路的立交桥,于是,火车站在带给城市便利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产生了一种阻隔。

  上海开埠以来,西方人漂洋过海到上海来,一般是从黄浦江和长江的交界口吴淞口码头下来的。吴淞口是当时人员和物资进出上海的重要通道。假如没有建造沪宁铁路,也没有老北站,上海城市的轮廓,其发展趋势,势必沿着黄浦江一路向东北发展。而老北站设在租界的界路北面,无意间止住了租界向北扩张的势头。

  因为有了老北站,半殖民地的上海,其城市轮廓停止了向北扩张的势头,只能横过来向沪西发展。

  假如那时候有无人机航拍,从空中俯瞰,会发现19世纪的上海,城市的轮廓是纵向的狭长的。而20世纪的上海,因为世纪之初老北站诞生了,上海的北上势头戛然而止,转而向西面去了,上海成了扁扁的形状,于是有了静安寺、卢家湾、虹桥、徐家汇的西区时代。

  郊区的菜地上慢慢修建了马路和楼房,叫卖声、汽车喇叭声也代替了乡间的静谧,农家的炊烟也淹没在都市闪烁的霓虹灯影里。如果没有老北站,或许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不是生活在静安寺附近的弄堂里,而是生活在宝山的洋房里了。

  一个个不平凡的瞬间

  老北站1909年建成运营,1987年搬迁,在历史上一共存续了78年。作为近现代中国第一工商业城市的火车站,老北站注定是波澜壮阔的。就像一位阅历深厚的老人,见证了一个个不平凡的瞬间。

  尽管78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刹那,但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事件,至今仍被人们提起。

  1912年1月1日清晨,在哈同花园用完早餐后,46岁的孙中山和随同乘马车出发前往上海北站,转乘火车赴南京去就任临时大总统。上海铁路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张巨幅照片,孙中山站在老北站月台上,旁边是全副武装的新军,那场面可谓豪情万丈。火车,是当时上海到南京最先进快捷的交通工具。上午10点,列车启动。顿时礼炮齐鸣,响彻闸北上空。

  仅仅隔了一年,同样在老北站,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歹徒刺杀了。听到这个噩耗,孙中山正在长崎考察日本铁路,当时他不禁扼腕捶胸,热泪长流。

  那是1913年3月20日晚上,老北站依然像白天一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夜间10点45分,广播喇叭里轻柔的女声播出通知:“11点钟开往南京的沪宁快车开始检票了,请旅客们赶快上车。”

  这时,从车站贵宾休息室里走出六七名旅客,走在中间的正是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他们边走边谈话,眼看就要到检票口了,突然从宋教仁背后闪出一人,拔出手枪对准宋教仁连发三弹。宋教仁身子一晃,踉跄了几步,趴倒在一张椅子上。鲜血从宋教仁的腰部直涌出来。他用手捂着腰,大叫道:“我中枪了,有刺客!”同行的于右任赶紧跑到车站外,拦住了一辆汽车,把宋教仁送到了沪宁铁路医院抢救。沪宁铁路医院就在老靶子路上,也就是今天的武进路,离老北站大概数百米。3月22日凌晨,宋教仁伤重去世。

  1921年夏天,老北站发生了另一件足以让全世界震惊的大事,得以载入史册。

  这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望志路即今天兴业路一幢小楼内召开。7月30日晚,一名身穿灰色长衫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陌生人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警觉。经商议,决定立即转移至嘉兴南湖,包一个画舫,在湖中继续开会。

  夜里,一场倾盆大雨,让上海的溽热一扫而空,空气特别清新,阳光澄澈。清晨,各位代表互相装作不认识,先后来到老北站。他们混杂在旅客中,分别买到了上海开往杭州的104次快车车票。朝阳里,27岁的毛泽东手提藤箱,身穿长衫,脚蹬布鞋,和普通旅客一起登上了列车。

  翻阅1921年7月沪杭铁路行车时刻表,可以发现,这班列车7点35分从老北站发车,10点25分到达嘉兴。在南湖的红船上,中共一大完成了全部议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上海货几乎就是优质货的代名词。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大白兔奶糖……上海的工业品通过老北站源源不断输往全国。铁路缩短了空间距离,让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上海货,老北站是当代没有驼铃声的新丝绸之路起点。

  也有一段时间,老北站的一趟趟列车将那些正值青春韶华的知青拉到数千公里以外的新疆、北大荒或西双版纳。老北站每天都上演一幕幕离别的场景,送行的人挤满站台。老北站月台上的铁路工作人员,除了引导旅客乘降,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用一个硕大的箩筐,装地上狼藉散落的鞋子,每天都能捡到一箩筐。

  1987年,位于秣陵路的上海新客站建成,接纳和护送了数百万趟列车、数十亿旅客的老北站,像一位征战了78年的将军,解甲归田。

  因抗战期间遭到侵华日军的野蛮轰炸,四层洋房被削去了两层,抗战胜利后只是简单盖上了屋顶,再也没有恢复四层建筑。2004年,铁路部门拆去了旧站屋,在原址上按80%的比例复原建造了老北站站屋,开辟为上海铁路博物馆。

  文/刘建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