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新力量崛起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电影,新力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6-29 10:12
在新时代浪潮的助推下,青年电影人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畅想2035年,中国的新一代电影人该如何用青年人独有的文化创造力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新力量:我的2035”金爵电影论坛上,几位在影坛初露锋芒的青年影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此次论坛由制片人、影评人藤井树主持,出席嘉宾包括凭借电影处女作《超时空同居》斩获近9亿元票房(截至2018年6月22日)的青年女导演苏伦,凭借短片作品《延边少年》入围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单元的青年导演魏书钧,凭借《相亲相爱》获得第37届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的青年女编剧游晓颖,凭借《红海行动》中的出色表演获得关注的青年演员尹昉。
新人创作环境得到改善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电影工业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年轻电影人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代表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以新的观察角度、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电影语言及其对年轻观众的了解,不断突破传统电影的固定模式,为中国电影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和新活力。
对于很多青年电影人来说,如何抓住机会展露才能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途径助推青年电影人成长,其中,参加电影节的形式一直都是青年影人获得关注的有效渠道。90后导演魏书钧凭借《延边少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短片单元,他之前的第一部长片也曾经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的“亚洲之窗”单元。魏书钧表示,参与电影节不仅能开阔眼界,更能快速了解并有机会真正融入这个行业,“拍摄《延边少年》时,我就想好了要奔着电影节去。”
各大电影节上的项目创投板块,也是发掘新人新作的重要途径。编剧游晓颖今年就参与了上影厂项目创投的剧本初审工作,体验了这类平台给青年影人带来的好处。“它会给不是这个圈子,甚至不是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提供触碰梦想的机会。”至于创投项目之后能走多远,则取决于创作者过往的积累以及项目本身的力量。
当下,“扶持新人”成为很多影视公司的重点发展计划,不少知名影人也利用影响力积极为新人铺路。凭借电影《超时空同居》广获关注的新人导演苏伦就曾在徐峥导演的《港囧》剧组担任后期导演。回顾《超时空同居》的从无到有,苏伦认为,徐峥给了她莫大帮助,“但在整部作品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对梦想的不懈坚持才是支撑很多年轻电影人走到最后的最大动力。”苏伦坦言在创作《超时空同居》时有过气馁,甚至闪现过放弃的念头,正是对电影的热爱给了她从头再来的勇气。魏书钧也表示,能得到前辈帮助是幸事,但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对内容本身抱有足够的热情,“这个热情能决定你走多远,走多深。比如我们在和片方谈判时,他们知道你带来的项目不会很完美,但如果你能表现出自己真的很在意这件事,他们也会表示出对你的重视。”
不忘初心做好内容
当青年电影人拥有了参与电影创作的机会,并正式进入行业后,更多的机会将接踵而至。这时,如何与项目方方面面的人沟通,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就成为最大挑战。游晓颖表示,要非常坦率地将心中最真实的创作缘起跟合作者交流,但要有自己的主心骨,“会有一万个人跟你说这个地方不好,那个地方好。但你最终还是要知道剧本要去向哪里,绝对不要忘记创作的初心。”真正能保证青年影人握有主动权的还是内容,“年轻编剧想要让更多人看到他,或者相信他,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一定的原创能力。编剧就是要能耐得住寂寞,把心里想的故事付诸笔端,如果真的是好故事,总会有看到它、发觉它、喜欢它,并把它做出来的人。”
对于创作中与制片人出现的意见分歧,苏伦的态度是“不妥协”,“但你一定要非常清楚自己要的这个东西合不合理。制片人也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有着商业上的评估。面对分歧,要跟制片人多沟通,力争找到中间的契合点。”魏书钧表示,导演只有对电影生产各环节的专业知识都有所了解,才能保证创作过程更加顺畅。“最重要的是两边都要懂,制片人如果只懂拉钱和所谓执行层面的事情,却不懂创作,是不专业的;同样,作为导演不仅要专注于创作,也应该更了解电影工业,让自己更职业化。”
演员尹昉表示,一旦认可了剧本,接受了整个制作团队,所有的创作都要以此为基础,“你要理解导演为什么这样拍或者编剧为什么这样写,在这个基础上去寻找发挥的空间。”
讲好“中国故事”
2035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届时当下的这批青年电影人和青年观众将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展望2035,论坛嘉宾表达了许多美好愿景。
魏书钧希望自己44岁时还能对电影充满热情,没有厌倦,“希望我们的电影教育能跟产业和市场更接轨,希望不同类型的片子能以更多元的方式和观众见面。这两点并非马上就能实现,需要慢慢积累,甚至可能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虽然目前身为演员,但尹昉最开始的理想是做导演,“后来觉得做演员很有意思,也挖掘了我的很多潜能,于是慢慢积累,等待机会。”展望2035年,尹昉相信自己会成为“尹导”,他也相信科技将对电影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不知道届时科技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希望电影和时代、和科技同步发展,但也希望真正属于电影最核心的部分,人性的部分,生活的部分都还在。”
谈及青年影人在未来最想创作的电影题材,“中国故事”成为共同选择。苏伦表示,最想拍的是关于中国的故事,“希望国产电影能得到更多人认可,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的气质。”预测自己“到2035年还在当编剧”的游晓颖,也更倾向于创作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原创故事,“我很愿意写一写我们国家正在发生的事,写生活在这个国度里的人,因为我理解他们,也愿意去靠近他们。”
文/杜迈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