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化生活方式背景下城市集合住宅空间的设计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房地产产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房地产市场逐步完善,国家的城市住宅设计理念也发生了改变。集合住宅作为现阶段国家城市住宅的主要形式,是发展城市化的关键对策,更是获取空间的关键性手段。但是其概念较为复杂,从日本起源,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名称,因此,需要加强对城市集合住宅空间的设计和可行性的研究,以此推动国家城市集合住宅的全面发展。

1 中国当代集合住宅的发展根源

1.1从传统文化视角出发

在对城市集合住宅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时,需要从传统文化这一角度出发。集合住宅在不断发展中,受到传统居住理念、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住房逐渐朝着商业化倾向发展后,传统文化对的集合住宅的影响更加显著,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生活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住宅建筑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推进了集合住宅的蓬勃发展[1] 。虽然西方建筑理念逐渐渗透到我国住宅设计中,但是传统文化下的大众思想和传统居住理念还没有完全消失,并在中西文化碰撞下逐渐产生了集合住宅。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人们开始重新对待传统文化,在原有理念的基础上,融入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化理念,为集合住宅设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2从社会变革视角出发

历史上很早便出现与集合住宅类似的住宅模式,从建筑形态角度出发,这类以出租为主的居住建筑可归为联排住宅范畴。联排住宅建筑的设计目标在于满足各个家庭的生活需求,利用小范围的改造来实现分室出租,将原有独立居住状态转变成多家庭居住状态。从建筑学角度分析,这一建筑形态只是在联排住宅形态的基础上向集合住宅发展的一种设计形式。2000 年前的古罗马时期与集合住宅形态类似的公寓住宅开始出现。随着商业繁荣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城市住宅高度有所增加,建筑形态转变成围绕主庭、沿着道路建造[2] 。这一时期的公寓式住宅较多,已经成为城市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城市面貌和肌理形态有决定性作用。直至工业革命时期,真正的集合住宅开始出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使得传统住宅模式无法适应人口的突然增长,这种情况,为集合住宅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集合住宅最早出现在英国,但是由于人口、土地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大规模集合住宅主要存在美国和欧洲等工业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集合住宅这一建筑形态的探索成果在法国巴黎得以体现,小型集合住宅在工业城市相继出现,这一时代下集合住宅设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具体来说,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推动集合住宅出现的重要条件,时代发展为这一建筑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助力。

1.3从需求变化视角出发

除了传统文化及社会变革对集合住宅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外,人们居住需求的变化同样是促使集合住宅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多元化生活方式背景下,社会群体加强了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形式的关注,希望从住宅模式出发,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3] 。如人们对建筑物功能的多样化需求,一定程度影响着集合住宅形式的出现。这一住宅形式可针对人们生活及办公需求,全面进行室内空间设计,体现出较强的应用性和有效性;同时,集合住宅形式是在结合时代需求下产生及发展的,使其具备较强的时代特征,对社会进步及建筑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讲,时代需求的变化对住宅形式改变有直接影响,从需求变化这一角度对集合住宅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中国现在的集合住宅创新设计手法

2.1 空间布局

从空间布局角度来讲,集合住宅空间设

计重点在于住宅同时满足办公和居住两个功能,尤其在国内集合住宅模式还不成熟的条件下,较多职业人群不能脱离原有面对面的办公模式[4]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做到办公空间及生活空间的合理调整,利用空间之间的联系,来实现住宅不同功能的清晰划分。从室内空间设计原理出发,在空间分割上通常采取局部分割、弹性分割和绝对分割等划分方式。对于集合住宅空间设计而言,通常采用弹性分割的方式,能造就空间通透感和宽敞感,并且合理设置的小空间,不会使人产生闭塞感。例如,将弹性分割方式应用到具体设计中,将室内办公空间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灵活变化的状态,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多种空能空间的分合。如当有访客时,用户可封闭办公区域,不影响用户的日常生活。这种分割方式在集合住宅中有一定应用价值,能取得较好的设计效果。

2.2 色彩设计

色彩设计是空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化生活方式影响下,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并希望将个人特征体现在他们的房间设计上,利用特点鲜明的色彩来展现用户个性。在集合住宅空间的设计上,通常借助色彩间的配合,达到空间上的协调,凸显空间特点和功能性[5] 。例如,在实际设计中,室内主墙面大多使用红色、橙色、绿色等纯度较高的颜色,并与其余白色墙面形成强烈对比。白色通常给人以平稳的心理暗示,而纯度较高的颜色更能激发人们生活激情,在对比作用下,促使房间体现较强的装饰性和戏剧性。集合住宅空间设计中的色彩搭配要求做到简洁精练,与整体设计风格相统一,是现代生活背景下对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除了墙面色彩的协调应用外,还需要注重陈设、家具、装饰等细节处色彩的搭配,促使整个住宅空间体现设计体现完整性。

