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文化的结合

1 中国古建筑文化

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进程里,不管是肃穆的寺庙、各式各样的民宅、静谧的园林,还是庞大的宫殿等中国古代建筑,都凭借其特有的语言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留下了印记,展现了深远且丰富的中国传统观念。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建筑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在结构、空间、材料、布局的处理与抉择上都展现了浓烈的民族特点,即“中庸和谐”。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占有最高价值的位置[1] 。在古代人讲地理、人道、天文的时候,都不能离“中”而立。因此天、地、人这三者的关系必须要以“中”当作标准,即“天人合一”。“中庸”的概念是根据建筑的平面采用对称均齐布置,在布局方面必须要有一条南北中轴主线,具有中枢神经的作用。这个格局在王府、庙宇、宫殿、衙署、书院、墓室、祠堂等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组合里都有具体体现。从体量与造型上讲,中国古代建筑不管是传统住宅还是帝王宫殿,总体上都是往平面方向发展的,由间变成单体,由单体变成庭院,最后由庭院变成建筑群,在祖国大地上产生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思想观念完美地体现在了中国南北方传统建筑上,就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不难看出,由古至今坚持可持续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平衡是发展的前提。于是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当代建筑的背景与基础应该首先考虑古代传统建筑。当代建筑一方面要汲取古建筑的精华与工艺,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时代的气息与元素,使得我国古建筑文化完美地融入当代建筑文化里。

2 古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2.1 寺庙、墓室、宫殿、桥梁

从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看出,古建筑一般从原始社会后期到春秋战国这期间就已经定型了。人类从最开始居住由木架、草泥、黄土构成的浅穴居与穴居,到了商代,利用夯土技术修建的宗庙、陵墓、宫室就不断出现。瓦出现在西周以后,建筑技术又到达了一个新高度。我国的古建筑在秦汉至三国时期已经走向了成熟时期,在秦始皇一统天下时,不但修筑了规模庞大的阿房宫,而且还修筑了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汉代画像砖石墓室,是地下特殊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建筑,它建筑装饰形式丰富、结构形态多样,从建筑学的角度能全面揭示汉代建筑水平和结构形式的高超,深刻挖掘汉代画像砖石墓室艺术蕴含的社会文化实质。在汉魏时代,建筑方面第一次引进外来民族文化,这时佛教建筑变成了一大建筑特色,例如北魏建成的大同石窟室设计整体展现了异域情调,特别是上面雕刻的有关花纹与样式。在隋唐至辽这期间已经上升到了高潮时期,隋唐时候修建的长安城已经实现了布局分置,具体是对衙门、宫殿、居民住宅、寺庙、市场,对我国现在的城市建筑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2] 。在唐朝时,佛道思想大肆宣扬,因此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佛堂院落、道观、寺庙的踪影,例如最有名的也最早的是位于五台山上的佛光寺东华殿。我国古建筑的转折时期就发生在宋金元时代。譬如在北宋时,万安桥是利用“筏形基础”修建的,并且很好地解决了很多问题,如湖水冲刷;在金代,卢沟桥上雕刻的石狮子形状千姿百态,极具朝气与活力;元朝著名的白塔寺在修建时不但利用了砖造建筑,还在其基础上增添了颜色不同的琉璃砖瓦。明清时期可以算是中国古建筑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期间最著名的就是现在位于北京的故宫了。故宫里的宫殿数量极其多,每个宫殿又各自成一体。

2.2 民居与园林

建设古建筑园林,自然山水成了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中国古建筑里,历史最悠久的要当属西周时期的灵囿。江南园林的代表作是春秋时代的梧桐园与姑苏台。汉代园林中的远景一般都是用楼阁与塔来充当,让其跟园林的近景产生一种显著的对比,即层次错落有致、相得益彰,进一步强化园林的美感。然而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段时期,由于佛教之风的大力宣扬,各处都可见寺庙的踪影。于是,在寺庙繁荣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寺庙园林的兴盛与发展。私家园林与苑囿的飞速发展时期出现在唐朝以后,私家园林在北宋时期格外兴盛发达。明清时期的时候,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都达到了顶峰,最显著的就是明朝的西苑,清朝的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及万寿山的清漪园这些著名的皇家园林代表。譬如苏州的拙政园、上海的豫园等这些私家园林的代表就变成了中国建园艺术的优秀代表。遍及中国各个角落的居住建筑就是民居,其在建筑艺术史上属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与出现最早的建筑。然而因为中国每个地方不同的人文风俗以及自然风貌,民居在我国古建筑艺术的基础上也充分展现了不一样的面貌。就像在汉族地区的民居着重突出以中轴线对称的形式为主,比如北京的四合院的布局方式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南方则以多楼房较紧凑的房屋居多,它以天井为核心的住房的外部就由方形或者圆形构成,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福建的永定土楼。然而少数民族的住宅楼也是很多种多样的,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一般是利用土墙、平顶来修建的,还是一至三楼且外带院落;西藏的住宅是以碉楼为主,其内部是木质结构,外部是石砌;蒙古族以蒙古包为主,其具有移动的功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房子一般是由木头建筑的栏杆式结构为主,比较著名的就是云南的竹楼,苗族及土家族的吊脚楼;在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住宅则一般是窑洞。在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作为一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中国古建筑文化被保存下来,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空间形式,这种空间形式具有宏伟性与庞大性。不管是普通的居民建筑,精巧别致的江南园林,还是流光溢彩的北京故宫,巍峨壮观的万里长城,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打开了人们的思考,诉说着我们特有的民族文化。

