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男女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5-13 10:37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失眠故事

  手机显示凌晨3点,公务员孙寻在黑暗的卧室里睁着眼,屏幕荧光随着手指滑动流过脸庞。那点光藏在拉紧的窗帘后面,整个城市已经熟睡。这位28岁的北京市公务员从2015年冬天开始失眠,常在深夜醒来。她是中国众多的失眠者之一。

  孙寻成长于改革年代,一路苦学,在北京扎下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竞争。她的生活很丰富:互联网、手机、电影……但丢失了睡眠。在那些难以入睡的夜里直视她的,是一代人的怕与爱。

  根据《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白皮书》显示,18~44岁的青年群体中,失眠不分地域、职业、收入地存在着。被调查的44308位青年中,只有不到1/4的人总是或经常能睡个好觉。

  年轻妈妈张糖经常睡不着。她名校毕业,事业顺遂,爱情甜蜜,有了孩子后整个世界颠倒过来。一开始是不能睡。宝宝每隔2小时醒一次。后来是不会睡了。她僵着半边身体,怕压到小孩。孩子的一声轻哼都能让她惊醒。

  单身程序员王楠也睡不着。周围人纷纷步入婚姻殿堂,电话里父母流露出关切之意。他感觉不到恋爱心境,只是有一段时间的深夜里总忍不住频频上厕所。身体没查出毛病,他找到一个词“易激动的肠道”。他觉得肠子比自己感情更丰富。

  创业男陈博群在深圳失眠。90后的陈博群聊天喜欢以“我们创业者”开头,“我们创业者哪有不失眠的”“我们创业者如果想太多,那真是别活了——事情永远想不完”。

  互联时代和健康寓言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医生孙伟见过太多睡不着的人,“逼得自杀的都有”。一位内蒙古大哥吞下一整瓶安眠药,惊恐的家人以为他想不开,而他其实只是想睡着。

  孙伟所在的睡眠科成立不到4年,国内睡眠医学发展起来也不过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睡觉是大事,但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觉得它值得专门开设一科。

  孙伟在一个网络平台连载着《乐眠日记》。第一章就写到失眠的3种形式:入睡困难;睡眠持续困难,即睡着后频繁觉醒再难睡着;早醒。短暂的失眠无碍健康,持续3晚以上的才构成失眠症的诊断。对于普通人而言,3晚失眠和成病之间有一段难以界定的距离。孙伟的判断很简单,“对生活造成障碍了,就可以进医院看看了”。

  孙寻不太确定失眠有没有“给生活造成障碍”,她正常工作、社交,也常感疲惫,“但这个时代有哪个年轻人完全健康呢”?失去睡眠这件事本身让她恐惧。“怎么说,睡不着都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有时她也会抚摸两腮的淋巴结,总觉得太大了,潜伏着凶险的症候。

  “一边特别作死,一边特别怕死。”一位常年失眠的新媒体编辑这样形容自己。

  逃避、成长和失去

  孙寻为失眠寻求过专业帮助,在线挂号看了一次心理医生。“你就像是漂浮在时代之中的一叶小船。”医生听完她的倾诉点评说。孙寻登时觉得有点尴尬,她不太习惯严肃表达,尤其是用在自己身上,“有点傻”。她没有进行进一步检查,潜意识里总觉得于事无补。“我知道,我生活里的问题解决不了,我的失眠就没法好。”

  2015年,孙寻将要失去睡眠的那个冬天,她所在的事业单位透露出员工可参与购买自住型商品房的消息。那一年北京市的房价涨了15%。和男友即将完婚,孙寻渴望拥有一套房子。这个山东女孩考学到北京,奋力留下,心里总有些执着。

  她加入了自住型商品房的申请队列,那是经济上更实惠的选择,但收获时间却飘渺难期。与此同时,房价上涨的曲线与她的心脏跳动相连。短期内的每一次回落,都会让她反复权衡:是不是该咬咬牙自己买了,可能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夜里睡着前,你只和自己相处,只能面对自己的问题,无处可逃。”

  孙寻想尽办法避免这种相处,不断用各种自己并不关心的信息占据着大脑。

  30岁的留学中介张安觉得自己已从那种感觉中走出来了。她的20岁焦虑不安,左顾右盼。30岁的时候,她已经明白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强求无用。

  张安对自己的现状满意,觉得自己差不多算是“人生赢家”。她和丈夫都是农村孩子,靠读书来到北京,房贷还完,工作稳定。似乎每一代人都只能“在本来的背景上”行进一段距离,她已经尽力了。再有发展,“是下一代的事”。

  30岁的张安已经很久不失眠了。她有时会怀念20岁的自己,但也不想再经历一遍。(应受访者要求,除陈博群与孙伟外,其他人名均为化名。)

  (水云间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2月14日)

  ●王梦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