2.3 房型设计

一个世纪前,现代主义建筑提出的“装饰就是罪恶”这一革命性宣言,是基督教禁欲主义思想在现代主义建筑的体现,并且对之后的建筑行业发展有一定影响。然而随着中国建筑界逐渐走向多元化,受到世俗化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住宅设计却进入单调、有着强烈禁欲特征的怪圈。节约成本及功能理性思想提倡“追求最大得房率”的建筑设计原则,忽视住宅内公共区域的设计,这种情况下将造成住宅内人际交往逐步消失的后果,住宅则成为居住的机器,无法发挥其多样化功能。在实用主义引导下,住宅更像被叠加起来的笼子,住户在享受最大自由和私密性的同时还将感受最大的孤独。城市居住共同体应具备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这种住宅设计思想下将被过滤掉。从这一角度出发,能理解建筑师在进行室外空间设计时,虽然更加注重调动人们交往积极性,但是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在于住宅内部设计将人际交往的可能性抑制了。

目前建筑行业需要注重的内容便是打破传统设计模式,从人们住房需求着手,更加关注住宅内部空间的功能性和开放性,是促进集合住宅设计不断发展的基本思路。如日本建筑师针对最低收入者进行集合住宅设计时,设计由多个房间共同组成的均质性房型,创造了各成员相对独立的新房型。同时利用透明廊道将室内与室外空间融合起来,有效扩大了人们生产生活空间,满足室内空间灵活分割和组合的要求。对于自由职业者而言,可将集合住宅看作是职住一体的居住空间,为了体现住宅空间的变化性及操作性,建筑师通常选取淡化各功能房间与其性格的设计手段,注重廊道空间的设计,使得室内与走廊共同组成一个交通空间,并能根据具体需要发挥功能性的复合型空间。以上集合住宅设计手法在建筑设计中有广泛应用,可取得较好的设计效果。

3 中国集合住宅未来设计方向

城市集合住宅空间设计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住宅空间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未来中国的城市集合住宅会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是现阶段,集合住宅这种品质较高、个性化较强的住宅设计,只存在于一些高档的住宅中,只有高收入的人群才能够享受,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普通居住者会逐渐成为市场的主体,也能够享受到这集合住宅[6] 。此外,随着集合住宅的不断发展,住宅的类型和内部空间形态都会发生改变,加之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加,城市集合住宅的类型也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的人群,形成不同的住宅类型,比如“老年人”“青年人”等。以老年居住集合住宅为例,在日本的适老化集合住宅中,始终坚持着实用性和灵活性,其中日本对老年住宅的内部配置设计提有着明确的要求,包括安全性、细节性、以及无障碍性。比如,日本的老年住宅中,在门口、卫生间、洗浴间等地区都要求设置防滑扶手以及紧急呼救装置;此外在日本的老年住宅中,还要求走路的空间较大,避免出现障碍物阻碍老年人行动。这对我国老年居住建筑的设计也是一种启示,一定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行动特点和行动方式,在家具、辅助设备的设计上形成完善的措施和规范。

日本作为集合住宅理念的发源地,在集合住宅的设计和施工上已经较为系统规范。我们应该适当借鉴参考相关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空间进行设计[7] 。实际上,住宅空间反映的是一个居住人的生活追求,想要让房子满足人的需求,就要让居住人员参与到设计工作中去。比如,美国在进行集合住宅设计的过程中,留出了居住者参与设计的过程,让居住者在每个设计环节中都能具有决定权。比如,居住者全程参与决议,在设计阶段,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或者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设计方案。此外,日本的“二阶段设计方式”就是一种菜单式的设计住宅方式,让居住者自行决定设计方案、选择建筑材料、监督建筑施工、参与装饰设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居住者的要求。因此未来中国的城市集合住宅空间设计也要不断提高居住者的参与程度,循序渐进地从参与设计发展到主动参与,最终形成全程参与的设计模式。当然也还需要在提高居民的建筑意识和建筑素养,在国家政府的方针政策下展开科学的设计。

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城市集合住宅空间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种住宅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设计研究者努力,还需要房地产开发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想要让集合住宅的空间形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要在标准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住户的特点和需求,完善设计过程,让居住者参与其中,才能够真正地实现集合住宅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