3 当代建筑文化与古建筑文化的结合

3.1 当代建筑里对古建筑文化的汲取

由于中国古建筑文化不但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时代变革的磨炼,还经历了历史文明与当代文明的双重考验,因此才得以延续保存下来。中国古建筑文化是当代文化里面主要的构成部分。于是,在当代建筑中,应该努力汲取、传承与发扬古建筑文化的精华部分,但在汲取传承的进程中应该有所掌握,对古建筑文化的运用与理解,绝不只是停顿在表面形式上,不应该总是想着复制粘贴,没有自己的独特创新,而是应该很好地汲取古建筑文化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内涵。就好像我们在永定土楼的建筑里看到了我国古建筑的精髓,就是仁爱、和谐包容[3] 。我国古建筑在选择材料时一般采用木、土,可见我国古建筑依附于大自然之上,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那份对自然、大地的真正依赖,在汲取与传承古建筑的基础上,持续创建独特的中国文化[4] 。我们可以从保存下来的道观、寺庙院落里知道我国古建筑中的儒释思想已经被广泛应用了。

3.2 当代建筑里中国古建筑元素的体现

大部分人觉得现代社会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应该产生新的思想及表现形式,传统的东西也理应被淘汰掉。其实不然,传统文化是经过不断积淀保存下来的,拥有生命的活力以及主要价值的文化。古建筑作为传统文化里的一部分,其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蕴涵。一旦当代建筑抛弃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现代新世界的潮流来进行修建,便会沦为一种枯燥无味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它缺乏了古建筑里特有的文化内涵,没有了自己民族特有的风采与特色。于是,我国古建筑的元素应该充分地融入到当代建筑里,实现两者完美的结合。展现出当代建筑和古建筑的建筑及文化风采。由著名设计师贝聿铭参与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很好地将苏州的本土文化融入到设计中。

4 案例分析——汉代建筑文化

4.1 汉代建筑

汉代建筑艺术是我国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而产生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汉代建筑主要是指在汉代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并且发展成熟的一种建筑格调;主要指在图像资料、文献资料与实物遗存里延续保留下来的汉代建筑形势的总和。

4.2 汉风建筑实践的特殊性

汉代文化是一种蕴意极深的文化体系。随着中国文化旅游与大制作电影的崛起,全国各地不断建立起了规模庞大、努力复原汉代的建筑、城市与生活的主题公园或者影视城,比如徐州汉文化主题公园、沛县汉城、徐州汉城影视基地等[3] 。另外,还有一些以纪念馆、博物馆为主的非主题式汉风建筑也在不断被建起,比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南阳汉画馆、湖北省博物馆等。

4.3 探索汉风建筑的平面布局

汉代建筑的平面布局除了我国古代建筑都有的以中轴线对称的方法对礼制建筑群、院落空间以及宫殿建筑群实行组合与布局以外,依据文献记载及汉代宫殿的考古发现,还具备以下特点:第一,主要的建筑入口前两侧都设闲;汉阙大部分成双,坐落于通向庙宇、陵墓、宫殿的大道入口处的两端。第二,建筑平面组合的形式丰富多彩,组群的轮廓线丰富而生动。考古发现的汉墓平面里最具代表性的是“品字形”与“十字形”平面。然而出土明器里的大部分住宅是单层长方形的平面,正面开门。部分住宅的组合是曲尺形,即根据两幢长方形房屋以直角的方式联合在一起,另外两边利用围墙进行围合,形成院落[5] 。广州出土的汉墓明器里,具有日字型住宅、三合院住宅、干栏式住宅与拐角型住宅等布局形式。第三,在西汉末年时期,王莽托古改建的明堂,事实上变成了后世高规格宫室与各代明堂建筑设计的一个根本原则。从西周开始推广的明堂之制在我国传统建筑里是品级最高的一类礼制建筑。关于上面所述的汉代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现代的汉式建筑展现了多种多样的传承方法。比如,湖北省博物馆采取中轴线对称方式、建筑群方正布局、经过主入口处两个门楼当作阙等布局方法,着重表现了汉式建筑的大气与庄严;院落中央方形的台基与圆形的草地是汉式明堂的隐喻。这组建筑经过简化与模仿汉朝建筑的墙身、台基与屋顶形象,来成功塑造如今复古式汉式建筑的风格。象征式汉代建筑创造总体掌握汉朝建筑的布局特点,经过更贴近当代的平面布局,来营建传统与当代的相似之处[5] 。比如,坐落于徐州汉文化园里的汉文化艺术馆,尽管采取了院落式的围合布局形式,但未直接采取中轴对称的方式,而是经过两个曲尺形的连接组合,使得建筑围绕着一个宽敞的亲水内院张开。内院中间有一个浅水池,在池里摆设了一些可以体现汉文化特点的小品,营造了一种质朴的汉文化氛围。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气候和自然环境变得恶劣,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探寻一条出路,即建筑与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我们不但能够吸收传统文化里浓厚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利用现在的气候、环境等特征,让新时代的特色融入古建筑传统的文化,实现当代建筑文化与古建筑文化的完美结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