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用仪式感体验好电影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7-22 09:31
“电影节是在创造一个整体的仪式,希望每一个选择步入仪式的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492部中外影片,45家影院,1621场放映,观众购票数468178张,比2017年增加近4万张;11岁和87岁分别创下购票用户年龄最小和最大的纪录。
这是近期落幕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电影展映所创下的数据。在世界杯同期火热进行、分散部分注意力的前提下,这算得上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介绍,电影节展的诞生来源于观众的需求,最早是由一群影迷发起的,并非官方行为:“电影院的新片下档后,影迷依然有观看需求,所以电影院就组织电影俱乐部重新购买拷贝供大家观看,这是电影节展的雏形。”
中国电影资料馆收集整理部主任林思玮认为,与红毯星光、评奖颁奖、业界交流等相比,展映应该是一个电影节最贴近观众而又最能展现策展魅力和国际视野的环节。
颇具匠心的策展
492部中外影片,从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报名影片中精选而出——总报名数比2017年增长919部。而1993年的第一届上影节,展映影片数量只有167部。
近500部影片被分为30个主题单元,既有“官方推荐”“多元视角”等经典单元,也有“改革开放四十年”“一带一路”等展现主流视野的特定专题单元;既有“漫威十周年”“碟中谍系列”等好莱坞商业大片单元,也有小众文艺的“英伦·女性·文学电影”单元;既有谢晋、詹姆斯·卡梅隆等大师单元,也有推荐影坛新人新作的单元,可谓百花齐放。
这些单元是如何策划出来的呢?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不同的立场、价值和诉求。从兴趣、视野、知识背景来看,观众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单元针对的观影群体会略有不同。”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副主任王晔向《瞭望东方周刊》解释,“单元的设置是从学术性、趣味性、新鲜度和文化话题出发的。一个单元的设置是一扇窗户的打开,对走进来的观众作了引导,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
2018年展映的“特别策划”部分颇具匠心,它由“巴赞遗产”“新浪潮之子”“60年代世界新潮”三个单元组成,三者彼此独立又相互交织,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影片之间的碰撞与联系。
影评人壹哥称它为本届上影节展映最有趣、最独具一格的地方,“系统地欣赏这种优秀的影展单元,可以收获一种立体的观影快感,与单独欣赏一部孤立的电影相比,这种感受完全不同。”
电影史研究者、电影策展人沙丹则表示,“通过特别放映的组合,让观众了解电影艺术、学会艺术地看电影,让电影学术思维节目化、普及化,是电影策展人的责任。”
第一时间触碰“金棕榈”
有影迷说:对于电影节展映,我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片单有什么,二是我如何能买到票。
在所有展映影片中,首映影片是重中之重,直接体现着电影节的实力和水平。
据了解,2018年上影节共有世界首映影片47部、国际首映24部、亚洲首映84部、中国首映118部。有即将在暑期档上映的《我不是药神》、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等国产影片,也有《朋克武士》《绿草如茵》等外国佳片。
5月刚刚在戛纳斩获“金棕榈”大奖的日本影片《小偷家族》、获得最佳导演奖的波兰影片《冷战》、获得评审团大奖的黎巴嫩影片《迦百农》,也热气腾腾地出现在了上海的大银幕上。
这是上影节首次第一时间触碰“金棕榈”,“之前获得‘金棕榈’奖的影片都是在第二年才放的,今年戛纳电影节5月份刚结束,第二个月获奖影片就来了。”王晔对这一进展颇为自豪。
这得益于2018年上影节和戛纳电影节的一次历史性合作。5月11月,上影节参与主办了戛纳电影节市场开幕酒会,这是戛纳首次邀请国外电影节合作市场开幕活动。一个月之后,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蒂埃里·弗雷茂便来到了上影节,谋求双方更多合作可能性。
抢票大战
片单有了,该考虑购票的问题了。
6月9日上午8点,上影节启动网上售票,影迷抢票大战开启,出票速度几乎可以用“秒空”来形容。
1分钟,5万张;5分钟,15万张;58分钟,23万张,超过2017年首日线上总出票量。截至当日18时,总出票数为387077张。出票记录显示,《小偷家族》《肖申克的救赎》等热门外国影片被一抢而空,本届上影节金爵奖评审团主席姜文导演的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也瞬间售罄。
2018年上影节首次采用了线上、线下错时售票:官方指定网上售票平台淘票票8点开票,两小时后,电影院线下开票。这一举措让线下排队失去了抢票的意义,令往年开票当日影院门口通宵排长队购票的“盛况”不再——8点开票之际,上海影城门口只排了6位影迷,最早的7:40才到,而2017年,排在此处的第一个影迷提前了36个小时排队取号。
有不少老影迷表示,十分怀念现场买票时可以和周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的热闹氛围。方先生是往年排队购票的“常客”,他今年选择到影城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纪念不用排队的电影节。
为了鼓励老年观众线上购票,组委会印制了22万份《购票温馨提示》,送到上海市21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万本《观影手册》也提前在影院和公共场所免费发放,方便影迷提前做好观影攻略。45家展映影院均放置了醒目的购票提示,并安排了多名工作人员辅助购票。大光明电影院购票大厅的工作人员口袋里都装着一把现金,“因为有的老年人不懂如何线上支付,我们先帮忙支付,他们再给我们现金。”
