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语境下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美国历史学派创始人、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价值,对任何一种文化特质的考察,都必须放在出现这种特质的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只有了解其自身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才能从整体与结构的高度去研究人类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发现其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建筑作为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综合学科,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实用性物体,而是人类对文化追求与构建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建筑既要顺应时代趋势,保持与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更要继承和发扬本土建筑的地域性。

成都铁像寺水街项目:西蜀园林与民居建筑的创新表达

铁像水街项目特色街区位于成都天府新城大源组团,依托毗邻的历史遗迹铁像寺,于肖家河两侧打造了集社区公共服务、特色精品商业和中高端文化休闲等业态于一体的“水街”聚落。

1 都市开放空间的营造

街区内建筑单体以模拟自然生长城市的形态进行组合,形成“南紧北松”的总体布局方式,借鉴传统街道空间尺度,营造开合有度的街巷院落和广场空间,串联滨水线性硬质景观与面状软质景观,与城市街道空间有机结合,形成完全开放的街区界面,与城市开放空间融为一体。

2 现代工程技术与施工条件下传统风貌的展现

创新表达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传承西蜀园林景观特质,通过现代设计手法,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建筑外墙采用传统尺度花岗岩搭配白色涂料墙面,结合传统纹样造型木格栅,展现传统建筑立面神韵;折线坡屋面采用传统水泥瓦和包檐做法,营造丰富变化的天际轮廓线;部分建筑采用传统全木结构建造,重现传统民间工艺;回收民间的建筑构建和装饰构建组合到部分木结构建筑中,赋予了其新的历史意义。景观呈现回澜塔、石牌坊、石敢当、人行桥等文化景观;回澜塔取形于成都邛崃回澜塔原型,采用现代建造方式建造;石牌坊取形于四川泸州尧坝古镇进士牌坊,采用石砌工艺建造;街区铺装采用花岗岩、瓦片、条石、木平台等,模仿传统古镇街巷地面做法。

3 工程对环境的尊重

项目体现了对周边环境和基地中重要要素的尊重。通过绿地空间的组织以及总平面建筑群落布局形成对铁象寺寺院区域的空间缓冲区;结合内街游线和寺庙围墙建造铁象寺后门空间,将寺庙游线与项目商业游线有机串联;设计延续铁像寺主轴线形成街区南区空间虚轴,扩大水域成为虚轴的空间对景,达成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呼应之势。保留原生香樟营造戏台及林下广场空间;戏台两侧的木结构回廊通过构造措施的处理保证了香樟枝干从建筑中穿过,最大程度地获取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

铁像寺水街项目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营造了有机串联在河道两岸的城市开放空间,传承并发扬了成都水文化、佛教文化、城市休闲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打造了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城市文化坐标。而位于成都市中心的宽窄巷子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更是将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城市空间相结合,从城市整体格局思考,找准关键节点,构建极具代表性的街区文化标识,通过这些节点的文化标识串联城市街巷空间,使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界延伸和拓展,使历史文化街区与周边日常社区融合,消除游客与市民的隔离,让城市的历史文化更加日常化、生活化。

宽窄巷子周边环境综合提升:活化历史街区,提升城市活力

2013年成都全球财富论坛“一轴三节点项目”提出了对宽窄巷子周边环境的综合提升要求。项目的重要性需要系统的思考认识。设计有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系统梳理宽窄巷子周边现状,找出具有影响力且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二是思考恰当的设计形式延续宽窄巷子传统与时尚交织的时代精神。

经过多次现场实勘,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了街区舒适度、建筑风貌、交通组织、品牌认识、人流密度等多方面数据。以此确定了设计策略——找准关键、织补延续。划定了设计范围——宽窄巷子同仁路入口区域、长顺上街入口区域、东广场区域。通过发掘关键节点,打造形象标识(宽堂窄门),构筑街区氛围(宽堂九墙、屋里门外、东广场景观)。串联城市重要空间,使得原来内包的宽窄巷子空间边界发生了延伸与拓展,与周围的城市、社区产生了融合,消除游客与居民的隔离。同时形式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设计挖掘了宽窄巷子“砖文化”,提取地域建筑元素,植入传统人文符号,采用 revit 和 11 木模仿真辅助。项目在艺术性和建造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性探索。

窄门与宽堂设计取意传统民居形式,标志塔的开合尺度取义宽窄,并适应了不同的交通要求,采用了砖、瓦、铜板等传统材料,使用镂空、叠涩等砌筑方式,传统不乏时尚成为当代宽窄巷子的封面照。宽堂九墙采用砖的砌筑方式和造型多样,承载了九幅以地域要素为主题的互动场景,成为宽窄巷子的门户热点。

屋里门外取意传统民居形式,通过三组不同组合方式产生了戏剧性的场景与窄门串联,形成同仁路视线控制点,产生了序列感,并改造原有不便进入的杂林,成为公共可用的慢行步道和街区绿廊。

铁像寺水街与宽窄巷子周边环境综合提升项目都着眼于现代工程技术条件下传统风貌的体现,将城市新空间的设计开发与成都地域文化元素相结合,在对城市建设发展升级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历史遗迹的尊重与重塑,利用本土化的建筑、构筑物或景观重塑街区的地域性,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形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