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调研”见闻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8-27 16:22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
自2018年伊始,上海启动的全市“大调研”迄今已过半年。“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上海基层不断涌现出社会治理的新点子、好办法,同时,也促进了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大调研”收集的问题中,社会管理类占比过半。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截至7月底,虹口区收集的问题中数量居前的社会管理类占69%,主要包括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老公房加装电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
“小小区”合并解决物业管理难题,是欧阳路街道在“问计于群众、问策在基层”的经典案例。在“大调研”期间,欧阳路街道干部在走访辖区内三个小区的过程中,群众向他们集中反映了老小区物业管理水平低下、配套设施年久失修、公共道路坑洼不平、进出门卫管理混乱安全难以保证等问题。
对此,物业管理公司也是大吐苦水:三个小区的规模均很小,其中两个小区甚至不到1万平方米,不少居民对物业服务不满意、拒交物业费,导致物业管理公司入不敷出、常年亏本,使得物业缺乏改善服务的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街道干部们在多次走访居民以及三个小区所在的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大量咨询了他们的意见后,发现物业管理跟不上的主要瓶颈在于:三个相邻的小区有共用的设施、共通的道路,但物业服务却由两家物业公司提供,实际管理中存在职责划分不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欧阳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许勤说:“一位居民说,把小区并掉。这个建议成了解决问题的‘金点子’。”
在该街道居住了十余年的郭大爷告诉本刊记者,三个小区合并后,物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公共设施维护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不走到基层一线,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要走到群众中间,发现真问题。”许勤表示。
工作流程再造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大调研”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各级部门均开始转变作风,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执政理念的转变也带来了社区工作的流程再造,激发了基层共治活力。
坐落在两片风貌保护区的北外滩街道,拥有近30处风貌街坊、约55万平方米的二级以下旧里。但同时,该区域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缺乏,居住密度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在“大调研”中,机关干部们深刻体会到要破解老城区“两老——老房子、老龄化,两缺——缺公共空间、缺公共设施”的难题,必须“螺蛳壳里做道场”,通过精细化设计、“微更新”来破解老区困境。
有近百年历史的“益丰里”是一条旧式里弄,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尤为迫切。以“大调研”为契机,一些小区形成了社区规划师、物业、楼组、居民代表和区域化共建单位组成的“专家问诊团”,专对小区内的疑难杂症问诊把脉。提出议题、改造建议、方案形成、实施更新、后期维护等每个弄堂的微更新环节,都由居民积极参与,形成了“3+1”模式,即居民自治议事、政府搭建平台、专业团队介入+社区资源扶持。
微更新后,有修葺一新的雨棚、富有民俗风情的墙面涂鸦和整齐划一的空间收纳……“益丰里”不仅保留了上海里弄文化的缩影,更美化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北外滩街道楼组长王大伯说:“大调研带来的社区自治理念和机制创新,增强了社区活力、提升了老城区的品质,实现了居民的微幸福。”
转作风提能力的重要手段
垃圾分类怎样落到实处?小区停车难如何解?外卖小哥交通安全谁来管……上海基层社会治理的“痛点”还有很多。“社区的事,你来谈、我来议、专家助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来自三联居委的何老伯告诉本刊记者,“大调研,倾听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用公共议题凝聚居民共识,用社区实事可提升居民自治活力。”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不要人家一开口,就说不合理、做不到”……这些理念逐渐成为大调研中上海基层党员干部的共识。
多位上海机关干部表示,以前一些干部存在思想误区,认为大事小事“问计于民”影响工作效率和政府权威,虚心向群众学习、向群众请教的意识不强,习惯了在办公室“憋思路”“凑点子”。在大调研中,广大党员干部深刻感受到,“大调研”是转作风、提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增强了服务群众的能力。
上海市虹口区委书记吴信宝认为,通过大调研,我们问需问计于民、问需问计于企,沉下去找问题、抓细节、促落实,优化制度供给,破解难题瓶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让企业和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郑钧天/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