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荡公子常玉凭什么成为华人收藏的品味象征

  在华人油画收藏界内,听闻某人家中收藏有赵无极、吴冠中的作品,必然能与其身家财富联结。而若能收藏常玉油画者,那崇敬之心更甚,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个人的财富富足,更多是品味与眼光的展现。早年出身富裕,大半生颠沛潦倒的常玉,恐怕没有想过在他身后五十年,拍卖公司、画商和收藏家们无不四处寻觅他的作品。

  2017年至今,常玉艺术的影响力在市场和学术两端集中爆发。几场重要展览的接连举办,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作品,持续向社会传唱着这位“翩翩佳公子”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而拍卖市场上不绝于耳的高价,更将常玉的市场行情推上了史无前例的高峰。这甚至还引发了小范围里,对于2017究竟该定义为“赵无极年”还是“常玉年”的争议。

  梵高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画在有生之年几乎无人问津。而常玉不同,他的穷困潦倒,很大程度都是拜个性的孤独清高所致,是他主动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每一个成名艺术家,似乎都有一些故事,常玉就是属于生前怀才不遇、死后才大享盛名的典型。但除了本身不可替代的艺术造诣之外,常玉的异军突起还杂糅了太多方面力量的合作甚至博弈。从籍籍无名到登上金字塔尖,究竟是谁助常玉完成了这华丽的“逆袭”?

  为何人人都爱常玉?

  “常玉的魅力,在于他不唱高调,一看就感觉很亲近。”早在90年代即大量引进常玉画作的大未来林舍画廊负责人林天民形容,常玉作品色彩丰富、可爱娇俏,“他不会让你看不懂。”

  作为一个20世纪初传统中国家族的“富二代”,自幼随著名书法家赵熙学习中国传统书法和水墨山水的经历,贯穿了常玉一生的创作。“这种带有一点文人画的西画,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放到世界各地,一看就知道是华人作品。”

  可以说,常玉继承了元代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努力在西方的绘画中,实现中国人“平淡”和“天真”的美学理想。

  但是,这样一种美学并不容易被欣赏。耿画廊负责人耿桂英谈到:“大多数观者第一次欣赏他的作品时,会觉得毫无艺术感,只有在重复观察之后,才能体会蕴含在意境中的真诚与严谨。”

  常玉自己说:“欧洲绘画好比一席丰盛的菜肴,当中包含了很多烧烤、煎炸的食品以及各式肉类。我的作品则像是蔬菜、水果和沙拉,能帮助人们转换及改变对于欣赏绘画艺术的品味。”

  一如常玉在绘画中的追求,他也身体力行地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了“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无论是初到巴黎时进入与学院派背道而驰的“大茅屋画院”;小有名气后不屑与画商合作,挥霍无度,又沉溺美色间“浪荡子”形象;亦或是晚年穷困潦倒,在彷徨和无助中客死他乡的唏嘘结尾,都用浓厚的传奇色彩,满足了社会对一个“梵高式”悲剧艺术家形象的所有想象。

  共同的文化共鸣,加上一生传奇故事,和极其有限的油画数量,让常玉的画作在近年来奇货可居,入围绝大多数华人油画藏家的梦想名单。

  常玉的逆袭之路

  业界常言,一个画家能否成名,除了本身独特、杰出的艺术造诣不可或缺之外,需要有背后三种力量的支撑:一是美术馆、博物馆在学术专业的认同;二是画廊、经纪人或拍卖行在艺术市场的举荐;三是收藏家的青睐与购藏。而如今常玉的广受追捧,便得益于这三方力量的协作。

  1959年,常玉生前重要赞助人、知名作家侯谢逝世后,其遗孀在跳蚤市场抛售常玉作品,被慧眼识珠的巴黎画廊希耶戴(Jean-ClaudeRiedel)买下,为后来常玉市场的崛起埋下伏笔。

  1964年,常玉应台湾教育部长黄季陆之邀,计划在台任教,寄出42张油画抵台。没想到尚未抵台,他就在1966年客死巴黎,这批画终被划归台湾历史博物馆接收,后来成为常玉晚期画作最完整的收藏。

