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PC进化论 笔记本电脑的20年之路

  • 来源:微型计算机
  • 关键字:笔记本电脑
  • 发布时间:2018-08-03 10:33

  PC的诞生源于人们对于计算机小型化的需求,不过仅仅是放在桌面上使用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更具“移动性”的PC,这就是笔记本电脑诞生的原因。然而,在笔记本电脑发展的早期,昂贵、用户群体的相对专业化使其离普通用户显得比较遥远。当然,这一切在多媒体娱乐方式逐渐流行的新千年临近之际,开始发生了许多变化。接下来我们针对几个大的时间节点为大家回顾一下笔记本电脑这20年来的变迁历史,由于多种消费热点的交织与同一时期市场行为的千变万化,部分节点在时间上有所重叠。

  1997~2002

  能台式机之所能:笔记本化身多媒体娱乐终端

  新千年前后可以说是笔记本电脑最“纯洁”的时期了,这几年,厂商们紧随同一时期桌面PC的步伐,不断强化旗下笔记本电脑的多媒体娱乐、3D游戏应用体验,基本上是以在移动平台上尽量实现桌面PC的主要功能体验为追求。1996年移动版奔腾MMX处理器发布,它为想要更强多媒体性能的笔记本电脑打了一剂强心针。1997年9月,随着多媒体文件体积的增大,CD光盘的容量已经不再够用,IBM推出全球首款内置DVD光驱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 770,这也是全球首款14英寸笔记本电脑。1998年,东芝制造了全球首台16:9宽屏笔记本电脑Portege300CT,搭载133MHz处理器、32MB内存、1.5GB硬盘,配备分辨最高为1024×600的10.4英寸TFT显示屏,在当时可以流畅运行《红色警戒》和《星际争霸》这样的热门游戏。2001年,东芝发布世界上第一台搭载GeForce 2 Go移动版显卡、高分辨率大屏的Satellite2800,笔记本图形工作站成为可能。在这两年,各种独显本、影音娱乐本层出不穷,人们越发喜爱这类PC。

  2003~2009

  能台式机所不能:无迅驰,不笔电

  2003年,“搅局者”神舟电脑杀入笔记本电脑市场,拉开了价格战的序幕,更多人以较低价格拥有了笔记本电脑。在笔记本电脑走入寻常百姓家后,不少玩家产生了思考—这一品类的PC与桌面上台式PC,难道只有体积和形态上的不同吗?2002年以后,互联网已经非常普及,不过当时的联网往往都要通过有线网络,所以如果电脑的位置比较远,网线很可能就会牵得到处都是。那个时候少量的笔记本电脑具备无线网络连接能力,但往往需要一块PCMCIA无线网卡,先为之安装驱动程序,再勇敢面对因为兼容性问题导致的联网不稳定的麻烦……所以,哪怕是笔记本电脑这样以便携和移动为优势的移动产品,在联网时也经常只能采用有线模式。这种与台式电脑一样的联网方式,完全不能发挥笔记本电脑灵活奔放的应用优势,在大多数时候,笔记本电脑在信息海洋里只是一个个互无关联的孤岛。

  转变发生在2003年3月12日,英特尔迅驰平台正式发布,一方面宣告笔记本电脑进入消费时代,普通用户逐渐可以买到合适的笔记本电脑;另一方面,则是宣告无线时代的来临。由于无线网卡开始作为标准配置,因此笔记本电脑能够更方便地接入无线网络,笔记本电脑便于携带、随时使用的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有趣的是,迅驰正式亮相之前英特尔已经持续几年陷入低谷无法脱身,当年的主力产品奔腾4处理器没有使英特尔获得预期的收获,反而因为“高频低效”和高功耗饱受诟病,摩尔定律也被质疑失效。用户开始厌倦无休止的频率战争,英特尔必须努力寻找除了“频率”以外,能让整个业界兴奋的新热点。于是作为英特尔“计算与通信融合”战略的重要部分,迅驰高调登场,英特尔在电视和平面广告上为其花费的支出超过了3亿美元。迅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产品,对它的更准确定义应该是品牌或者标准。它由处理器、芯片组和无线网络模块三者组合而成,让消费者的注意力从传统的仅针对处理器的主频拉力赛,转到无线和移动的概念上。这让英特尔的对手感到空前的郁闷,因为这意味着英特尔再次用概念与标准形成新的技术壁垒。英特尔表示,迅驰这套为移动PC而生的方案可以兼顾“高性能、长电池寿命、无缝的无线连接以及时尚创新的外形”四大要求。