想看的电影实在没票了怎么办?还有别的选择。本届上影节和中国移动旗下咪咕视讯、爱奇艺、百视通IPTV合作,推出线上展映专区,涵盖手机端、计算机端和电视端多种接口,多渠道、多维度满足用户观影需求。
科技与人文的冲击
新技术的运用一直是电影节展映考量的重要因素。2018年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引入了VR单元,观众戴上VR设备体验电影带来的虚拟现实。本届上影节则首次设立了“杜比视界”单元,放映《泰坦尼克号》《小丑回魂》《碟中谍5》等6部好莱坞大片的杜比版本,这令“科技控”“音响视效控”影迷大呼过瘾。
这得益于近年来传统影院在加强观众观影体验上的诸多探索。2017年12月,上海红星电影世界杜比影院开幕,曾被誉为沪上影院市场的一次技术革新。
杜比视界激光放映系统具有一流的光学和图像处理能力,其对比度高达1000000:1,是普通影院的500倍之多,而杜比全景声能够让声音在观众周围和头顶上方流动,让观众从视觉和声觉上双重感受“身临其境”。
在杜比版本的《泰坦尼克号》里,你能清晰地看到杰克和露丝在深夜冰冷的海水里厮守的最后一刻,能看到莱昂纳多俊朗的侧颜慢慢苍白、发丝被冰封的细节。连本片导演卡梅隆在看完这一版本后,都连连称赞“《泰坦尼克号》从来没有这么好看过”。
林思玮认为,“技术推动电影,反过来电影又补给技术,给技术更多发挥空间。通过这种互相推动的过程,观众会意识到还可以接受更新的东西。这也是电影节对观众的引导力。”
如果说杜比影片的放映带来的是十足的科技感,那么《盲行者》的一次专场放映则透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6月25日,本届上影节金爵奖入围纪录片《盲行者》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放映——与其他1620场放映不同,这是电影节首个“视力障碍人士专场”。现场的200多名观众大多拄着盲人拐杖;两三只导盲犬安静地蹲在影院里,它们跟随主人前来。
《盲行者》讲述双目失明的“老曹”靠一根盲杖、几句日常英语,在6年时间里行走6大洲34个国家的旅行体验,呈现的是主演曹晟康的真人真事。当天,曹晟康也坐在观众席里,用耳朵“看”电影。他的故事让患有视力障碍的观众心生共鸣。
同为视障人士的蒋鸿源,用一周时间完成了这部电影的“无障碍解说翻译”,每到人物对话的间隙,他会根据已经写好的解说脚本,向观众描述画面中的环境、场景,讲解人物的动作、神态。
“盲人看电影,心中会不断产生问题。例如画面一旦没有了声音,盲人就会产生疑问,他们在干什么呢?如果有了声音,他们又会好奇,这是谁在讲话?我们写‘无障碍脚本’,就是要将盲人心中疑惑的问题一个个排除掉。”蒋鸿源如此解释他的工作的意义。
影片结束后,一位视障观众含泪对导演韩铁说:“感谢你,这部电影给了我走出去、走更远的勇气。”
和日常放映的区别
电影节展映的功能是什么?它与院线日常放映的区别在哪里?这是所有电影节组织者和策展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分管本届上影节策展工作的王晔的回答是,“与日常放映相比,电影节是一个一次性领略、欣赏大量经典影片以及多样化新片的机会。从策划者的角度,我们希望将电影历史上的杰出影片和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新作带给观众,相信这些影片的放映与接受将对观众的电影素养产生有益影响,培养更好的电影文化。”
事实上,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经典影片和多样化新片,展映团队每年都会付出极大的心血。数千部的影片征集,其工作繁重自不必说,有一些重量级影片的征集需要工作人员拥有灵活多变的策略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甚至需要和版权方“斗智斗勇”。
2018年是《2001:太空漫游》公映50周年,该片曾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史上No.1的科幻片,5月的戛纳电影节为其举行了盛大庆典。3月中旬,王晔团队向版权方提出6月想在上海放映该片的意愿,片方以戛纳庆典等待事宜为由,延后商讨。
“我们指出上影节开幕在戛纳一个月后,不存在冲突。对方回答需要咨询美国片方。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继戛纳庆典之后,影片的4K数字版将在美国重映,6月初会在台湾进行首次亚洲放映,因此上海有机会成为第二个放映4K版的亚洲城市。”5月下旬戛纳电影节结束后,王晔团队再一次联系版权方,“经过多次邮件和电话沟通,对方才同意并确定拷贝版本。”等真正拿到影片的数字电影包时,距离上影节开幕已经只有几天时间了。
王晔认为,电影节展映可以涵盖全球各个角落的最新制作和老片新放,在艺术性和人文关怀上拥有突出表现。对于一些小众而独特的影片,或许只有在电影节,观众才有机会在影院一睹真容。
本届上影节,法国导演菲利普·加莱尔回顾展,推出了其1968年执导的影片《寻宝》,全片彻底无声,实验风格浓烈,如迷似幻。而上一届上影节展映的英国影片《蓝》,全片79分钟,银幕上只有一个蓝色的画面,背景是音乐和嘈杂的医院环境声、喧嚣的海水声。这是导演德里克·贾曼因治疗艾滋病,药物反应导致双目即将失明前看到的世界。
这类片子在上影节反响如何呢?“文艺青年都去了,全满。”王晔说。
在和王晔的交流中,她多次提到一个概念:仪式感。
“电影节是在创造一个整体的仪式,希望每一个选择步入仪式的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想。我们也做了很多辅助性工作,帮助观众在观影仪式中获得更好的体验。”王晔表示,“我们希望观众通过电影节看到当下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最新成果乃至更新观念,也希望大家可以在电影节更具仪式性地体验‘好电影’的概念与价值。”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王俪萦/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