  1965年,常玉在其好友勒维先生的巴黎别墅中举办最后一个展览。

  1980年,旅居巴黎的台湾学者陈炎峰发现了常玉皮箱里的一批1930年代的水彩、素描,多达800余张。他随即在1982年于台湾版画家画廊举办了“常玉30年代素描水彩展”。与此同时,历史博物馆也在1978、1984、1990三年曾经有过几场小型的展览,但因当时台湾市场多局限于本土名家,却未引起关注与回响。

  1989年,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中国-巴黎”联展,之后帝门艺术中心、大未来画廊、家画廊相继开始去巴黎引进常玉的作品,而他们以及后来的苏富比和佳士得的主要渠道,便是向手中握有最多画作的希耶戴购买常玉画作。

  林天民回忆,在大未来画廊的创业初期,他和耿桂英经手过上百张常玉油画,但担心常玉作品流散出去,均只加微薄的利润,便快速转售给华人藏家,至今常常引以为憾。“经营常玉很大的困难在于,第一必须抑制价格过度向上扬升;第二是阻止巴黎的画外流到别处,因为拍卖公司也开始跟巴黎藏家买画;第三是又要增加价值,以提升藏家认同感和市场信心。一直到常玉几乎所有作品都到了华人藏家的手上时,常玉才真正开始在拍场爆出天价,这个经营布局整整有十年。”

  而1995年的两个关键性事件,提前引爆了常玉市场的热度。

  其一,是在史博馆的精心筹划下,一举将海内外收藏的常玉作品120件,自10月14日(常玉生日)盛大展出一个多月。策展人高玉珍主编的精美画册《常玉画集》和论文撰述,让一个悲情画家在不同画艺上的杰出表现,首次在世人面前系统且专业地展现,自然而然奠定了常玉在画坛上傲人的艺术地位。

  其二,随展览开幕而举行台湾苏富比常玉专拍,32幅作品全部拍出。同一时间的“近现代油画”拍卖中,有3幅常玉画作也都悉数拍定,其中一幅《白莲》更以当时最高价1325万台币,被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兴购得。这一拍,让佳士得、罗芙奥也都紧跟着竞相推出常玉专拍或以之为图录封面。

  此外,林天民也提到常玉市场的另一个重要推手——前苏富比台湾负责人衣淑凡。

  油画市场“三级跳”

  进入新世纪后,亚洲艺术市场的中心从台湾转移到香港,艺术市场上常玉的画作变得一画难求,尤其是拍场上一旦出现来源正确的油画,成交率经常接近100%。华人油画收藏家不爱常玉者甚少,手中已握有常玉者又惜画如金,形成市场上需求远高于供给的情况。

  据衣淑凡先后编撰的两册《常玉油画全集》统计,目前常玉油画作品的数量应在300件左右,其中200余件藏于私人藏家手中。而至今在亚洲拍卖市场中流通过的常玉作品为134件,滤掉重复交易,流通数量在100件左右。

  通过对比常玉历年油画作品的成交额和最高成交单价不难发现,常玉的市场走势并非稳步上升的类型,而是会有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或者展览事件对其造成影响,出现短期快速上涨的趋势。此外更为难得的是,除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外,常玉油画作品在攀升上新价位后,极少会受市场起伏而出现调整或显著下滑,并且会以周期模式逐步递增。

  如果以价格阶段来划分,2000年后常玉油画作品的价格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均有较大增幅。

  1950年作《青花盆与菊》,2006年在佳士得以2924万港元成交,是常玉作品第一个突破性高价。四年后《青花盆与菊》再次出现在佳士得拍场中,以5330万港元成交,也再度刷新了当时常玉的拍卖纪录。

  第一阶段试探期(2004-2008)。2004年起,度过了SARS阴霾,同时由于巴黎集美博物馆的常玉回顾展对市场买气的活络,藏家开始将90年代购藏的常玉油画逐步释出,期间香港佳士得发挥了主导作用,先后拍出多件常玉精品。2006年在香港佳士得的《青花盆与菊》是常玉在香港市场第一个突破性的高价,成为常玉市场的重要转折点。该阶段常玉油画均价约在500万-1000万元区间。

  第二阶段发酵期(2009-2013)。由于看到常玉价格快速的成长势头,包括苏富比、罗芙奥和保利等多家拍卖行均加大了对常玉油画的挖掘力度,每年亚洲拍场上出现的常玉油画数量保持在10件左右,形成群雄逐“玉”的局面。不过,市场需求量的暴涨也滋生了作伪行为。面对2010年“新发现20件常玉油画”的真伪疑云,耿画廊集台湾重要藏家之常玉作品,高调举办“常玉个展”,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加之2011年香港艺术市场冲顶,陈泰铭1995年所购的《五裸女》在罗芙奥释出,以1.28亿港元成交,至今仍是常玉油画作品拍卖纪录。这5年间,常玉油画均价已提升至1500万-2000万元间。