  迅驰还大大推动了无线网络的发展,到2005年,9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内置了无线网卡,而无线网络也反过来促进了迅驰的成功。到现在,所有的笔记本电脑都内置无线网卡,而无线热点也遍布各地:机场、酒店、餐馆、咖啡厅……甚至是在家里,你或许都能搜索到许多个无线信号。然而,在发展的后期迅驰和酷睿两大品牌同时进行销售的状况让消费者格外迷惑。所以2009年6月,英特尔宣布进行品牌战略调整计划,从2010年开始逐渐淡化迅驰品牌概念,进而使其演变为单纯的无线网络产品品牌,这也意味着功成名就的迅驰退出了主流舞台。

  2007~2012

  减肥计划:从上网本到超极本

  如今提到笔记本电脑,我们知道其中包含了商用本、游戏本、超轻薄本等各大类型,你还记得当年市场上火热的上网本吗?提到上网本就不得不聊聊华硕EeePC,EeePC是英特尔与华硕合作的产物。2007年,EeePC701的发布是上网本历史的开端。这款售价两千元级别的机器采用了英特尔Atom处理器,配备了7英寸的屏幕,使用SSD固态硬盘,未配备光驱,推荐使用Linux操作系统,能够进行基本的文字处理和网络应用。EeePC701一经发布即创下了每3秒钟销售一台的惊人成绩,并在当年被亚马逊购物网站评为2007“最想要的圣诞礼物”。眼见市场反响强烈,前景看好,众家笔记本电脑厂商纷纷跟进。2008年,上网本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为50万台,2009年则暴增到200万台。上网本的火爆也引发了“山寨本”在这一时期泛滥。上网本在迅速发展了2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市场热度开始降低。而在入门级笔记本电脑领域,采用新一代平台的笔记本电脑在性能上已经令上网本望尘莫及,更关键的是不少笔记本电脑的价格也下降到3000元左右,因此上网本渐渐式微。再者,iPad等平板电脑的兴起更是将上网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上网本对笔记本电脑设计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从上网本开始,光驱不再是笔记本电脑的标准配件;从上网本开始,低价低功耗平台开始流行。它确实在PC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辙印,成为笔记本电脑进化树上独有的一支,并为“超极本”的到来埋下伏笔。

  2008年1月的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转身从桌上举起一个办公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台MacBookAir电脑,台下的果粉顿时为之疯狂。“正如你们所知,苹果生产这个星球上最好的笔记本电脑:MacBook和MacBook Pro。现在,我们该认识第三类笔记本电脑,它叫MacBookAir。”苹果CEO乔布斯说到。MacBookAir是笔记本电脑历史上里程碑式的精品,单就产品设计而言,它代表了当时工业设计的最高水准。更重要的是,从整个业界来看,它让“轻薄”这个笔记本电脑最基础的本质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不少业内人士相信,超极本产品概念实际上源自苹果公司大获成功的MacBookAir。2011年,英特尔正在大力推广超极本(Ultrabook)概念,超极本是英特尔所提出的一种笔记本电脑类型,比起一般的笔记本电脑,超笔电的特色为体积较薄、重量较轻、开机快和拥有较久的电池续航力。市面上第一款超极本是Acer宏碁的Aspire S3-951蜂鸟超极本,那18mm以内的刀锋式设计机身在现在看来仍颇有可取之处。在超极本兴起之后,笔记本电脑不断“瘦身”,不断强化的多媒体娱乐、安全、网络功能和还不错的性能也满足了用户们的日常使用需求,触控本、二合一本、变形本等形态的新品也层出不穷。然而随着主流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的性能鸿沟越发明显,笔记本电脑看似成为了“没那么强的PC”的代名词,人们不禁要发问:“未来,笔记本电脑能不能更强大一些?”