  第三阶段成熟期(2014-至今)。由于前一阶段的大力挖掘,加之常玉油画资源极其有限,藏家惜售,在2014年后各家拍卖行想征集到来源可靠的常玉作品,已变得难上加难。随着剩余机会越来越少,各路买家的心情也变得更加急迫,直接结果便是带动了作品价格再一次大幅提升。期间常玉油画高价频现,直至2016年《瓶菊》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以1.036亿港元第二次破亿成交,弥补《五裸女》1.28亿港元之后的各个价位空缺,形成了完整的价格阶梯。

  而2017年台北历史博物馆在常玉诞辰50年后,第五度举办常玉回顾展,精心修复后品相完美的52件常玉作品不仅震撼华人收藏圈,也引燃了延烧至今的“常玉热”。由于此时常玉油画均价已进一步跃升至3000万-4000万元区间,全年10件油画作品的成交,创造常玉市场成交总额的新纪录。常玉也因此首次跻身Artprice2017全球艺术家TOP50,位列第32。随着常玉作品价格进入成熟阶段,如果在低位没有入手,指望常玉作品价格回调,恐怕遥遥无期。

  虽然常玉的艺术最早由台湾发掘,目前全球90%以上的常玉作品已尽数藏于台湾民间,然而他们从未放弃过对大陆市场的拓展。作为延续着相同审美趣味的国内收藏群体,也日益展现出对常玉的高度兴趣,如在近三年里,北京保利每年均有一件常玉油画作品上拍,虽然不似香港市场中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但每件均顺利成交。

  需求平移,洛阳“纸”贵

  常玉艺术的热度在华人收藏圈中持续发酵,但其油画却越来越有市无价,迫得许多买家的收藏目标不得不从常玉油画,退而追求其水彩、素描甚至版画等纸本作品。常玉油画罕有,水彩创作亦不超过300幅,素描、速写数量最多,约在2000件左右,且大多完成于1920-1930年代,此外还有少量版画及雕塑。

  实际上,纸本作品虽然早在1980年代即被陈炎峰引入台湾,距今已近40年,但由于华人收藏群体对纸上作品接受度不及欧洲藏家,其次纸上作品尤其素描容易存在伪作争议,所以一直使许多藏家望而却步,火起来也仅仅是近两年的事。

  尤其是2016年,在常玉诞辰50周年之际,香港苏富比举行的“美的想象——常玉人物速写”专场,清晰可靠的作品来源,使该专场不仅收获白手套,整体成交价也远超先前估价数倍,甚至还分别刷新了常玉水彩和素描的拍卖纪录,让人看到纸本作品的市场潜力。

  而自2016年开始,常玉纸本作品,尤其素描速写开始大量出现在市场当中,除苏富比外,包括佳士得、罗芙奥、北京诚轩均在2017年举行了常玉素描作品专题,无一例外取得热烈的回应,全年亚洲上拍的74件常玉素描全部成交,其中品相较好者,常常成为拍场激烈竞争的标的。

  而常玉纸本作品的均价也顺着这股热度大幅上扬,水彩均价从以往的30万-40万元突破至100万元以上,而素描作品均价也从10万元攀升至30万元左右。

  除了油画需求的平移,常玉纸上作品出现可靠的参考依据,亦是推高纸本作品走势的重要因素。2014年和2017年,衣淑凡相继编撰了《常玉素描与水彩全集》和《常玉版画全集》,为原本扑朔迷离的常玉纸本市场提供了相对明确的指引。

  2016和2017年在各家拍卖行热卖的常玉纸本作品,凡有收录于衣淑凡的目录者,大都能顺利成交。而与此同时,巴黎老字号拍卖公司Artcurial也有多幅常玉纸本作品上拍,但有些拍品没有签名或风格不似常玉者,也有没权威收录,成交状况平平,甚至流拍许多。随着史料被补齐,原本被低估的或许将有更大的升值空间。

  摘自雅昌艺术网,文章有删节

  刘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