  2010~2017

  从追求性能到追求高能耗比:游戏本的发展

  2009年,戴尔Alienware M17x的推出似乎给面临质疑的“增肥”高性能笔记本电脑指明了方向—外观酷炫、品牌形象良好的游戏本大有可为。这款17英寸的顶级游戏机型采用英特尔四核处理器、SLI系统独立显卡,游戏表现接近高端台式主机,这使得游戏玩家原谅了它硕大的身躯。这几年,ROG、微星为首的一线品牌以及基于蓝天模具的地球人(后定名为未来人类)游戏本纷纷现身市场。进入2010年以后,游戏产业继续蓬勃发展,就在电竞产业化日益加深的同时,PC市场在这段时期开始陷入“饱和焦虑”,如何使自身产品销售在出货量下降的同时保持高利润?答案是打造出更加差异化、高端化的产品以迎合高端游戏娱乐玩家这一细分市场的需求。

  几年之内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发力游戏本市场,比如曾经主打商务的惠普(代表产品暗影精灵系列)、联想“彪悍的小Y系列”等“字头”纷纷诞生。久而久之,许多玩家畅想着,如果游戏本独立显卡能在不提高功耗的情况下带来近似于桌面同标号显卡的性能,游戏本无疑会更加吸引人。在2015年推出不带“M”后缀的GeForce GTX 980移动版显卡之后,NVIDIA这家芯片厂商向我们强调了“能耗比”的重要性;到了2016年,NVIDIA GeForce10系列移动版显卡发布,不带“M”后缀的10系移动版显卡具备更低的发热、功耗表现,除去移动版CPU的影响,与同标号桌面级显卡的性能差距低至几个百分点。以“甜点级”产品为例,2016年发布的GTX 1060移动版显卡性能表现与桌面级GTX 980不相上下,更是远超GTX 970M、GTX 960M等上一代产品,用户花费万元以内的代价便可以买到一台畅玩VR游戏和众多电竞大作的轻量化游戏本。“傻大黑粗”的游戏本虽然迎合了“性能控”们的喜爱,但面临市场的残酷,游戏本如何赢得更多人的选择?或许回归便携这一“初心”是不错的出路。2016年,核心部件能耗比的飙升使得游戏本散热系统“松了口气”,类似于ROGS5、雷神ST Pro这样的轻量化高性能游戏本开始活跃在市面上。当然,24毫米左右的机身厚度对于更多人所钟爱的超极本(18毫米以下)而言尚有差距,难道高性能游戏本的极致止步于此?

  进入到2017年,NVIDIA祭出MAX-Q设计这一“大招”,结果大家也看到了,ROG、Acer、雷神等厂商由此可以将高性能游戏本的厚度控制在当年超极本所推崇的18毫米以内。游戏本发展至今,再次“减肥”后与超轻薄本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美中不足的是,电池技术在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PC核心硬件的脚步。于是我们看到,所有高性能游戏本虽然凭借核心硬件节能技术在低负载使用场景中续航时间基本能达到常规本水准,但运行高性能游戏还是无法摆脱那根电源线,电池模式下的游戏本会面临性能大打折扣、续航急速缩短的问题。我们期待更高的能耗比,我们期待更强有力的电池技术革命……在PC发展的下一个20年,笔记本电脑将以怎样的发展来迎合我们的期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